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世界各国对女性参与奥运的不同态度
一些国家对女性参加奥运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尽管女子参与体育的广泛性仍远不及男子,但是,这些国家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女奥运会冠军,这使那些认为妇女不适合体育运动的观点不攻自破。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早期,对女性参与也持不积极的态度。1966年,美国奥委会女子理事会还支持国际奥委会取消女子铅球和铁饼比赛,理由是“参加这两个项目有损女子形象”。1968年,一位美国举重选手对在开幕式上有一位美国的女旗手大为不满,他公然宣称:“举旗人应该是一位男子,健康强壮的男子,一个斗士,女人的位置是在家里的灶台上。”
在英国,普通工人阶层中很少有妇女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在其奥林匹克代表团中,女选手通常来自中产阶层。然而,越来越多的工业发达国家的女子参与体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参与奥运会的机会是比较少的。从总体上讲,妇女参加奥运会的空间还有待拓展。在1976年的奥运会上,共有1276名女选手参加了113个项目的角逐,但是只有三分之一的国家派出了女运动员,女选手的总比例只有17%。到了198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6%。从1952年到1972年间,参加奥运会的国家从69个增加到121个,而有女选手参赛的国家则从41个增加至61个,与参赛国的增长幅度相比,这个涨幅是微弱的。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在工业革命以前长达数千年的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十分有限,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各自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眼界狭小,对其他国家,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绝少了解,由此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心主义。这种民族中心主义,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这个运动首先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常常会因为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如果处理不妥,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不能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的神圣目的,反而会妨碍世界各国的沟通,加深民族之间的隔阂。人们参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为了互相学习和交流,而不是互相排斥。奥林匹克强调友谊、团结以及互相了解,其目的在于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种种偏见,超越文化的差异、矛盾与冲突,看到人类文化百花齐放的壮丽图景;有了这种精神境界,人们才能跳出各自的民族局限,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从而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别人。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发展中国家妇女体育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障碍,消除这些障碍不能操之过急,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而应在尊重各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国际奥委会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妇女体育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渐进的措施。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闭幕后,国际奥委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支持该组织提出的男女平等倡议的国际组织。国际奥委会要求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在其领导层中尽快增加女性,到2000年底女性至少应占10%,到2005年则上升至20%。如今,发展中国家奥委会和体育决策层中妇女的比例仍明显偏低。因此,国际奥委会号召各国和地区奥委会在制定政策和计划时,考虑性别平等因素,向所有参与体育运动的妇女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对发展中国家增加资金投入,促使妇女在体育运动中起到更加完美和积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正在使用各种方法加快这一进程,但它不能强迫其202个成员国在男子、女子之间平等地分享权力。在国际社会上存在许多歧视妇女现象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妇女体育真正得到平等的发展尚要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
6.2限制妇女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当一部分亚非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的状态,许多妇女得不到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她们在婚后大多成为家庭主妇,被日常生活所累,甚至连温饱问题也不能解决,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自然极少,部分女运动员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持而处于困境。
教育水平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在全世界10亿成年人文盲中,有三分之二是妇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90%的成年妇女从未进过学校。由于受教育水平低下,妇女走向社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参加体育活动的妇女们也停留在较低水平,妇女走上体育管理层难度很大。
宗教和传统习俗
一些国家信奉的宗教教义抑制妇女参加户外活动,特别是禁止妇女在异性面前暴露身体某些部位,束缚了这些国家妇女体育的开展。
比如说,伊斯兰教认为,人穿衣服的目的无非是蔽体御寒和装饰,而遮蔽“羞体”是首要目的,蔽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故意暴露身体是一种魔鬼般的丑恶行为。伊斯兰教把男子肚脐以下、膝盖以上部分,妇女除手掌以外,上至头部,下至两脚都视为“羞体”,强调必须用服饰将其严密地包裹遮蔽起来,以遮盖全身为美,反对裸露“羞体”的行为,尤其是女性。在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妇女都用长袍遮身,用面纱遮面,严格恪守着《古兰经》的教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们参加体育活动。
6.3女性参与奥运的程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女性参与奥运的现状
