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中国扬威奥运
中国在1979年重返奥运大家庭之后,就开始积极备战奥运会。
1980年2月,在国际奥委会中恢复席位的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参加了第13届冬季奥运会。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这项体坛盛事。
洛杉矶,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它意味着荣辱交织的历史。在这历史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变迁和崛起。
1932年8月,中国首次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那是一段耻辱与痛苦的回忆。刘长春作为中国唯一参赛的选手,预赛时就被淘汰。中国队作为全部37个参赛国中为数不多的吃“零蛋”的国家,满怀遗恨地离开了洛杉矶。
1936年8月2日上海女学生李森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派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57年11月郑凤荣在北京以1.77米的成绩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首次创造世界纪录。
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队以七战七胜的战绩夺得冠军。其后几年中,中国女子排球队连续五次在世界杯赛、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中获得冠军。
半个世纪过去了,洛杉矶再次成为第23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地。而此时的中国,刚刚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显然这里将成为中国重返国际体坛后第一次全面亮相的大舞台。中国将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也将从这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体育。
7月14日、19日,参加第23届夏季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离开北京,飞向大洋彼岸。这一次,中国派出了225名运动员、50名教练组成的强大阵容,参加篮球、排球、手球(女)、田径、体操、游泳等16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派出了一个由老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界知名人士组成的参观团,一个记者团和一个艺术表演团。
这是中国在阔别奥运会32年之后第一次重返国际大家庭,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体育代表团。
零的历史该结束了。
7月29日,在比赛的第一天,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个人项目的比赛中,以566环夺得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之后中国选手势如破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战绩。
7月29日,“黑马”曾国强在52公斤级比赛中,力克日本名将,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7月30日,吴数德战胜体重陡降的劣势,在举重56公斤级较量中,与对手斗智斗勇,一举夺魁,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7月31日,神射手李玉伟承许海峰前日雄威,弹无虚发,将男子移动靶的金牌收入中国队帐下。几个小时后,举坛老将陈伟强披挂出战,略施巧计,战胜了罗马尼亚好手,夺取了举重60公斤级桂冠,为中国队锦上添花。
8月1日,洛杉矶蒙特大学格斯顿举重馆再燃烽火,姚景远克服伤痛,鼓足勇气,奋力拼搏,再次摘取举重67.5公斤级金牌。至此,中国队在奥运会举重小级别比赛中,连下四城,轰动了国际体坛。
8月2日,巾帼英雄吴小旋强忍伤痛,沉着应战,终于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女冠军,并创造了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三种姿势的奥运会纪录。
而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女选手杨扬又为中国队实现了在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回顾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故事,细看他们的突破和取得的成绩,无疑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水平的最好证明。在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冠军的变化中,我们见证了中国体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5.4中国女性见证奥运会
在奥林匹克运动这个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中国妇女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妇女在实现“平等、发展、和平”的目标上取得的伟大进步,是世界妇女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曾经有过受压迫、受屈辱、受摧残的悲惨历史。她们长期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完全被排斥在社会政治生活之外,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没有受教育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封建社会畸形的审美观还迫使妇女从小缠足,使她们丧失了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能力。
20世纪早期,当奥林匹克运动伴随着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传入中国时,少数大城市中的年轻女子开始涉足体育活动。中国女运动员出现在奥运会上始于1936年,在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69名中国运动员中包括两名女选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直至本世纪中期以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女运动员仍寥寥无几。
新中国宣告了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开创了妇女解放的新时代,中国妇女被禁的聪明才智极大地释放出来,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国妇女撑起了“半边天”。随着社会文化的巨大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妇女积极投身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使优秀人才大量涌现。1957年,中国女子田径选手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刷新了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保持的1.76米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1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运动员。从此,中国女选手异军突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和中国恢复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关系的20余年间,越来越多的女运动员出现在奥运赛场上。1984年,参加第23届奥运会的225名中国运动员中,有87位女选手,占中国运动员总数的39%,高于当届奥运会所有参赛国家女运动员占运动员总数23%的比例。到1996年第26届奥运会时,在309名中国运动员中,女选手为199名,占64%,远远超过了当届奥运会女运动员人数占总数35%的比例。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妇女参加奥运会创造了条件,而妇女的参与则为展示她们的才能开创了道路。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既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要求。具有公平竞争特征的奥林匹克体育为实现她们的理想提供了一个适宜的舞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赛场上,解放了的中国妇女以超乎寻常的努力发挥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价值,使中国妇女在奥运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23至26届奥运会上,中国共获得80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共获得45.5枚,占56%。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共获得16枚金牌,其中女选手获12枚,占75%。与同期的美国和日本女运动员相比,中国女选手获金牌数在代表团获金牌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
