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提斯克·库普卡(Frantisek Kupka,1871~1957年),捷克画家、插图画家。主要活动在法国,是抽象艺术的先锋。他在布拉格和维也纳读书,1895年定居巴黎,开始靠画插画为生。他从小就对招魂术和神鬼感兴趣,由此他对色彩的精神象征主义产生兴趣。他开始意识到一幅画并不需要一个“主题”,这使他产生一种雄心——即用线的韵律和色彩的组合创作作品,产生一种类似音乐的效果。在他的信中,他有时自称“色彩的交响师”。从1901年开始(受高速摄影技术的影响),他开始尝试用类似于未来主义的方式来展示运动。到1912年,他创作了完全抽象的作品《混沌,两色赋格》,在秋季沙龙展出时引起了轰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在布拉格学院担任访问教授,1918~1920年间,在作插画的同时,继续探索他的抽象艺术。1931年他加入抽象创作团体。他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几何抽象风格。尽管库普卡赢得了相当大的声誉,但是他在抽象艺术方面的先锋作用直到1960年后才被普遍认同。代表作品有《夜曲》、《垂直面之三》等。
翁贝托·波菊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年),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画家和理论家,未来主义运动中唯一的雕塑家。在罗马,他同塞韦里尼一起学习巴拉的点彩画法理论。1909年,他加入未来主义团体,帮助起草宣言画和雕塑,之后成为这个团体中最有活力的成员之一。他的画风只在写实的基础上,吸收新印象主义的色彩和立体主义的形体分析法,按照未来主义的原则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中的运动感。他对未来主义美术的贡献还在于其雕塑创造。他在雕塑作品中寻求复杂的运动感,创造“运动风格”,以及寻求人物或物体与周围环境的一体化。他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扩大了种类,甚至使用玻璃、电灯和电动装置等来表现运动。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大多数理论还没付诸实践他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阵亡。代表作品有《物质》、《足球运动员的动态》、《在空间里连续性的独特形式》等。
卡洛·卡拉(Carlo Carra,1881~1966年),意大利画家,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的杰出人物。1909年加入未来主义画派,1912年他在作品中采用立体画法,将物体割成许多刻面,以便创作重复的韵律来表达未来主义艺术家的活力。1915年,他结识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他们一起共同创建“形而上画派”,从此他转向“形而上”绘画的探索。卡拉一向倾慕文艺复兴早期大师乔托、马萨乔等的作品,他晚年的作品倾向于古典画风。代表作品有《无政府主义者的葬礼》等。
贾柯莫·巴拉(Griacomo Balla,1871~1958年),意大利画家、雕塑家,未来主义画派的领导人之一。1900年他访问巴黎,将点彩画法和对光、色的感觉带回意大利,并传授给波菊尼和塞韦里尼。1910年,他转向未来主义画法。但是并不像其他的未来主义者,巴拉对机械和暴力不感兴趣,其作品倾向于抒情和诙谐。他最著名的作品《皮带上一条狗的动态》,突出了狗在奔跑中的动作。1913~1916年,他又超出未来主义宣言的原则创作出更多的抽象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他的同伴放弃未来主义时,他仍然忠实于其原则,但在1930年以后,逐渐转向更传统的风格。代表作品有《皮带上一条狗的动态》、《街灯》、《女人和狗》等。
吉诺·塞韦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年),意大利画家。1906年他定居巴黎。1910年,他在一份《未来派画家的严格声明》中签下他的名字,他把这项声明带到巴黎、伦敦、柏林等地,他也把未来派艺术介绍给立体主义。1921年他出版了《立体主义与古典主义》一书,之后他的画风变得更加传统,走向新古典主义。赛韦里尼创作了许多壁画和镶嵌画,也曾作为一个舞台设计者。在1940年他的风格又变为半抽象,1946年他发表了自传小说。代表作品有《青衣舞蹈者》等。
