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雷顿只从老将军处借了五百兵,他想学岳飞岳王爷一出世就来个五百破陵蛮。老将军一听心中大喜,他心中暗想:看来不管雷顿艺业如何,毕竟还是一个年轻人,做事未免太过狂傲。
雷顿一听老兵的话,也感觉新鲜,他就跟在老兵身后听着。
只听老兵继续说道:“打了败仗要想活命,我总结了——那就是老弱病残有三宝,佯攻、投降和逃跑。”
老兵说到这,其他人可就看见雷顿了,可把其他几个人给吓坏了。
结果这个老兵也没注意其他人的变化,继续说道:“什么叫佯攻呢?就是别人冲锋的时候你喊的动静挺大,就是不往前跑。什么叫投降呢,就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你就带头投降。逃跑更简单了,像俺们这种情况,明知道打不赢,找个机会你就逃跑!”
老兵说完此话洋洋得意!
然后他回头一看,正看见雷顿在自己身后!吓得老兵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一时语失,刚要求饶,谁知雷顿说道:“哎呀老兵呀,你这逃跑经验之谈真让我茅塞顿开,得了,今日起我就把你升任为粮草队的伍长吧。”说完此话雷顿转身就走。
众人见雷顿走远,不禁面面相觑。
士兵在长官面前大谈逃跑,结果还升官了,这如何像话?这件事没到半天时间就在粮草队里传播开来。
粮草队里一共有一百五十人,虽然都是些老弱残兵,不过也没准有些老当益壮和想要年少成名的,这件事一经传播,众人这个泄气啊!
果然到了第二天,雷顿早起点名,发现少了两个人,雷顿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他心中暗想:多了两个逃兵,怎么还跑了?有这能耐和我说一声我给你俩升官啊!
不提雷顿暗自生气,单说到了第三天,雷顿再点名时,结果发现又多了三个人,雷顿心中更奇。
他查了又查,数了又数,果然多了三个人。后来对照一番名册,这才把多出来的三个人找了出来。
他把三人叫到面前,挨个仔细一看,只见三人农民打扮,一个二十岁模样,长的又廋又小,好像一个小猴一样。另一个二十四五岁模样,这个人倒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最后一个是个老人。
雷顿觉得好奇,就问三人说道:“你三人究竟是何人,为何混进我的军中?”
只见那个像个小猴的男子上前一步,尖声尖气的说道:“启禀将军,我三人都是当地农民,昨天种田时看见两个士兵从将军队伍中逃出,将军您也知道,这年头种田实难裹腹,我们三人见将军军中有缺,特地前来补缺,想跟着将军混口饭吃。”
嘿,雷顿一听这理由都新鲜,不过说的好像也合情合理,只好又问三人姓名。
只见那个小猴模样的人继续说道:“我叫张三,那个年轻人是我亲哥哥李四……”
刚说道这,雷顿插嘴说道:“哦?张三、李四,那那个老人一定是王二麻子喽?”
结果那个老人上前一步“嘿嘿”一笑说道:“启禀将军,小人并不叫王二麻子,小人名叫黄石公。”
雷顿听了微微点头,便命人把三人名字记下,让三人进入队伍之中,算是同意三人补缺。
雷顿做完此事刚要继续前行,突然心里一惊,他心中暗想:哎呀,张三和李四是亲兄弟,像话嘛?还有那个老人竟然叫黄石公,这名字好像耳熟啊?结果他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黄石公是谁!
不过他觉得此事十分蹊跷,于是暂时让玉照公主照看粮队,自己赶紧向前找修。
过了不多时,他就赶上前队找到了修,他把此事和修一说,修不听则已,一听“哎呀”一声说道:“我说兄弟你确定那个老人名字叫作黄石公?”
雷顿连连点头说道:“这还有错吗?我也觉得这个名字十分熟悉,只是不记得黄石公是谁来的?”
“这个……”修一时语塞,他也记不得十分清楚,又想了想才说道:“我记得他好像有几个贼牛的徒弟,其中一个好像就是汉初三杰中的张良。”
雷顿一听这话倒吸了一口凉气,张良的师父像话嘛?雷顿想了想说道:“我说兄弟,不知此人为何混入我们的军中,不过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你还记得他怎么收的张良为徒不?你说咱俩要是能和他学点能耐咱俩还了得嘛?”
修一听也连忙点头称是,他又想了想,终于把黄石公如何收的张良这件事想起来了。
那黄石公到底如何收的张良为徒弟呢?这里有个故事,话说当年张良刺杀秦始皇不成,隐藏于下邳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正是《太公兵法》,张良此后经常阅读此书,终于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