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自从在广州失败,离开四军后,先到日本周游了一圈,便在香港、上海等地闲居了一年多,这是他从军以来第一次离开部队,心里总有些失重之感。也就在这时候,他的老搭档黄琪翔离开了四军,和邓演达一起参与组建第三党的活动,两人从此分道扬镳。1928年,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打败奉系张作霖部后,基本统一了全国。紧接着,蒋介石为了控制全国,通过两次裁军,企图压缩地方派系,极大地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力量,遭到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进而发展成为反蒋战争。
北伐胜利后,张发奎苦于军阀连年混战,百姓遭殃,对于蒋提出的裁军意见非常赞同。鼓励第四军的老部下缪培南和薛岳率先通电支持,第四军上校以上的军官联名上书,要求裁撤自己所在的第四军。这种举动,在各军事首领都紧紧捂住自己实力不松动的状况下,是很抢眼的。裁兵之法果然在第四军身上实行了,1928年9月中旬,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5个师被缩编成3个旅),缪培南任师长,朱晖日任副师长,谢婴白、黄镇球、吴奇伟分任第十、十一、十二旅旅长。薛岳反而没被重用,只好怅然离去,闲居香港九龙。
1929年春,蒋桂之战甚嚣尘上。张发奎在上海,预料蒋桂难免一战,于是顿时萌生东山再起之心。张发奎的下野是桂系打击造成的,乃放出要报复桂系的空气,故意使蒋介石闻知,并自负地说:“讨伐桂系的第一号任命状一定是我张向华。”果真,4月7日,正在用人之际的蒋介石重新启用张发奎,任命他为第一路追击军司令官兼第四师师长(当时师长缪培南因病离职,由副师长朱晖日代理),并拨其嫡系部队朱绍良、陈继承两师归张发奎指挥。
蒋介石命令张发奎调动各师集结于江西修水、铜鼓间,准备进攻武汉桂系主力,但为确保控制张发奎,又命令心腹特务关巩任第四师政治部主任进行严密监视,并密令朱绍良、陈继承在一定时机内消灭张发奎和第四师。对于蒋介石的阴谋,张发奎早已料到,并加以防范。他将计就计,直至第四师集结铜鼓,他才正式到职担任指挥。沿途都是第四师打先锋,朱、陈部队随后跟进。
桂系主力第七军等因内部腐化,分赃不匀,矛盾重重,以致毫无战斗力。驻防武汉的李朝芳部听到张发奎部西进的消息后,即逃窜至鄂西、荆州、沙市附近。张发奎率领第四师不经战斗便入武汉,又在荆州一带,一枪不发,收缴了桂军的一部分武器。
如此轻松解决鄂西的桂军,使张发奎始料不及,他更没想到的是曾在北伐威震一时、有“钢军”之誉的桂军也如此不堪一击,仅仅坚持了几个月便被蒋介石打得晕头转向。6月27日,李宗仁、白崇禧等相偕逃往香港,蒋桂战争便以桂系的失败而告终。
7月初,张发奎在解决桂军后,指定各部在荆州附近集结休整待命,并兼任鄂西绥靖主任。他在荆州积极整军集训,渐渐恢复“铁军”的军威,在南京的蒋介石有些惴惴不安。他深知已牢牢掌握军权的张发奎雄心勃勃,敢作敢为,又剽悍善战,特别是他是忠于汪精卫的,不得不防。于是,他给朱绍良、陈继承下了一道密令,伺机解决张发奎的第四师。
朱绍良、陈继承得令后,打算以庆祝张发奎部胜利之名,摆一个鸿门宴,在沙市宴请第四师少校以上官长,准备待他们离开酒席之前,一举解除武装。殊不知张发奎已有戒备,在赴宴前命令部队不参加会餐的官兵,随时准备紧急集合以防意外,同时,在会场附近增加警卫巡查。朱、陈二人得知张发奎有戒备后不敢贸然动手,乃将张发奎和平解决桂军、补充实力的情况详报蒋介石,以待命行动。
张发奎已感到来自四方的威胁。东面的武汉,有刘屿重兵坐镇;西面的三峡,有刘湘凭天险扼守;南有长江之阻,李韫衍部驻防于常德,陈渠珍部驻防于沅陵;北面的襄樊,也布有重兵。为了安全起见,张发奎决定离朱、陈部队远些,便以整训为由,让各师按地区进行训练,朱、陈两师驻荆州、沙市地区,第四师则移驻宜昌、当阳地区训练。
张发奎部移师后,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黄镇球)、十二旅(旅长吴奇伟)及教导旅(旅长陈芝馨)驻宜昌,第十旅(旅长邓龙光)驻白洋、当阳,重新归军的李汉魂任副师长,韩汉英任师参谋长。此时,全师有2万余人,超过甲种师的编制定额,实力相当雄厚。张发奎感到由衷的高兴。
