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论者把韩寒比作具有鲁迅精神的作家,说他要比中国许多所谓的实力派作家强出许多。说韩寒欲以自己的文字去“拯救人类或社会”,“他的倔强造就了他锋芒毕露的文字。他以自己的理解向中国教育制度叫板,致使国内许多教育家、学者和教书育人的先生们为之汗颜”。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的文学处于“性”时代,男欢女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领头羊,没有多少作家真正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生活、哪怕为百姓的生计提笔请命过,主流是一味的捻风弄月,然后来往于金钱交易之中。“把文学与人生关联起来,把小说当做生活的‘教科书’,当做从道德情感和伦理行为方面积极地影响读者的人生哲学”的作家已经寥寥无几了。有,也是风烛残年或接近残年暮景了。韩寒正是为了建构更完善的现行教育制度才写《三重门》的,这正是他能成为“80后”文学领军人物的原因所在。
同为“80后”的作家说:“《三重门》的思想高度是我们同龄作家甚至大多数中国作家无法逾越的,这一点值得肯定。”
韩寒的个性文风也得到了不少论者的认同,有论者指出:“韩寒的锐气和锋芒并没有妨碍他面对问题时的睿智和耐心。他的小说少见其他‘80后’作家易现的模式化,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批判审视问题的全方位立体模式。”“韩寒以其特立独行的思维模式,自由、个性的话语体系,多元、开放的视角和对人生对社会个性化的思考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北大教授曹文轩为《三重门》作序说,《三重门》虽由少年写成,但它却以成熟、老练甚至老到见长。有人将《三重门》比喻成《围城》和《儒林外史》的少年版。说韩寒将传统文人小说的智慧、机巧、幽默、讽刺、隐喻、悬念、倒错、借用等十八般武艺运用得驾轻就熟,显示出钱钟书式的文笔、知识和思辨,以及成人作家望尘莫及的老道。
当然,作为“80后”领军人物的韩寒,其作品存在的不足也带有“80后”的通病,不少论者对此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提醒。
如有论者指出“80后”新锐作品的通病是:“自恋的文风,难以抑止的情绪泛滥,沉浸在个人的悲欢和自造的世界中用意飘忽;花俏的语言,强烈的炫技欲望,故作深沉却无力表达,局部精彩而整体贫弱。对于他们而言,对书本的阅读经验的模拟大大超过了对亲身体验的自省,小说成为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批评家白烨将其归纳为“格局嫌小”“用意飘忽”和“局部精彩、整体贫弱”的问题。
学者陈听指出,韩寒只是反映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感到压抑的一部分中学生的心声,但当他在对一些成人世界的人物事件发表议论时,就暴露出肤浅和阅历有限的特征。
有人说《三重门》写得牵强附会,小说缺乏整体的构思,小说的前半部与后半部有很大的差别。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缺乏重心,人物表现力度不够,尤其是Susan这一人物,出场浓墨重彩,让人惊鸿一瞥,后面几乎进入隐身状态,缺乏连续性和必要的情节交代,整体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
还有人说《三重门》的拼贴痕迹很重,其戏谑的叙事文风,有模仿王朔和钱钟书的《围城》之嫌,但其幽默和尖酸,深度和底蕴,怕是不及《围城》的几万分之一。
甚至有人说《三重门》就是一本商业化炒作的作品,毫无文学价值可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在分析了韩寒、周佳宁、郭敬明、张佳玮、苏德、蒋锋、小饭等人的作品以后指出:他们耳濡目染的是后现代的大众文化,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方式。但是,他们至少目前还没有提供很厚重的作品。上海原有的创作群体已届“知天命”,亟须青年一代的加盟,增添新鲜的血液和文学的原创力。对于新生代作家来说,尚须进一步开阔生活的视域、阅读的视域、创作的视域、艺术探索的视域和想象力的视域;“不赶潮流、不趋时尚、不急功近利,尊重时代,也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此话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的认识和冀望。