路易·鲁索洛(Luigi Russolo,1885~1947年),意大利画家、音乐家。鲁索洛是1910年《未来主义画家宣言》的签署人之一,但是人们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位理论家而不是画家。他本来是学音乐的,对发展未来主义音乐非常感兴趣,几年中放弃了绘画,完全投入到音乐创作中。1913年,鲁索洛发表了未来主义最激进的音乐宣言——《噪音的艺术》,研制了一台“众声喧哗”的乐器,利用该乐器奏出令人震惊的声音效果。他在巴黎和伦敦举办音乐会,引起了一些音乐家的兴趣,鲁索洛被认为是今天电子音乐的先锋人物。代表作品有《汽车的动态》等。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1878~1935年),俄国画家、设计家。1900年间,他创作了受印象派影响的风景画和人物风景画。1912年他创作了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显示出他多少受毕加索在1908~1909年间画作宏伟、呈管状的形体画风的影响。1913年,他抛出了至上主义的第一幅作品,在白色的画布上画一黑方块,这幅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代表作品有《浴室的修脚工》、《莫斯科的英国人》、《八个红色的长方形》、《白色上的黄色四角形》、《割草》等。
米凯尔·拉里昂诺夫(Michael Larionov,1881~1964年),俄国画家、设计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的现代主义发展中的领导人之一。拉里昂诺夫早期的作品代表了俄国后印象主义风格,但是从1908年起,他和他的朋友、伙伴、后来的妻子冈察洛瓦(Goncharova)一起发展了一种文雅的原始主义形式——基于对俄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在1910~1913年间,他组织了一系列前卫艺术的展览;1912年发起成立“辐射主义”——一种与意大利未来主义相对应的近抽象派的运动,通过反映光的辐射线来表达主题。1919年他和妻子冈察洛瓦定居巴黎,从这时起,他放弃架上绘画,集中精力搞设计工作。代表作品有《秋》、《休息的士兵》等。
亚历山大·罗德琴柯(Alexandre Rodchenko,1891~1956年),俄国画家、雕塑家、工业设计家、摄影家,构成主义的领导人之一。罗德琴柯是一位多产的画家,艺术发展得非常快,当他1913年从印象主义转向纯抽象派时,他的画作是用尺子和圆规所作的单纯的几何图形。他受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作品《黑色之上的黑色》,然而却没有马列维奇的神秘基础。1917年在塔特林的影响下,他开始制作三维结构,其中一些作品发展成优美的悬挂结构的雕塑。罗德琴柯同塔特林和其他的艺术家一样,他拒绝将纯粹艺术视为一种寄生的活动。1922年以后,他致力于工业设计、印刷术、电影和舞台设计、海报设计和摄影。代表作品有《白色的圆环》等。
符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年),俄国画家、设计家,构成主义的创立者。塔特林的作品受圣像画影响,尤其是色彩和平面曲线这两方面,但是对他最有利的经历,却是1913年到巴黎的短暂旅游。在那里,他见识了毕加索的立体结构,这是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1913年,他开始所谓的“绘画浮雕”,依照他的说法,就是将“真实的材料放进真实的空间里”。他的平面背景暗示出真实空间的限制。1915年,他创建“角落浮雕”,以一条绳子将作品悬挂在墙角,平面便能向四面八方自由地转动,使作品从背景和架构中解放出来。把工程、建筑作为抽象视觉艺术,塔特林在自己的创作中付诸实践。他为《第三国际纪念碑》所作的模型,虽然是以雕塑作品出现,实际上是一座类似巴黎艾菲尔铁塔的钢架建筑结构,规模之大,世界罕见。塔特林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应用艺术,如设计家具、工作服等。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他的主要精力是设计滑翔机,这是他研究昆虫和鸟类而得到的灵感。他的结构主义运动对俄国和西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晚年变得越来越孤僻,作品因而也流于晦涩。代表作品有《第三国际纪念碑》、《模特》等。