部队到达宜昌一个月后,师政治部主任关巩不辞而别,张发奎认为关巩是蒋介石派到四师的“钉子”,他必是回南京向蒋介石密告去了,四师凶多吉少,一定要另找出路。正在这时,他收到了汪精卫的密信。汪精卫在信中说,他在欧洲看到国内局势动荡,已于9月初回到香港,并在跑马地建立“国民党第二届执监委员联席会议”,树起“护党救国”的旗号,策动一切不满于蒋介石个人独裁统治的地方实力派起来反蒋。鉴于在北伐时建立的关系,他首先联系张发奎,希望张发奎能带头反蒋。
其实,“护党救国”的旗号最早就是由张发奎在“广州事变”中提出的。阅毕汪信,张发奎甚表赞同,暗中与身边的幕僚合计着如何响应汪精卫的号召,再一次东征反蒋。
在南京,蒋介石得到关巩等人的报告后,一边命令驻武汉附近的曹万顺暂编第一师迅速乘船溯江而上,进驻枝江县布防,以阻止张部渡江南下,一边命令张发奎率部离开宜昌,乘轮船东下浦口,再坐火车到苏北海州地区接受整训,而宜昌交由曹万顺部接防。
张发奎知道,蒋介石对自己一直不信任,本来对其收缴桂系残部的武器就有点不乐意,现在汪精卫又在香港建立“地下中央”,他一定怀疑自己与汪精卫之间有联系,现在果然压力就随之而至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张发奎决心发难反蒋,领军南下。于是,他召集少将以上的将领会议征求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反蒋。
张发奎当机立断地说:“我们现在是孤军作战,制定的作战方案一定要慎而又慎。我看,应包括三点:(一)过湖南用迥环掩护的战术,稳妥前进,极力避战,以保存实力。(二)到广西后,如桂军能相容,即与合作;如桂军拒守,应全力先将桂军消灭。(三)最终作战目的是攻取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联合各方面拥汪反蒋。现在当务之急,要秘密准备小轮船载运部队渡江,并让眷属乘外国轮船离开宜昌,以解后顾之忧。
第四师官兵绝大部分是两广人,听说要渡江回乡都很高兴,只3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
与此同时,张发奎还派出三路代表分头活动,第一路是派人赴重庆见刘湘,请他不要派兵追击。刘湘正为四川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没有余力干涉川外事,因此做了顺水人情,答应了。第二路是派人赴长沙见何键,请他在第四师路过湘西时不要截击,何键不仅不同意,差点把来使杀了。第三路派人赴香港,敦促汪精卫迅速回国,做好桂系的工作,不计前嫌,重新合作。这说明,张发奎并非莽张飞,其反蒋是做了各方面准备的。
9月17日,张发奎“先下手为强”,在枝江境内长江弯曲处伏兵以待。曹万顺师约两个团乘两艘轮船到达白洋附近时,即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张发奎亲自命令炮兵连开三炮,两船被击中要害,两团人马全被解除武装。取胜后,他下令把所俘士兵中的强壮者补充部队,把所俘旅长带到石门后放走。
蒋介石得知张发奎部已渡过长江并缴了曹师的械后,异常恼怒,命令李韫珩约3个团追击张部。张发奎见李部尾追在后,甩也甩不掉,实是讨厌,过慈利时,命令担任后卫的吴奇伟旅教训他一下。吴奇伟便在一个狭长的山谷巧布埋伏,将进入山谷的李部1000余人全部击毙。李韫珩经此大创后,再也不敢跟踪尾追。
在湘西,何键得到蒋介石全力歼灭张发奎部的命令后,即派李抱冰旅在石门口袭击张部。李部为保存实力,与第四师第十九团三营接触,打了半天就撤回。何键又派刘建绪军在武冈县之瓦屋塘设下埋伏,张发奎亲自带着特务营及十一旅迎战,激战一昼夜,双方官兵死亡都不小,但刘建绪军毕竟不是张发奎的对手,最后被迫退守武冈城。张发奎率部顺利渡过沅江。
蒋介石知道,张发奎部一旦回到两广,无疑是放虎归山。于是,他再次电令何键不惜代价堵击张部,一面通令全国通缉张发奎。张发奎当然不肯让步,由其领衔,副旅长以上的将领副署,通电反蒋,并提出撤销违法乱纪的三全大会;根本铲除独裁恶化势力和敦请革命元勋(汪精卫)返国主持大计这三项护党主张。据说,这电稿还是副师长李汉魂的手笔,骈四俪六,写得亦庄亦谐,不愧是篇妙文。同时,张发奎将“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的番号改为“护党救国军第四师”。
