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
题注:本文是我应《新闻战线》编辑部之邀撰写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所存在的认识偏差和力度不足问题,说明了提高认识、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论述了如何在是非判断、情感表达和政策把握等几个方面,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实效。
本文发表于《新闻战线》2010年第2期。
一、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舆论监督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它是公众运用舆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在舆论监督中,新闻舆论监督是最主要、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新闻舆论监督,是指公众运用新闻舆论手段所实行的社会监督。它既包括对各种社会权力机构和各类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也包括对某些社会成员和某一社会现象的监督。
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借助新闻媒体对执掌国家权力的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种社会成员及社会现象所进行的社会监督。它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舆论手段是社会的利器,它能够捍卫真理和正义,鞭笞邪恶和腐败,对权力组织和整个社会起到批评和监督作用,在舆论监督方面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将被批评监督的人和事公之于众,并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其形成一种代表民心民意的社会压力。有些人搞不正之风,天不怕,地不怕,受处分也满不在乎,可是他就怕媒体。怕媒体,归根到底是怕舆论,怕群众。因为凡干坏事的人,一旦媒体介入,把他的丑事放到光天化日之下,天下周知,舆论蜂起,众目睽睽,世人评说,想藏藏不住了,有人想保也困难了。
如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更是给舆论监督增强了威力。一旦搞不正之风者的丑行上了网络,便会立即遭到网民跟帖评议,许多人还会顺藤摸瓜,追踪搜索其各种劣行,使其成为舆论焦点,难逃民众谴责。2009年媒体报道的“天价烟局长”、“最牛部长夫人”等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网络媒体已经掀起了一场舆论监督的“网络风暴”,使权力机构和官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中纪委和监察部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使网络舆论监督有了更加直接的平台。
新闻舆论监督的这种作用和威力,是其他监督的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很多问题一经媒体批评,社会舆论蜂起,群众议论纷纷,所涉部门和单位便会立即介入和回应,并迅速采取措施,作出处理,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实际上,一些久拖难决的问题之所以能得以顺利解决,一些无法无天、横行霸道的“黑势力”和“土霸王”的嚣张气焰之所以能受到打击和抑制,一些位高权重、颐指气使的权势人物之所以能低头认错,收敛自己的违法乱纪行为,新闻舆论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重庆开展的“打黑”行动,媒体及时介入,跟踪报道,就形成了很大的舆论声势,发挥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总之,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检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批评消极落后行为,揭露阴暗面和腐败现象,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也是它的一个重要使命。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从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出发,对舆论监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加强舆论监督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提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充分显现出新时期坚持舆论监督的重大意义。
2004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提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使我们对认识当前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2005年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对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和作用作了深刻的阐释,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明确的要求。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舆论监督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这些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加强舆论监督有着明确的要求,这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依据和动力。
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各级各类媒体自身的努力,近年来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无论在广度、力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一些突破和进展,并且涌现出了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一批在群众中有良好声誉和影响的、以开展新闻批评和进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名牌栏目和节目。而都市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方面也有不俗表现。它们所采取的形式更加灵活,方法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和群众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以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老百姓有冤屈、有问题、有难处,“不找政府找媒体”,“不找官员找记者”的现象。
媒体所开展的舆论监督对于揭露问题、批评缺点、纠正失误、改进工作、防治腐败和抑制邪恶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而媒体自身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密切了同群众的关系,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声誉和影响,提高了自己的公信力。
虽然近些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众也给予了不少积极的肯定。但从总体看,对于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状况,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依然不高,媒体自身也感觉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是媒体失语缺位现象严重。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无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利,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与借口,对正常和正当的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他们或是拒绝接受采访,或是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或是干脆下“禁令”,禁止采访报道等等,致使在需要舆论监督的时候,常常出现媒体“失语”和“缺位”的现象,使得群众听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
特别是一些地方权力组织,限制、干预和压制新闻舆论监督的情况严重,致使许多地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阻力重重,一些本该实施的舆论监督常常被限制、被封杀。
由于这些阻力的存在,导致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六多六少”的现象,即:监督一般性问题多,监督重大问题少;监督中层、基层问题多,监督上层问题少;监督个人问题多,监督单位问题少;监督下台者问题多,监督在位者问题少;监督外地问题多,监督本地问题少;监督别人问题多,监督自己问题少。
二是说情现象盛行,导致舆论监督稿件“夭折率”高。一些被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对媒体正在实施的舆论监督,往往会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手段(或是递条子、打招呼,或是登门拜访、请客送礼等等),来“摆平”和“铲除”。有些人的“关系”直通上层领导,有的还会通过有关主管部门给媒体施加压力,这就使得许多已经采编完成的批评监督稿件在“轮番说情”中被迫撤稿和“枪毙”,而那些发表了的稿件也会半途而废,无法组织后续报道。
三是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现象严重。一些被批评监督的单位和个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还会采取暴力手段来阻拦和抗拒舆论监督。近些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拘禁,摄影和摄像器材、设备被砸、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社会上的恶势力,甚至会用极端手段恐吓和报复记者,使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2009年11月发生的《河北青年报》副总编辑乐倩,在石家庄自家门口电梯间入口处遭受殴打致伤的事件,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阻力重重,力度不足,一些单位和个人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2005年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要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支持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为采访报道提供方便;同时要求基层单位不得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干预舆论监督,不得以行贿、说情等手段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当对舆论监督作出积极反应,对媒体揭露的问题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这说明党和政府对加强舆论监督的坚定决心,对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严格要求,对此,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有充分认识。同时也说明,要搞好舆论监督,需要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靠大家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