为什么人们经常说“高山流水遇知音”
人们在遇到和自己心有灵犀的朋友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么“高山流水”和“知音”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春秋时期,有个琴艺超群的琴师,叫做俞伯牙。他年轻时,曾拜高人为师,他虽然琴技水平比较高,但是不能用琴声表达对事物的内心感受。于是,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美景,倾听大海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顿时如同醍醐灌顶,从此琴艺超群。
一夜伯牙乘船来到泰山北面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血来潮,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听他弹琴。他知道这个樵夫听出了他的琴外之音,于是便邀请樵夫上船,并兴致勃勃地为他弹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雄伟而庄重!”当伯牙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大海滚滚的涛声一般!”伯牙每奏一支琴曲,樵夫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喜出望外,放下琴,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两人成为挚交。并约好明年在此处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才知道钟子期不久前得重病去世了。俞伯牙痛惜伤感,于是就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礼物本没有轻重之分,关键在于一份真挚的情意,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那么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有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
缅伯高走到潘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他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一去不复返了,只掉下—根鹅毛。
缅伯高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他怕激怒皇帝,就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的意思是:“我来向您朝贡,爬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可到了潘阳湖时天鹅飞走了;我悲痛欲绝,今天告诉天子缘由,请您饶了缅伯高。再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皇帝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便赏赐他很多贵重物品。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典故流传开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人们常说那些欺负别人、为非作歹人的行为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这一年刚坐上州官的宝座,由于他名字中“登”与“灯”谐音,于是为避其名讳,他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提任何与“登”同音的字。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称“灯”为“火”,“点灯”也只能叫“点火”。
这一年,元宵节将至。按照风俗,元宵节里都要燃放焰火、点上花灯表示庆贺。官府放灯,民间观灯、赏灯,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节俗。为此,官府衙门要提前张贴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赏花灯。
写告示的人为了避讳州官的名字,可是绞尽了脑汁,他最终决定按照平时惯例,把“灯”字改为“火”字。于是,全城百姓读到了这样一则“流传后世”的布告:元宵节里“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大家一看告示,个个哭笑不得。人们不仅讥讽田登是个“放火州官”,还针对布告发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怨言。从此之后,人们常常以此来形容那些欺压他人的恶人。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的由来。
“债台高筑”的周天子
如果你认为“债台高筑”是说“欠的债太多了,都可以堆积成台”,这种理解可是错的。当你知道“债台高筑”的典故后,就会知道真正的含义了。
春秋末期,周王朝开始逐渐衰弱,到了战国时期,周王朝已经无力统率诸侯了,因此各诸侯国互相称雄争霸,征战不断。
长平之战后,楚考烈王与春申君打算组织各国联合出兵伐秦,但自知威望不够,于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遂请求周天子出面号令各诸侯参战,共同讨伐秦国。
周赧王认为只要能打败秦国,周朝就能翻身了。就算不打败秦国,组织各诸侯伐秦也能重振周王朝雄威。于是,周赧王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周赧王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为了组织军队打仗,他不得不亲自出面向豪门富户借债,还立下字据。但周王的号召力太小了,这场仗最终没打起来。周赧王解散了军队,把借来的钱全花光了。周赧王没钱还债,那些债主便天天拿着借据来讨债。周赧实在无以偿还,每次一看到债主来要钱,他就躲进深宫后的一座高台上,独自悲戚。后来人们称这个台子为债台。以债台形容欠债过多无法偿还。
齐灵公与“挂羊头卖狗肉”
我们常说那些弄虚作假,欺骗别人的人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为什么要用这个典故形容他们呢?
春秋时期的齐灵公有个奇特的癖好,喜欢宫女们穿男人的服装,打扮得像男人一样英姿飒爽。他的这一癖好,很快便传到了民间,竟导致整个齐国所有的妇女都穿起了男装。一时间,男性服饰成了时髦女装,因此整个齐国也就男性化了。整个国家都显得单调、古板。齐灵公看到这点,不免忧虑,于是下发禁令说:“凡是女子穿男子衣服的,一经发现,就要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官员们坚决执行命令,但禁止不了这种风气。齐灵公感到无可奈何,于是他请教大夫晏子道:“我已经下了禁令,但为什么仍不能制止呢?”
晏子说:“您让宫女们都穿男装,而却禁止宫外的女子穿男装,这就好比在门外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挂牛头只是幌子,是为了欺骗顾客,让人误以为卖的是牛肉,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您首先在宫中禁止这一现象,然后,宫外人也就不敢违抗了。”
齐灵公恍然大悟,下令宫女们女装打扮。很快,全国女子再没有穿男装的了。
“挂牛头卖马肉”作为一条俗语,后来逐渐被人说成“挂羊头卖狗肉”,以此来形容表里不一、欺骗别人的人。
为什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人们习惯把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表演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把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梨园”和戏剧演员到底有什么渊源呢?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他宠爱的妃子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和享乐,唐玄宗选了数百名乐工和宫女聚于梨园,李隆基亲自担任指挥,并交给他们吹拉弹唱。还和他们相互切磋技艺,亲自为乐队击鼓。一次梨园排戏,玄宗兴之所至,也换上了戏子衣服,和他们同台演出。在李隆基的参与下,歌舞戏剧排演得相当成功。
据说,唐玄宗是个兼演员、作曲、指挥、导演于一身文艺全才。他常常称这些乐工和宫女为“皇家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来历了。
“临时抱佛脚”是地道的舶来语
调皮的孩子平时不学习,每次临近考试时,便拼命地学习。这时,很多家长会批评自己的孩子:“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那么,“临时抱佛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东汉时期,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信佛,一次,一个死刑犯在深夜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差役四处追捕。这个死刑犯跑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后面的差役追上来了,他自知难逃,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悲痛欲绝,并不断磕头忏悔。罪犯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不久,差役们追到了古庙,见此情景,他们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他们替他像国王和官府求情。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后来这个和尚到中原传经,也就顺便将“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话传入中国。
曹氏兄弟“相煎何太急”
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相传,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兄弟相争的故事呢!
曹操死后,大儿子曹丕当了魏王,对弟弟曹植特别不放心。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受到曹操宠爱。曹操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的就被立为太子了。这也正是曹丕嫉恨曹植的原因。
曹丕虽然登上了王位,但依然对弟弟嫉恨在心。有一次,有人告发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把大王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曹丕立即派人赶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曹丕趁机想给曹植定一个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罪名,妄图置曹植于死地。他们的母亲卞太后赶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
曹丕思索再三,怕杀了曹植难以服众,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他让曹植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了一下,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觉得自己对弟弟也逼得太狠,心里顿觉羞愧,于是收回成命,免去了曹植的死罪。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词人李清照对项羽这个千古英雄的高度评价,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始终不肯独过江东,最终在乌江岸自刎。项羽这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晚上,听到四面八方都在唱楚歌,非常吃惊,以为楚地百姓已经沦为俘虏。便起身饮酒,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当时也认为国家将要灭亡了,自己不能苟且活着,于是饮毒酒自杀。项羽受到极大创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很多当年跟随他征战的乡亲们都已经死的死,逃的逃,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他犹豫了。残余的部下劝他赶紧渡过大河,但是他觉得再也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