后来,有人问张发奎:“你以一个师的兵力,处在四面包围中,敢与蒋介石为敌,孤军奋战,究竟有什么把握呢?”张发奎豪气地说:“三户可以亡秦,一旅足以兴夏,何况我有二万之众,我们一帮将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一帮士兵和军官都是身经百战的勇敢健儿,蒋介石实力虽强,但众叛亲离,不得人心,我一经发难,必有人四起响应,我就可以纵横西南,给蒋介石以无情的打击。只要我张发奎尚有一师之众,蒋介石就不能高枕无忧。”
汪精卫在香港得知张发奎反蒋,大喜过望,即派薛岳从香港赶到南宁,向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游说,希望俞作柏能与张发奎合作,在两广创造新局面。
俞作柏本与汪精卫、张发奎有过历史关系。1927年11月17日,张发奎在广州采取非常行动,曾任命寓居在香港的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要他回桂,反黄绍竑。后因张黄失败,俞作柏这才作罢。但此时,俞作柏在广西主政不满3个月,基础尚未巩固,蒋介石一方要他入京,另一方汪精卫又叫他反蒋。在急不暇择的情况下,他发表通电,同意就任护党救国军南路总司令,欢迎张发奎返桂。
谁想到,俞作柏这一转变,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不但原来的李宗仁的旧部吕焕炎等心怀不服,就是李明瑞的心腹大将黄权也不了解,随即为粤军陈济棠所收买。蒋介石很快下令免掉俞作柏、李明瑞本兼各职,任命吕焕炎为广西省政府主席兼讨逆军第八路副总指挥(总指挥为陈济棠),任杨腾辉为广西编遣分区特派员,又委黄权为独立第五师师长。黄权的叛变,使俞作柏、李明瑞感到大势已去,决心出走。
而在广州,陈济棠听说张发奎要回来,知道其来者不善,一面把他的总指挥部移设梧州,一面将香翰屏、余汉谋、蔡廷锴三师急调入桂,防堵张发奎。
杨腾辉、黄权得到陈济棠的支持后,有恃无恐,一面派出队伍进驻桂平,向南宁进逼;一面强迫俞作柏、李明瑞离开广西,俞作柏只得前往香港,而李明瑞则倒向了共产党一方。这给在桂军中秘密工作的共产党组织抓住了机会。12月8日,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色起义,张云逸任红七军军长,俞作豫(俞作柏之弟)任红八军军长,李明瑞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从****中央派来的代表邓斌(邓小平)出任红七军、红八军政委。可以说,张发奎在宜昌的反蒋起义,无意中给百色起义创造了条件。
我们回顾历史,真有意思,共产党领导的几次起义,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现又是百色起义,都与张发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杨腾辉深知张发奎部的战斗力,为了保存实力乃决定欢迎张部入桂。如果粤方来攻,可以联张共同对敌。
形势急变,汪精卫为使张发奎部入桂不致同广西部队相左,便通过唐生智穿针引线,主动与桂系领导人黄绍竑晤谈,希望流亡在外的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速回广西,领导桂军同张发奎合作,参加反蒋行动。
政治是讲现实的,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正在行进途中的张发奎,很快接到黄绍竑的密信,说他已回到广西,并在宾阳做通了吕焕炎、杨腾辉、梁朝玑桂军将领的工作,决定不计前嫌,愿意与张发奎通力合作,同下广东。同时,他已令各部秘密向平乐、梧州集结,以期早日与张发奎军会师。
看完密信,张发奎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11月13日,张发奎接到黄绍竑电:“接第二届执监委员联席会议命令,组织护党救国军第八路总司令部。李宗仁任总司令兼中央命令执行所所长,黄绍竑当副总司令兼广西省政府主席,白崇禧任前敌总指挥。相与一起讨蒋靖粤。”随即张发奎在同安宣布就任“护党救国军第三路总司令”一职,并任命薛岳为副总司令。
11月24日,张发奎与黄绍竑会晤于梧州北面的石桥,商量张桂联军联合作战事宜。两年前,在“广州事变”中,两人是生死冤家,如今又站在共同反蒋的阵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