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厂事故,哪怕在后世都是一件常事。
大型设备,高温环境,一千多度的铁水,任何一方面有些疏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所以,这件事朱瞻基并没有放在心上,如果不是这家钢铁厂是內监的样板工厂,专门为了炼制纯钢,给军工厂供货,这件事甚至根本不会汇报到他面前。
第二天上午,早朝之后,朱瞻基吃过早饭,第一时间就接见了內监的主管太监黄盛,钢铁厂的主事刘尚。
这场爆炸事故的原因至今还没有查明,却已经导致了近二十人死亡,十余人受伤,一个冶炼车间被炸毁了大半。
不过当朱瞻基知道车间里面存放了大量的硅铁粉之后,想到了粉尘爆炸。
硅铁是以焦炭、钢屑、石英(或硅石)为原料,冶炼制成的铁硅合金。由于硅和氧很容易化合成二氧化硅,所以硅铁常用于炼钢时作脱氧剂,同时由于生成时放出大量的热,在脱氧的同时,对提高钢水温度也是有利的。
同时,硅铁还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剂,广泛应用于低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耐热钢及电工硅钢等。
大明虽然在这个时代不能详细了解硅铁粉的化学作用,但是绝不缺少应用技能,硅铁粉加入钢水炼钢,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应用了。
了解了情况,朱瞻基让人叫来了蓝烟,给他们上些人普及了一下硅铁粉的爆炸原因,然后让他们今后不要把硅铁粉直接存放在高炉旁边。
同时,他要求內监和工部严查各处工坊的安全防范,杜绝今后有这类事件发生。
关于抚恤金,钢厂利润丰厚,是不会在乎一点赔偿银子的。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也不会漫天要价,更多地把生死看做是自己的命。
不过朱瞻基还是做出了指示,今后朝廷管制的夹江工业区,所有的工坊,抚恤金都不能少于一百二十两银子。
一百二十两银子不是一笔小数目,大多数百姓一年也攒不下来十两银子。
打发走了他们,蓝烟依旧在那里思索,最后叹气说道:“我的专业不是这个方面,要不然,可以好好地写一本各种化学普及书,加强工厂的安全防范。”
旁边的刘万听到蓝烟的话,心里有些疑惑不解,却也不敢表现出来。
他只是离开了皇宫半年,现在蓝烟在朱瞻基心目中的地位就突然变得格外重要。
有金阔和孙林在,他很清楚这些时日发生了什么事,也知道了蓝烟斗姆娘娘的转世身份。
可是现在,这个专业指的什么呢?
朱瞻基却不在乎这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蓝烟的最大作用是她能普及大明的医学和化学研究基础,并且引领发展的方向。
真要让她去做研究,她一个人,又能做得了多少事呢?
就像朱瞻基一样,他的作用是调整大明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不是去领军打仗,或者是去做技术研究。
“化学基础丛书,你写了多少了?”
