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欢】
前日夜里,我按事先约定的时间打电话到于丹教授家里采访,没料到电话那头首先响起的是稚嫩的童声:“喂,您好!”接着就听到于丹在一旁哈哈地笑。我明白,这一定就是她3岁的宝贝女儿了。于丹没有马上接过话筒,而是柔声地教女儿喊我“小姨”。小朋友立刻乖乖在话筒边喊了一声,又来个自我介绍:“我叫苗苗!”这时,于丹才乐呵呵地接过电话,一边向我解释苗苗好接电话捣蛋,一边对苗苗说:“妈妈现在要工作了,去找爸爸、姥姥玩去!”小朋友一开始还不依不饶地喊着“我也要工作”,不过不一会儿没声响了,想必是和妈妈妥协了,出去玩去了。
于是,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气氛中,我们的话题正式开始了。接受采访时的于丹从柔情母亲的角色回归到了平时被大家称道的“伶牙俐齿”、“睿智”的师者状态,但也不乏真诚和风趣。
也许是被媒体专访太多的缘故,有关“百家讲坛”的人和事、自己传播国学的理念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话题,于丹一点都不想再提。她表明自己不喜欢炒作,只期望能做好本职,传递一种态度。至于别人对自己的种种评价和质疑,她觉得可以交给大众去回答,“我只是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能做裁判的事情么?”
不过,对于湖北以及武汉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丹倒有特多想说的话。其间,她还聊起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读楚辞、欣赏昆曲、听谭盾的音乐。40多分钟的通话里,她细腻而生动地描述着自己的思想和情致,说到动情之处随即背诵古典诗词歌赋,让人不得不对她扎实的国学功底佩服不已。
2007年元月5日下午四时,易中天教授从厦门飞抵武汉。
2007年元月5日下午六时,易中天教授与湖北本土学者、作家一起细品武汉,对话现场频频闪现智慧与思想的火花。
2007年元月6日上午九时,易中天教授在武汉杂技厅品讲“武汉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性格”。武汉杂技厅两千多个席位爆满,门口依然徘徊着许多没票进场的“粉丝”。
2007年元月6日下午四时左右,易中天教授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与师生畅谈“三国文化和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