国际奥委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女运动员人数占21%,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则占38.2%。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阿富汗代表团的旗手是一名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只有男运动员参赛的代表团数目在不断地下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有26个代表团只有男运动员,但是到悉尼奥运会就只有9个了,而在雅典只有4个。
国际奥委会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鼓励发展女子体育制订了一系列政策。1994年修改的《奥林匹克宪章》,对妇女体育给予了规章制度上的保证。其第2条第5段规定:“国际奥委会积极鼓励通过相应方式促进妇女在各个层次和结构中参与体育,特别是在国家和国际体育组织的管理层中,严格执行男女平等原则”。中国奥委会2000年1月通过的新章程第二章中也写入了“鼓励和支持妇女全面参加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
奥运会设项和参赛
1.奥运会是在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范围内进行的,每届设项稍有区别,如1992年设有25个大项、1996年26个、2000年则有28个。为确保女运动员可以更多地参赛,国际奥委会规定,今后如要新增项目,此项目必须包含女子参加的小项,不能是单纯的男子项目,如拳击、棒球等。悉尼奥运会就新增了22个女子小项,等于多了22块金牌。
2.随着社会发展及国际奥委会的不断鼓励和推动,妇女在奥运会参赛方面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在1996年奥运会的设项中,女子参加的项目达到36%(21大项、97小项,包括11个混合项目),参赛女运动员比例达到33%(169个奥委会、3513人),1998年长野冬奥会女子参加人数比1994年冬奥会增长了58%,女子项目占48%(6大项、31小项、包括2个混合项目),女运动员参赛人数占36.2%(54个奥委会、788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增加的女子项目有跆拳道、女子举重、铁人三项、现代五项,参赛女运动员达到38.3%。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新增了女子雪车,女子项目达47.3%。从这些不断上升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奥运会在项目设置和女运动员参赛人数等方面一直呈上升趋势。
女性领导人比例规定
1.1994年国际奥委会百年纪念大会在巴黎召开,会议强调了妇女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根据此次大会的精神,国际奥委会在1996年7月的大会上正式提出,到2000年,女性领导人在各奥委会和国际单项协会中至少达到10%,到2005年这一比例要达到20%(女性领导人指能进入决策层的女性,如奥委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至少是执委)。目前已有83个奥委会(总数的41.7%)有女性领导人。
2.国际奥委会:
1997年9月,美国人安妮塔·德弗朗兹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历史上迄今为止女性达到的最高领导职务。她曾经是赛艇运动员,1995年曾来北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并去西安访问。
国际奥委会机构中设有专门的妇女工作组,共有16位成员,包括我国的吕圣荣女士。工作组是在萨马兰奇主席倡导下于1995年12月设立的,是顾问机构,具体建议通过国际奥委会机构中的国际合作部下设的妇女问题处实施。
国际奥委会各小组委员会中有10余人为女性,其中包括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邓亚萍。
国际奥委会126名委员中女委员有12人。
3.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要求女性领导人达到10%~20%的比例。
4.中国奥委会:25名执委中只有1名女性(副主席何慧娴),未达到10%的标准;92名委员中有6名女性。
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
这是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奥委会最高级别的全球性妇女体育会议,奥林匹克大家庭系统、国际相关组织、联合国系统、非政府组织、大学和研究机构均有代表出席。1996年10月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首次召开妇女与体育大会,正式提出妇女体育的主题;2000年3月在巴黎召开第二届大会。这是体育界或关心妇女体育人士的大聚会,也是业内妇女们表达自我的舞台。
奥林匹克团结基金资助
1.团结基金是将奥运电视转播权等收入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再次分配以推动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资助基金,其中有一项为“特别领域”(Special Fields),对妇女体育事业也有资助,如举办地区妇女体育研讨会、开展妇女体育活动、举办培养女运动员、女教练员的培训班等。
2.鼓励各奥委会选派女性参加会议或讲习班。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每年派1男1女参加青年讲习班,如2男则只报销1人食宿费。此种政策规定旨在鼓励选派女性。我国奥委会10年间一直坚持参加。
妇女与体育奖
该奖设于2000年,旨在表彰为妇女与体育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每年由国际奥委会妇女工作组和有关专家评选,每大洲有1个获奖名额。2000年中国女足代表亚洲获得该奖,孙雯在巴黎世界妇女与体育大会上代表全队领奖。
有待提高的亚洲妇女体育事业
在亚洲体育的媒体宣传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由于体育商业化的影响,赞助商们将大把的钞票投向男子比赛,人们对女运动员的支持与关注远远不够。
在亚洲,几乎75%的NOC没有为妇女体育制订发展计划,在42个NOC中,仅有少数几个设立了专门的妇女体育机构,仅占总数的9.5%,相当一部分高素质的妇女体育官员没有在NOC中担任应有的职务,限制了亚洲妇女体育事业的发展。
亚洲地理覆盖面广,人种多,民族多,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体育和妇女解放运动是非常依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故而亚洲妇女体育事业发展也极不平衡。
亚洲还有很突出的文化和宗教特点,一些宗教和传统习俗禁止或限制女性参加体育活动,阻碍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伊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伊斯兰妇女也一直在寻求自我解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哈什米夫人是这方面的积极推动者。哈什米夫人,伊朗人,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的小女儿。1991年她在德黑兰成立伊斯兰国家妇女体育团结理事会并召开首次会议,至今已举行6次会议。首次伊斯兰国家妇女团结运动会也于1993年举行,500名女运动员参加了8个项目的比赛,共有11个伊斯兰国家的奥委会派团参加,其中10个为亚洲国家。
从全球范围讲,妇女体育活动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开展较好,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相对落后,但中日韩所在的东亚地区妇女体育的普及程度和参赛情况一直不错。最近几年亚洲妇女体育事业整体上有了较大进展。2001年,日本发起召开了第二届亚洲妇女体育大会,发起人是日本的小笠原女士,她是现任国际妇女体育工作组主席之一。2002年亚奥理事会首次举办了妇女与体育研讨会。2004年1月24日的代表大会上亚奥理事会进行了全方位改选,新成立了妇女与体育委员会,有10位委员,主席是位女士,来自哈萨克斯坦奥委会。国际妇女与奥林匹克运动现行政策及发展现状这一系列的会议对促进亚洲妇女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