“已经快整理完了,胡良侍这些时日日以继夜地在整理。”
胡良侍是蓝烟身边的女官,也是被蓝烟带出来的徒弟。朱瞻基见过她几次,在一些化学知识理论方面,远远超过了他。
她虽然是个女人,但是朱瞻基也预备要重用的。别的不说,到化学研究院当个主事,或者去羽林卫学当个教授,肯定是合格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这几日我要专注秋闱大事,待过了这几日,我去看看你们的成绩。”
今日已经是八月十七,是九天乡试的最后一日。不管是咨情司,锦衣卫,还是都察院,六科,现在都不敢马虎,盯着全国的二十个考场,防范舞弊。
大明有两京十四府,一共十六个省级单位,这就是十六个考场。
另外,大明有十六个都司,一些都司与布政司交叉不算,另有西南四都司设立一个考场,西北七军卫设立一个考场。
再加上交趾承宣布政司,旧港宣慰布政司,一共组成了二十个考场。
只不过,交趾和旧港都在南洋,他们那里的读书人不多,能达到大明要求水准的更少。
今年在那里设立考场,不是为了当地的百姓,而是为了那些进行文化援助的读书人。
朱瞻基出海之前,大明就派了数千秀才,甚至是举人去南洋各国进行文化传播,教当地人说大明话,学写大明字。
他们直接都被授予了学官一职,有些人已经绝了科考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想走正统出身。
虽然即使中了举人,考上进士,进了官场也不会又更高的地位,但是进士的上线能做到二品大臣。
他们如果不走这条路,上限最多也就只能做到知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也是因为他们,朝廷已经决定,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将会延迟到三月举行,给他们这些考上的学子,留下充足的进京时间。
朱瞻基实际上对这些之乎者也的春秋大义没有任何兴趣,但是这些是如今朝廷的选材标准,朱瞻基在没有普及其他学科,没有代替性的考试之前,也必须按照这个规矩来。
所以这天下午,他在解缙,胡俨的陪伴下,来到了应天府国子监,给考试结束的学子们鼓劲。
应天府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诏令建成的明代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应天府国子监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明国子监,设于应天府鸡笼山以南,占地数千亩。
这个大明的最高教育机构在永乐十二年的时候,学生人数达到九千人,永乐十五年,人数突破了一万人。
只要进了学校的大门,就意味着这个学子的身份已经完全改变,即便以后科举不中,想要补个吏员的差事,也是易如反掌。
虽然这里的学生人数已经突破了一万人,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里好进。
应天府当地的学子想要进,最低也要是个秀才身份,而外地的学子,只有举人才能进。
而且他还必须要有当地官员的举荐,一个州府,一年举荐的人数也不超过五个,而且还要经过考核。
这里可要比后世的北大,清华难进的多。
除了大明学子,这里还有不少东瀛和朝鲜,交趾那边的学子,人数也有好几百。
他们大多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国家的优秀精英,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来到大明之后,就不愿意再回去,一心想要变成真正的大明人。
作为帝国的未来,帝国的希望,原本经历了九天折磨的那些秀才学子们,见到朱瞻基到来,立刻原地满血复活。
他们的疯狂可要比后世的学子们狂热的多了,即便是羽林卫的严阵以待,依旧被他们冲击的一片混乱。
面对这些未来的官员,羽林卫的将士们根本不敢粗暴对待,只能手臂环着手臂,艰难应对着他们的冲击。
后世的学子们都经历了思想开化,人人平等的思想。
但是现在是儒家当道,天地君亲师的伦常思想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里。
见到朱瞻基的出现,无数学子激动地痛哭流涕,泣不成声。
朱瞻基像后世的领导人一样,一边跟众学子挥手,一边龙行虎步地走向校场的检阅台。
胡俨看到这一幕,忍不住低声跟朱瞻基说道:“殿下,这大明学子,对你可是尊崇备至啊!”