今天的韩寒虽早已跳出“三重门”,其名气也早已溢出“80后”这一单一身份,但他仍然保留着当年特立独行的姿态,敏感、智慧、犀利、幽默,出书、创作、发博客。他的博客点击率近5亿,他的连珠妙语仍然满世界飞舞。韩寒用他的勇气和想象力书写着属于年轻的幻想和精彩,他被周围世界影响着,也在影响着周围的世界。“也正是从韩寒开始,少年作家开始四处出击,在出版界百花齐放,并且成为了文学界的一朵奇葩。”不管以后的历史如何评说,从韩寒开始的“80后”文学都将成为抹不去的记忆中让人们回眸欣赏的文学风景。正如韩寒《三重门》入选“中国十大80后文学作品”的点评词所说:“在韩寒的《三重门》中,我们常常感觉到,他以奇特丰富的想象,特立独行的风格,机智幽默的语言,锐不可当的才气,在书写他那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在韩寒的《三重门》中,对青春的描绘是淋漓尽致的,对生活的描绘是一针见血的,对社会的描绘是入木三分的,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三重门》的风行,引导了一场80后写作的风暴。”
忧伤王子:郭敬明与《幻城》
关于郭敬明
郭敬明,1983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网名是“第四维”,人称“四维”或“小四”。曾就读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二中,高中时,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2年考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工程专业。2003年发表成名作《幻城》,主要作品有:《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1995~2005夏至未至》,音乐小说《迷藏》《剑侠情缘》等,并主编《岛》系列和畅销杂志《最小说》。2004年因与庄羽发生著作权纠纷案被判停止《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的出版发行,并受到对原告庄羽作经济赔偿和公开赔礼道歉的处罚,是“80后”作家中唯一爆出抄袭丑闻的“名人”。2004年,成立“岛”工作室,2006年成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成为80后作家中的第一位“老板”,郭敬明也因此拥有了商人(或企业家)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是“80后”中最具边缘性的人物。从2003年开始到2010年,郭敬明年年荣登“中国福布斯名人榜”“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80后作家群中首位登顶榜首的作家。2007年11月,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成员。与韩寒一样,郭敬明还涉足音乐创作并担任电影编剧。如今,行走在文化、商业和文学道上的郭敬明,直接被称为出版社的“印钞机”,与张悦然一道被文坛封为“金童玉女”,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指其在商业领域),拥有像当红明星一样的追星族。郭敬明无疑已成为当代中国最走红的“80后”偶像作家。
关于《幻城》
2003年,郭敬明的小说《幻城》以110万的销售量高居年度畅销书榜第一名,也在新浪网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被提名为“人气最旺的作家”之一,与大家王蒙、海岩排在一起,让不少文学前辈望尘莫及。《幻城》让郭敬明一炮走红。“一段时期,郭敬明的作品在校园几乎人手一册,如果有哪个学生说不知道郭敬明,另一个学生就会说‘不是吧?你连他都不知道,你可以去死了!’”学生们言必称郭敬明,对其作品如数家珍,校园流行郭敬明成一时髦。
《幻城》是一本奇特的书,与韩寒黑色幽默式的辛辣不同,郭敬明用忧伤凄美、轻灵浪漫的语言书写虚幻世界的爱恨情仇和生离死别。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亲情的魔幻故事。一边是火族,一边是冰族;一边是火焰之城,一边是幻雪帝国。有爱、有奉献、有付出、有忠诚、有自由、有暴力、有血腥、有死亡。雪花飘飞,血流成河。惨烈的圣战,凄美的爱情,王朝更替,侠肝义胆,阴谋残杀,仁爱宽容。《幻城》由幻城、雪国、樱花祭三部分组成:“幻城”写崇尚自由的卡索成为幻雪帝国的皇子,深爱哥哥的樱空释想获得皇位,释放哥哥得到自由,后来竟被哥哥亲手杀死;“雪国”写卡索为了使那些死去的爱他的人复活,奋不顾身地与其他魔法高强的人一起踏上了寻找隐莲的艰辛之路;“樱花祭”写转世后的弟弟成为火族最强的领袖,并攻打卡索的冰族,结局是卡索用冰刃刺胸倒在弟弟的怀中幸福死去。奇幻的开端,伤痛的结局,爱恨交织刻骨铭心,风、雪、冰、星星、樱树、蜂蝶、宫殿,奇幻瑰丽的色彩,美轮美奂的画面场景,郭敬明用雪的颜色描绘出了火的热情,用雪的冰冷渲染出火的温暖。幸福一瞬,孤独一生。忧伤中透着温馨,压抑中展现自由,死亡中铭刻永生。兄弟情,君臣义,情人爱,超越了时空,凝结成永恒的星座,化为命运的精魂。小说虽为一种凄惘、幻灭、绝望的情绪所笼罩,但所有的忧伤和悲剧都因对爱的执著而美丽起来。
关于人物
