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素琴、郭建光
摘要:科技的价值与之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连。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传播媒介是进行科技信息宣传、科学技术推广、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塑造的主要传播渠道。但是,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影响力有限、受时空限制等一些问题。从媒介技术来看,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并力图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社会的价值与之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连。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传播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恩格斯就曾说过,“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以印刷机械技术为基础的近代出版事业。在新媒体诞生之前,大众传播媒介是科技传播的生力军。但是,对于一种传播媒介来说,它能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承载什么样的信息,让接受者怎样得到信息,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传播效果,是与其技术特征、容纳符码的能力相关的。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时代的科技传播存在着效率低下、影响力有限、受时空限制、表现形式单一、与受众互动不够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带来了科技传播相应的改变。
科技传播解析
顾名思义,科技传播就是与科技相关的传播活动。“科技”是由“科学”和“技术”合成而来。科学是“以理性和经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系统性知识的智力活动”。技术是“由知识、设备、工艺组成的改造自然物以适应于人类需要的系统。”但是在当代,科学和技术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一体化趋势使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有时很难将二者加以严格的界定与区分,因此科技一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科技和传播的合成,便构成了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的内容非常广泛。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就认为,科技传播“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根据贝尔纳的观点,再结合目前科技传播的现状,笔者认为,科技传播应包括四个层次的传播:(1)专业—专业的科技传播。这一层次的传播主要在科学共同体成员中进行。形式主要为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比如通过学术研讨会或专业学术期刊进行。(2)专业—非专业的科技传播。这一层次的传播主要体现在科技教育上。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技工作者对潜在的科技工作者或科技爱好者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精神培养等活动。(3)非专业—非专业的科技传播。在新媒体没有诞生之前,这一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主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这一层次的传播,也是进行“科普”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新媒体出现后,因其在信息传播上的特点,使它成为科技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甚至有取代大众传播媒介之势头。
这也正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问题。(4)非专业—专业的科技传播。这一层次的传播活动主要指非专业的科技爱好者向专业科技工作者进行有关科技内容的反馈。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专业”与“非专业”、“传者”与“受者”之间的边界在逐渐消解,借助新媒体技术,反馈更为便捷。
“科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进程的快慢都依赖于“科技”被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只有形成“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技才能更好地被推广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幸运的是,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为科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使科技信息所能到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被拓展。
如果我们忽略了新媒体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但传播学这一学科会落在后面,而且我们也将失去对科技传播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在下文中,笔者将针对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中科技传播的特点
(一)什么是新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虽然,作为一个定义,这样的诠释有失严谨,但笔者认为,《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概括恰恰指出了新媒体的核心。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紧密相连,并以此为依托,融合了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传播方式。在其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分类方式的一些根本性的区别也被消解了,比如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把关人与受众的区别等。尤其重要的是,具有数字化、超文本、超媒体、互动、开放等信息传播特性的新媒体向原有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新媒体中信息传播特点分析
1.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
在新媒体中,信息的最小单位不是“原子”,而是“比特”。“比特”的存在使信息的传送摆脱了物理上的限制,资料可以通过光纤在各个空间中轻盈地游弋……而“数字化”则是使信息自由传播的前提条件。数字化信息处理方式使得信息在传递时没有重量,可以跨空间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信息还原能力强。
对比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李斯·鲁宾斯坦说:在1991年,中国只订阅有13份《科学》杂志,这13份杂志从美国邮寄到中国,在国内被复制成成百上千份,送到几千个用户手里,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在,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和世界任何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一样及时读到《科学》杂志。
因为,从1996年开始,《科学》杂志变成了交互式的电子媒体。成立于1880年的《科学》杂志,在1880~1995年的115年中,其所做的事情基本都差不多,但现在改为电子交互式信息媒体之后,它做了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否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将会厚得让人拿不动。
2.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
超文本就是可以任意互相链接的文本,是一种可以自由转换、调动信息的方式。
这种信息调用方式最早由范纳瓦·布什(Vannenar Bush)提出,经安吉巴特(Douglas Engelbart)和尼尔森(Ted Nelson)的丰富,到伯纳斯·李(Berners Lee)时,超文本才随着万维网的普及而逐渐被人知晓。在以往的大众传播媒介中,超文本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是存在的,只是和新媒体中的超文本相比,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中,链接的存在并不必要,没有链接我们一样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只不过会影响获取信息的速度。但是,在新媒体中,没有链接就不可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甚至无法知道信息的存在。乔治·兰道曾以飞机维修手册为例,指出超文本组织信息的广泛用途,他说:“飞机维修手册厚达10万页,编制和阅读篇幅如此巨大的手册颇耗时日。
如果将手册的形式由书面文本转变为电子超文本,就可大大方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