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面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
从事经济报道,需要全面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这是对经济报道人才重要的素质要求。
无论是对经济现象的解读,或是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还是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和判断,都需要媒体从业者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对国家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发展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对政策出台的社会背景、现实情况、制度基础等有全面的掌握,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经济报道中做到胸怀大局,有的放矢,准确把握国家的经济政策,自觉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作出有益的贡献。
3.掌握新闻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经济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需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需要运用新闻报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经济报道人员,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员尤其需要掌握新闻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技巧。
经济报道要想让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就要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就要力求使得报道能够通俗、生动、吸引人,这些都需要熟练地运用新闻专业技巧。如今,采、写、编、评、摄、制等传统专业技能,以及针对信息时代工作特点而要求的策划报道、快速应变、多媒体运用以及操控数字设备等能力,都应该成为经济报道人员最基本的技能要求。
4.熟悉国际经济领域的通行原则与规范
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通过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我们的国家逐渐向世界展现出稳定、坚毅、豁达、乐观的大国风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未来的中国将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发出更响亮的声音,中国的经济报道也会越来越多地涉及国际合作和跨国交流等内容。
因此,了解国际经济领域通行的原则与规范,就可以在国际经济报道领域取得自由权和主动权,就可以减少那些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的和强加于人的报道,就可以降低违反国际经济领域通行原则与规范的风险。我国经济报道人员的成熟和职业化,对于在世界经济领域树立我们国家积极健康的形象,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国际经济事务,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作为在经济领域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来说,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操守,也是对其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打破大锅饭、引入公平竞争、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市场经济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成为激活传媒的强劲动力。
但是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利益驱动机制既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容易刺激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滋长,使得一些人唯经济利益是从,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甚至放任无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经济报道人员是受到市场因素直接冲击的“高危对象”,他们同广告客户、企业主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旦放弃职业原则,突破道德底线,随意运用自己手中的报道权和话语权谋取私利,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更应该洁身自好,严把职业操守关,严格遵循职业规范,坚决防止新闻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三、我国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式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机构和媒体机构的共同努力。通常培养一个财经记者或编辑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这一培养周期,显然仅靠教育机构或是媒体机构一家是难以完成的。
目前社会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急剧增长,因而拉动了对经济报道人才的需求,这导致经济报道人才资源紧张,缺口较大。作为新闻人才培育基地的新闻院校,尤其是拥有经济类学科教学资源优势的新闻院系,应积极调整办学思路,进一步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财经媒体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经济报道人才。
据统计,到2008年6月,我国高校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教学专业点已达878个,其中新闻学教学点有268个。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各地区、各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点办学的条件和背景各不相同,其资源、实力、地位、影响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在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上不可能实施统一的方案,实行“一刀切”。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途径和方式灵活办学,以体现自身特色。
1.院校内部横向联合培养方式
此方式适于在经济类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中实施。主要思路为在主修经济学位的高年级本科生(建议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中,根据本人意愿选择部分学生集中选修新闻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可相对侧重选择开设新闻实务和传媒经济方面的课程,如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网络新闻、调查性报道、媒介创意、报道策划、传媒经济学等,以期迅速提升学生对新闻实践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此方式的另一种形式是让新闻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经济学专业课程。不过由于经济学专业课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高等数学基础,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较难转换和适应,因此该方式适用的局限性较大。因此,可以考虑在招收理科生较多的新闻院系中进行试点。除此之外,可以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经济学书目比重,鼓励学生阅读经济学经典文献或相关读物,并定期进行交流讨论和辅导,以保持对经济领域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此种培养方案还可以以辅修第二学位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获得经济学和新闻学两个专业的学位,在就业竞争上会更具优势。
2.院校与财经媒体间“订单式”培养方式
目前,我国传统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媒体实际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落差。“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面对这样的人才供需窘境,一些财经媒体开始寻求突破。他们主动与高校合作,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自己定向培养能够满足经济报道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2005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就已开始尝试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办学,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培养自己所需要的经济报道人才。这一做法也在业内引起普遍关注。
新闻媒体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中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要为高校积极提供实践场所与实践机会,并派专业人士直接参与教材编订、培训讲座、论文指导及设立奖学金等实际教学工作,以促进人才培养的效果,提升经济报道人才的素质。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关键在于高校与财经媒体的相互信任与紧密合作。这种方式目前还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报道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培养方式。
3.财经媒体内部职业培训方式
内部职业培训是新闻媒体一种重要的岗位人才培养方式,可惜这一方式近年来被日渐忽略。相当一批媒体机构忽视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长远的培养,不愿意花费时间、成本去进行编采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一年难得安排的几次专家、同行的讲座,也是走走过场,敷衍塞责。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媒体机构的解释是:新闻行业内部流动性大,工作意向不稳定,如果花费大气力搞培训,结果骨干人员纷纷跳槽,损失太大,不如直接从其他媒体挖现成人才,可以节省大量培训成本。
其实,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每一个局部都只想从系统中获得好处而丝毫不愿作出贡献的话,那么这个系统将很快面临崩溃的边缘,最终伤害的将是每个身处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其实,媒体内部的职业培训是每个媒体机构为整体行业建设作贡献的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财经媒体可以定期组织内部岗位培训班,邀请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按照不同主题,结合经济报道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这是目前财经媒体从业人员普遍期待和认可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当然,媒体机构也可以选派一些一线业务骨干轮流到新闻院校进行集中学习,借助新闻院校的力量来培训自己的采编人员。
一个完整、系统的人才培训计划,不仅对员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而且对财经媒体未来整体形象的改善、提升,媒体机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营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媒体机构应当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内部的职业培训问题。
4.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培养方式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在我国,法律、经济、管理类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均设有这类的教育形式。今年教育部在研究生扩大招生计划中专门增加了这类教育的招生人数,说明了这种教育的优势和市场前景。
新闻学专业同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类似,也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实行类似法律硕士、MBA、MPA那样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应当说是一种可取的方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院,从去年开始就已经为开设此类教育进行筹划,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交了申请报告。
设立新闻学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有助于改变目前硕士生教育中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的人才培养现状,有利于实现新闻学专业理论研究型人才和业务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由于新闻工作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向倡导吸纳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如果一些非新闻学专业出身的人有志于从事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报道,那么,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恰好可以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舞台。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报道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过程,涉及人才制度、教育制度和媒体制度的综合建设,涉及媒介内部关系的有效协调以及高校和媒体之间的有机配合,这众多的环节需要有统一的规划、协调的行动和互利共赢的追求。
我们期待在服务国家建设大局,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共同目标下,新闻媒体、新闻院校、新闻主管部门能够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共同为加快我国经济报道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我国经济报道人才培养的质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