《幻城》中的人物既是空中的神灵,又是现实中“80后”的代表。忠义、勇迈、孤独、忧伤,乃至反叛。一个一生崇尚自由的“我”卡索,一个一生为完成哥哥自由生活而不惜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的兄弟樱空释;卡索崇尚自由,可是却不得不当国王,樱空释则为了哥哥的自由,要自己当国王,然后用他至高无上的权利给予卡索以自由和幸福;正派、善良、软弱的卡索与桀骜、残忍、执著的樱空释形成鲜明对比,冰与火的世界里,一对注定无法互爱的兄弟,却为了实现爱与自由,共同承受孤独和忧伤、绝望和死亡。《幻城》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自由的追求,卡索的最大理想就是来世成为幻雪帝国的皇子,这样他就可以拥有他想要的自由;深爱着卡索的弟弟樱空释,为了使哥哥得到真正的自由,不惜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挚爱卡索的人都希望他自由地飞翔,并为之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但自由得到又失去,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幻城》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相依相偎地携手到白头,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每个人都在不断经历着离别、死亡和猜忌等所带来的孤独。“我成了历史上最寂寞的一个王”,卡索在对释的思念和自责中度过一生,释在生离死别中完成自己的生命誓愿。《幻城》中的每个人都是爱的天使,卡索为了自己挚爱的兄弟可以出生入死;为了心爱的女人、为了追随自己的爱情,甘愿经受内心的孤独,甚至舍弃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释用殉道者般的毁灭来为他爱戴的哥哥奉献一切;梨落、岚裳和婆婆,她们都为了对卡索的那份爱而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卡索与樱空释的兄弟情,星旧与星轨、迟墨与蝶澈的兄妹情,月神与月照的姐妹情……无一不是彰显着至尊至纯至爱的人之亲情。手足情、骨肉爱是如此的强烈和决绝,因为爱太强大,所以不惜任何代价的保护、给予,甚至为之死亡,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证明爱的纯粹。卡索死了,释死了,巫师泫塌因为释的秘密死了,辽溅和熵裂在寻找幻雪神山的路上死了,更多的人在冰火两族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死了,最后所有的人一同死去了,只留下释的呼唤在“幻城”上空萦绕:“哥,有我在的地方,你永远都不会寒冷。请你,自由地,歌唱……”一对注定无法互爱的兄弟却用生命来完成了自己一生的爱的宿命。
关于评价
作为“80后”中最具明星效应的郭敬明,自然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关于他的个人才华和郭氏风格成为各方争论不休的焦点。
持肯定态度的论者认为:“《幻城》具有唯美、高贵的格调,是‘东方的唯美与西方的华丽’的融合体。他的语言,自成一格,诡异而华美,驾驭起来得心应手,令人望尘莫及。”“作者采取了西方童话式的结构安排手法,以莎士比亚式宏大深广的场面开篇并贯穿全书,给广大读者情感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一切无不充满传奇,富有神秘。读罢《幻城》你不得不为那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意境深深赞叹。”
“《幻城》好的是它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有如同空中楼阁般华丽空灵的文字,以及推理小说的环环相扣,在那个想象匮乏的年代会禁不住的地令人耳目一新。”
曹文轩教授曾在《幻城》序言中直言赞赏该书:“叙事宏大,有莎士比亚式的大腔圣调”,“滔滔不绝、左右逢源”,“意象新颖,对话有古典话剧之对白一样的讲究,长短句相得益彰”,“小小年纪,对语言何以有如此出色的悟性和如此轻松的驾驭能力?”“《幻城》用的是一种高贵、郑重的腔调,绝无半点油腔滑调”。“能写出这篇作品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岁数不大的小人儿。”“读到《幻城》终于有了一种安慰。”
评论家季红真评价说:“《幻城》更是以奇幻的方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并且达到对精神价值的神性发现:‘一个人就是失去了所有,却不会失去生命中的精魂,而正是这种精魂让一个人成为不灭神。’”
陶东风教授列举《幻城》开篇段落后指出:“郭敬明在小说的开头便用的这样一系列的充满感伤情绪与如漫画剪影般具有形象性的语言,无疑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甚至认为:“《幻城》不失为一部天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