彼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年),荷兰画家,抽象派艺术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的水平和垂直线条构成的严峻构图、原色,加之他理论性的文章,对20世纪艺术和美学产生重大影响。他早期的作品是自然主义,色彩柔和,以灰色和深绿色为主。1907~1910年间,受杜洛普影响,他开始对象征主义感兴趣,随后又向后印象派、野兽派探索,在自己的风景画中,强调线的结构和重视纯色的运用。他1911年去了巴黎,接触到立体主义,创作了一系列以“树”为题材的作品,风格变得更加抽象。1914年他回到荷兰,继续进行抽象艺术探索,但已不能满足立体主义所开创的造型手段。之后他结识画家凡·杜斯堡,并创办《风格派》杂志,把许多画家吸引到他们的周围,形成荷兰风格派。这时他的几何形抽象和三原色平涂的画风基本形成。1919~1938年他居住在巴黎,并于1931年加入到“抽象创作”团体之中。1938~1940年他住在伦敦,1940年定居纽约。在美国,他的画风又发生巨大变化,几何形直角黑线消失了,代之以红、黄、蓝的色线条带,构成方形色块的联合,达到协调、均衡、富有节奏的画面,反映出他对爵士乐和舞蹈的兴趣。代表作品有《奥勒郊外的森林》、《线的构图》、《红、黄、蓝、黑的构图》、《构图》、《百老汇爵士乐(横的布吉伍吉)》等。
凡·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1883~1931年),荷兰画家、辩论家和建筑师。杜斯堡早期的绘画风格是野兽派和表现主义。他第一次以抽象风格来作画是受康定斯基的影响,因为他读过康定斯基的《关于艺术的精神性》。1915年他结识蒙德里安,并迅速过渡到完全抽象派。1917年他创办杂志《风格派》,这是一本对现代运动有所贡献的荷兰杂志。1920年,他从事旅行演讲,特别是在德国。他的理论在魏玛包豪斯艺术学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此执教。1930年他搬到巴黎,并建立了工作室,这里成为风格派运动的新中心。这场运动随着他的逝世而逐渐瓦解,但其还影响到其他许多领域,尤其是建筑领域。代表作品有《构图Ⅳ》、《同时的相反构图》等。
奥斯卡·施奈摩(Oskar Schlemmer,1888~1943年),德国画家、雕塑家、舞台设计家和理论家。施奈摩是包豪斯艺术学院一位重要的老师,他以金属和雕塑大师的身份执教柏林等地。1933年在纳粹统治之下,他被归为“堕落分子”。他的早期作品受立体主义影响,表现出对图像结构的极大兴趣,创作的方向是减少图案而求精确地反映人像侧面轮廓以及正面和背面的情况。他的单调的、流线型的形式表现在雕塑之中,他也做了许多舞台设计工作。代表作品有《罗马》等。
诺姆·盖柏(Naum Gabo,1890~1977年),俄国出生的雕塑家,后来成为美国公民。他在慕尼黑学习了医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学之后,1913年在巴黎他的兄弟安特路易·彭威斯纳给他介绍了前卫艺术。1920年兄弟俩共同出版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阐明了欧洲构成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不同意塔特林和罗德琴柯的社会学者观点,而认为纯艺术是多余的、奢侈的,艺术家应专心于直接实用价值的工作。1932年,他迁至巴黎,加入“抽象创造社”。1937年,他与人合编《循环》(Circle),在这份刊物中,前卫的建筑师和抽象艺术家向更广大的群众解释他们的理想。1946年他迁至纽约,在他生命的最后30年,他在欧洲和美国制作了许多大型公共项目。代表作品有《女性头部》、《构造》等。
安特路易·彭威斯纳(Antoine Pevsner,1886~1962年),俄国出生的画家、雕刻家,1930年成为法国公民。他是诺姆·盖柏的哥哥。1911~1914年间,他住在巴黎,与阿契彭科和蒙德里安保持联系。和兄弟在挪威待了一段时间后,1917年他们回到俄国,在莫斯科美术学院担任教授。1920年兄弟俩共同出版了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1922年他们在柏林帮助组织苏维埃艺术展。1923年他前往巴黎,兴趣转向雕塑,开始制作三度空间的作品。彭威斯纳早期尝试用弯的塑胶板制作浮雕般的人形,其作品与盖柏相比更具丰富的表情;后来他用紧密焊接的青铜和铜棒来完成他的雕刻,这样他的作品表面便具有丰富的纹理而迥异于加博作品徒有空洞的轮廓。现代艺术收藏品中有他的许多作品,包括伦敦的塔特美术馆。代表作品有《托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