事实的确是这样,虽然一直有朱瞻基不喜欢儒学的传言,但是对整个大明来说,朱瞻基依旧是绝大多数人最信赖的继承人。
因为朱瞻基的能力,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和呈现。
永乐十二年,十六岁的朱瞻基就亲自上阵,杀敌四十三人。
也是这一年,北明山铜矿被发现,这里出产的金铜不仅缓解了大明的钱荒,更因此带动了整个大明北方的一个经济循环圈。
让大明在北方的驻军变的不再是负累,然后彻底改变了北方的局势。
长城不用再修了,因为大明疆域已经远至漠北,长城一带变成了腹地。
特别是永乐十三年,新式火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局势,草原的骑兵不再占据任何优势。
一个经过简单训练的士兵,手拿火枪,就能对付好几个经过多年训练的骑兵。
草原上的人数本来就少,以前他们靠骑兵机动性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但是现在,根本形成不了威胁。
然后,朱瞻基在下马桥建立了各种研究院,虽然这些在一些人看来是奇技淫巧,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些奇技淫巧已经改变了大明,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而且,朱瞻基在幼年时期就大力发展贸易,永乐十三年以后,更是将原本的勘合贸易改成了自由贸易。
这不仅让朝廷大肆获利,更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让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而他其后剿灭海盗,并且直接攻下蒙元两次都没有征服的东瀛,将东瀛皇室一股脑地擒获到了大明。
出海三年,朱瞻基似乎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可是他回来的时候,直接带回了价值两千多万白银的财货,这堪比大明一年的税赋。
还有从南洋地区运回大米,虽然让老百姓种地无利可图,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大明的百姓不管遇到天灾还是人祸,都不用担心再饿肚子。
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朱瞻基这个继承人都是合格的,所有这些学子,没有一个不认为他不是明主。
这样的时候,他的一些小缺点自然都被掩盖住了。
一个能给大明带来长治久安,让大明蒸蒸日上的继承人,再也不能苛求更多了。
他不喜儒学,那么今后大不了在儒学之外再多学一点数学,格物就好了。
为了这个太孙,他们愿意改变自己。
朱瞻基带来的轰动在一盏茶之后才逐渐平息了下来,所有的学子在教授的安排下,按照学级分成了不同的方阵,坐在了大校场上面。
这个检阅台是按照戏台扩音的方式,在检阅台下面埋下了八口大缸,利用声音共振的原理,将声音传播出去。
虽然有些失真,但是扩音的效果还是挺好的。
一直等到台下的学子们全部都挤的紧紧的,半环绕着检阅台坐定,朱瞻基才走到了台前的一根空心铜管前面。
他说话的声音会经过铜管,传到铜管下方的薄羊皮缝制的振动膜上。铜管的下方是喇叭状,声音经过振动膜,与八口大缸形成共振的空间,然后传递出去。
这项技术是唐代就已经出现,几百年来,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扩音效果还是很好的。
民间的戏台即使不用铜管,只用在戏台上面建一个回音墙,就能把声音传出去很远。
朱瞻基的身材高大,又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台下过万的教授与学子。
台下众人立刻又沸腾了起来,不少人翻身就又跪拜了起来。
朱瞻基双手下压,这才让台下逐渐平静,然后开口说道:“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
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台下众人本来刚平静下来,听到朱瞻基的这篇演讲,立即又沸腾了起来。
不过所有人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只是一个个激动的脸色发红,许多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特别是朱瞻基说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忍受不了这种刺激,晕厥了过去。
朱瞻基也暂停了演讲,让其他人把他们掐着人中救醒。
这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非常契合今天的环境。面对这些大明的最优秀人才,朱瞻基当然要大大夸奖一番,激发他们的斗志和拼搏精神。
当然,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他这个学渣能记住的,而是他在蓝烟的书房里发现了,立即不要脸地据为己有。
国子监他是早就想来,但是来了之后说什么,他心里却没谱。
他一直在压制儒家,总不能来了之后夸这些学生学儒学的好吧,贸然太高其他知识的地位,也会遭遇一些非议。
这篇《少年中国说》不涉及学术,却又振奋人心,自然就成为了朱瞻基的首选。这里面他只删去了关于欧洲那一句。
毕竟这个时候的欧洲,还处于愚昧阶段,不要说跟大明相比,就连中亚那些国家,都比欧洲强大的多。
胡俨也有些傻眼了,他原本还给朱瞻基准备了一篇演讲稿,但是朱瞻基却没有要。
他的文章写的再花团锦簇,也没有脱离时代的局限。
听到朱瞻基演讲完毕,他忍不住低声询问身边的解缙。“大绅贤弟,殿下这文章可是你所写?”
解缙也被震的五体投地,他傻眼着说道:“非也,即便是我,也写不出如此振奋人心的文章。”
他们两个御用的文人都没有写,那就更不可能是其他人写的了。因为假如是别人写的,也必须要先经过他们的审核。
两人都相视一望,有些惊骇地看着台上的朱瞻基,越发觉得看不透这个殿下了。
胡俨忍不住说道:“原本殿下爱用白话,我还以为殿下学识浅薄,现在看来,殿下不是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故意要用大白话来说话啊!”
