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动物都是按照气味来判断并选择亲近的同类,即使是亲子之间也是如此。虽然其他动物不具备人类的高度理性,但情感的建立过程没有什么差别——不是依靠分析判断,而是因为“同声同气”。人与人要想建立亲密的关系,气场的接触同样是必需的。
人际关系不仅仅是理性的博弈,更是情感的积累。如果人人都是绝对的理性人,像电脑一样什么都靠数据来分析判断,那气场就没有用武之地。正因为人的理性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我们才能通过气场互动,与他人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所谓通过气场互动拉近关系、增进情谊,也就是要接近对方,面对面与他人进行气场接触。
为什么有了文字,人们还是以说话为最主要的沟通手段?为什么你的手机具有收发短信的功能,你却主要用它来打电话?你也许会说,语言交流毕竟是即时的,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提高效率。可是实际上,同样是用语言交流,打电话往往不如面对面更好。人们通常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和他人逐渐增强关系的:首先是互通邮件,然后用MSN或者短信,再往后就会打电话,最后见面沟通。求职过程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接触。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投入时间的增加,也可以看成效率递减。最后为什么还要有一个见面的环节?其实,前面三个环节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是从书面语过渡到口语,而面谈不仅是语言沟通,还有非语言的成分——这就是气场的接触。
气场通过感性的因素影响他人,而文字是一种冷冰冰的符号,虽然文风能多少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场,但通过文字来感受一个人的气场毕竟只有对文字敏感的人才做得到,大部分人还是要靠更感性的方式来认知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相互吸引本来就是以追求高反馈为前提的。
除了即时反馈,气场接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全面互动。所谓全面互动,是指人们不仅仅是通过语言,甚至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来向对方传递信息。气场中的信息包含了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气场的接触也是立体式的。具体来讲,一个人的气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向外界传递信息。
首先是表情。控制表情通常是控制自身气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你想对某人表示好感,就可以向对方露出微笑。当你愤怒时,你会让自己的脸上充满狂暴之色以对他人产生威慑。也就是说,通过表情,你可以增强你的气场,让他人充分感受到你的情绪和对他们的看法。相反,你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声色。这样做就是在收敛气场,弱化你的存在感,让他人难以认知,也就难以和你建立更进一步的感情联系。
其次是视线。眼神是很重要的,但眼神要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把视线投向对方。如果有一个陌生人注视着你,这通常就是对你感兴趣的信号。如果你根本不在意,或者故意不理睬对方的视线,你们之间可能就连对话都无法开始,更别提建立感情。恋人之间的彼此凝视一般比普通朋友之间多很多,而普通朋友之间如果经常注视对方——即使双方并没有谈话——常常也能产生一种默契,从而迅速拉近关系。
最后是肢体动作和身体接触。表情和视线是容易控制的,人们也更容易注意这些因素对气场的影响,而具有同样影响力的肢体动作和身体接触却往往被忽略。动作是难以保持刻意的,从一个人的细小动作中往往流露出他的真实意图。虽然难以察觉,但动作毕竟影响了气场,而气场变化是容易感知的。低头、缩肩会体现出不自信和处于弱势的心态。锁踝、掩口、抱臂这些防卫性姿势则使气场倾向于封闭,不利于交流。另外,适当的身体接触能增加亲切感,进而缩短心理距离。
接近,然后接触,让气场成为你与他人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