在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大赛的过程中,中国杰出的女运动员成为世人瞩目的明星。女子跳水运动员伏明霞在第25、26、27届奥运会上,共夺得4枚金牌和1枚银牌;女子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在第25、26届奥运会上均夺得女子单打和双打的冠军;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5000米跑冠军的王军霞成了传奇人物;女子羽毛球、女子体操、女子足球、女子垒球、女子排球选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她们为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妇女还不断提高着自身的价值,她们不仅仅满足于在奥运会女选手中争创佳绩,而且还向男子发起了挑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女射手张山战胜了参赛的所有男选手,获得了双向飞碟冠军,再次展示了妇女的杰出才能。
女排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捷报频传,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令国人精神大震,已成为中国体育旗帜的中国女排在洛杉矶实现了“三连冠”更是让人欣喜若狂。中国女排在1981年的日本世界杯和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的相继夺冠使得国人对她们的奥运之行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三连冠”也成为了所有女排教练员、运动员为之奋斗的目标。
尽管两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还是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队伍自身新老交替后的阵痛、美国女排的虎视眈眈、日本女排的跃跃欲试都注定了中国女排奥运之行必将困难重重。虽然苏联、古巴和东欧集团没有派队参赛,但是世锦赛前四名的中国、秘鲁、美国和日本悉数亮相。中国队在小组赛中先后以3∶0轻松击败巴西和联邦德国,但是却因为压力过大、急于求成以1∶3负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东道主美国队。此战的失利迫使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不得不遭遇实力较强的日本队,好在中国队准备充分、士气高昂,以3∶0击败对手顺利晋级决赛。中美之战可谓惊心动魄,首局比赛中国队凭借侯玉珠在最后时刻两个神奇的发球以16∶14险胜。首局落败使得美国队阵脚大乱,中国队乘胜追击以3∶0获胜,不仅赢得了奥运冠军,同时实现了“三连冠”的伟业。
排球在世界上是一项贵族运动、高雅运动,在中国则是一项特殊运动、普及运动。中国女排始于1981年开始的五连冠,不仅让中国人懂得了拦网和背飞,认识了袁伟民、郎平、海曼和路易斯,更是让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
女排女排的胜利,是实力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一次次的生死逆转,一次次完成“不可完成”的自救,没有什么比“拼搏”更能充当女排的标签。在中国刚刚摆脱思想桎梏并向世界打开一条门缝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袁伟民和他的女战士用带伤的手臂、含泪的笑容,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志向、信心、实力、精神,四位一体的合成素,不仅锻造了女排,更是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每个行业都能够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女排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而成为全民族的财富。时代造就了女排,造就了袁伟民,“女排五连冠”也由此成为一块无瑕的玉石、一种绝版的珍藏和一首定格的史诗。
“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
“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
对于以拼搏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的“女排精神”,陈忠和与他的新女排已继承。但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女排精神已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拼搏精神已经随处可见。
八十年代中国体育最辉煌的成绩莫过于中国女排所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夺得了女子排球世界三大比赛的冠军,实现了令人惊讶不已的“五连冠”,而“五连冠”的功臣正是被人们亲切地誉为“铁榔头”的郎平。
郎平是中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1960年12月10日生于天津市,身高1米84。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
1978年郎平随中国队获第八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银牌;1979年获第二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1981年获德国不来梅国际排球邀请赛冠军,个人获得“最佳攻球手奖”,同年还获得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个人获“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获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第九届亚运会女排比赛金牌;1983年在世界超级女排赛上获得冠军,1984年获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比赛金牌;1985年获上海“新民晚报杯”国际邀请赛、“海鸥杯”国际女排邀请赛和第四届世界杯女排赛冠军,并获“优秀运动员奖”和“最佳运动员奖”。
1985年郎平退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专业,1987年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留学,并取得体育管理系现代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后赴国外打球。
1989年郎平带领意大利摩迪那俱乐部女子排球队获意大利杯赛冠军;1990年回到国家队,带领中国女子排球队获第11届女子排球锦标赛亚军;1991年率新墨西哥州大学女子排球队获美国东部地区女子排球赛冠军;1995年开始执教中国女排,同年率队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1996年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7年率国家队获第九届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1998年率国家队夺得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第13届亚运会排球比赛金牌。
1999年开始郎平远赴意大利执教,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率意大利摩德纳女子排球队在2000年获意大利女排联赛冠军、2001年夺得欧洲女排冠军联赛冠军、2002年再夺得意大利联赛和杯赛双料冠军;2002-2003赛季开始郎平转执教意大利诺瓦腊俱乐部,率领诺瓦腊女排夺得意大利超级杯和2004年意大利联赛冠军。
2005年2月,郎平出任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
郎平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有“铁榔头”之称。她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著称,是队里的核心人物。
郎平于1980年被国家授予“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此后多次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并四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4年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1997年被国际排联评为年度女排“最佳教练”,1999年当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2002年以全票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迄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