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解缙所写,但是天下人皆知朱瞻基是他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也忍不住说道:“殿下本就是大才,他用白话,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听懂他的话。”
而台下的上万学子,听到这篇文章念完,都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纷纷跪了下来磕头。
“我郭凯愿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
“殿下英明啊!”
台下杂七杂八的说着,每个人都激动不已,要不是他们都是经历了耕种礼仪的熏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想要涌到台前。
他们这些人在刘万他们这些内侍的有意引导下,杂乱无章的口号逐渐变成了三句:
“愿为殿下效死……”
“愿为大明效死……”
“愿为中国效死……”
朱瞻基很满意这样的效果,他右手握拳,一上一下地高举着,用动作带着台下的学子们一起高呼起来。
好一会儿,他才改为双手平压,台下就逐渐平静了起来。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不少人皆道孤不喜儒学,此乃偏见。儒学自春秋兴盛,西汉独尊,形成了我中国一千多年来的社会伦常。孤又怎会对儒学有偏见?但是……”
万事皆怕但是,朱瞻基又道:“但是儒学有着自己的局限,除了春秋大义,社会伦常,对其他学科的压制,已经阻碍了大明的发展……
没有工匠,如何能造出大车,造出大船?一个能救治无数百姓的医师,真的就不比一个士子贡献更大吗?
儒学是基本,是我们做人的准则,但是每个人不应该被儒学限制住,继而瞧不起其他人。
不管是士子,还是农户,还是工匠,还是医师,都对大明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应该在儒学之外,掌握更多的能力,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次朝廷选士,孤就已经通告天下,要增加海外时务。所有学子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孤还可以告诉诸位,这只是开始,今后朝廷选士,会逐渐改变现在的格局。八股文做的好不好以后不再重要,只要诸位懂得春秋大义足矣,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将所学用来教化众生。
儒学为体,杂学为用。这将是朝廷以后选士的方向。
今后的朝廷官员,选官也会大变。不懂农学不足为一地职官;不懂算学,不能到户部为官;不懂律法,不足到都察院,刑部为官;不懂军事,不足到兵部为官;不懂格物,不足到工部为官。
所有的官员今后都将会逐渐专业化,只懂吟诗作对,春秋大义,却不知道如何带领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官员,今后将逐渐淘汰。”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台下响起了一阵吸气的声音,显然每个人都非常震惊。
朱瞻基却不怕会引发“官愤”,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任何政策的推行,都需要官员的行动,即使要变,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变的。
所以他又说道:“孤知道,要做到这些,需要等到你们都成长起来,不同的时期,需要有不同的政策。
大明建国之初,识字的士子都很少,所以太祖爷爷采用八股取士,许多士子,还没有从国子监学成,就已经被选为官员。
许多官员的能力得不到确认,就被安排在了不同的位置,以后只能又逐渐调整。
可是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士子越来越多,边境又安宁了下来。我大明蒸蒸日上之际,更应该将朝廷中心转向民生。
但是从今后开始,每个士子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更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朝廷选士,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固步自封,更应该适应需要。
孤准备用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如今的选士的标准,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国之肱骨,让每个士子都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而这一切,就从你们开始,从你们这些大明的未来肱骨开始。
诸位,愿不愿意随孤一道。让大明百姓人人有其地,人人有其居。让大明百姓,人人家有余粮,让大明百姓,顿顿能吃肉。让大明百姓,人人都能有新衣。”
这些学生是最容易被蛊惑的阶段,每个人都怀着崇高的理想,抱着经国济民的思想。
他们听着朱瞻基的话,一个个激动不已,用尽全身的力量嘶吼着:“愿意!”
就连胡俨这个已经六十岁的大儒,这个时候也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我要活到八十岁,看到殿下把天下变成他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