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莹杰
文艺美学教学,就是以文艺美学知识、原理和技能以及教师道德伦理规范等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交流活动。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在文艺美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思维创新训练是主线。读图时代背景下,文艺美学教学改革不仅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理想人格,还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把读文与读图结合起来。
一、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新型理想人格
一个新的时代不是剥离了历史的独立体,而是建立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作为文艺美学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儒家文化仁爱厚朴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有民族意义,更有深刻的国际意义。美国前总统里根1982年8月27日在写给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筹委会主任委员朱正介的信中曾提到: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事原则。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对人进行教化、培养、塑造。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道德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培养,在历史上一直起着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君子之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美德,这也是我们今天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因此,文艺美学教学改革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现代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有数千年丰厚文化传统积淀,有众多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文艺欣赏实践联系起来,自下而上总结、升华、印证、诠释文艺美学的原理。比如“和”的美学范畴,儒家之“和”即中和。“中和”讲求消除心与物的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宇宙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了和谐之美。因此,诉之仁爱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人格修养。中国文化张扬和谐的精神,使人正直而不傲慢,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之美。让学生感同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至大至刚、讲仁义、重气节、尚礼仪的伦理价值观,追求顺其自然、因性而行、顺性而动、保持人性完善无缺的生活原则,求仁得仁、反身而诚、乐以忘忧、目击道存的生活方式,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自觉与奋斗。通过学习,使学生培养自己做纯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对于人生、生命、真善美进行理论思考,使自己在获得各种具体学科知识之外,更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现代新型的理想人格,必须在继承、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指导他们处理好个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需要与奉献、欲望与现实等关系。既有自尊、自强、自爱、自律、自信、自进的精神,又有开放、创新、竞争、奋斗、巧胜的智慧;既有忧患意识,又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有“公天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总之,文艺美学教学改革首先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待人、接物、处世中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直观自己生命的内在光辉,使人生充实而有意义,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自觉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二、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提升审美感知力
所谓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及思维力的含量。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就是要求教师抓住每个章节里的知识要点进行重点讲评,只要与这个要点相关,不管古今中外,纵横捭阖,详细评比,既有衬托,也有链接。
比如讲到意象理论,可选用凡·高的油画《农妇的鞋》来说明意象的生成。海德格尔曾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过阐释,当凡·高面对那双真实的鞋时,那双鞋不再是一件使用的器具,而成为一个观照的对象。凡·高看到了属于这双破旧的鞋的那个世界。他借助绘画的形式把这个世界向每一个观看这幅画的人敞开——这不是一双作为物理存在的鞋或有使用价值的鞋,而是一个完整的、包含着意蕴的感性世界。这个完整的、包含着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意象。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道理,而是向人们打开或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就是意象。进而得出具体意象的理论,即意象召唤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感性直观。意象是情景的内在统一,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艺术欣赏中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可以以达·芬奇《蒙娜丽莎》为例。要回答这幅名画美在哪里,是一件不容易回答的事情,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比如说,第一种看法认为,这幅画表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肯定,把人从神的阴影之中解放出来,让人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一种“美在内容”的观点。第二种看法就反对“美在内容”,认为“美在形式”。你看,蒙娜丽莎整个画面的“金字塔构图”、表现女人肌肤质感和衣服纤维艳丽的色彩、背景自然风景的衬托等等,才是这幅画的美之所在。第三种看法认为《蒙娜丽莎》这幅画表现了达·芬奇的“自我”,有人通过对原画的X射线透视发现,蒙娜丽莎的形象轮廓与达·芬奇的一幅素描自画像完全一致。第四种看法比较奇特,那是奥地利精神分析美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蒙娜丽莎》的美就在于它表现了达·芬奇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这种本能的升华。第五种看法就更奇特了,认为《蒙娜丽莎》已经不美了,要提倡一种“反美”,于是法国的杜尚在书店买了一张《蒙娜丽莎》的印刷品的画,在蒙娜丽莎的鼻子下面画上两撇山羊胡子,并且把它拿到博物馆要求把它展出,他认为这个加了山羊胡子的蒙娜丽莎才是当今的美。由于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在欣赏过程中有一个再生成的过程,因此欣赏者就有了美感的差异性和美感的丰富性。
课堂教学含金量不仅与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密切相关,还与教师的裁剪能力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一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高智能的知识要点,在讲授时还要把握好化繁为简,寓雅于俗。教师的兼收并蓄,既专且博十分重要。
三、电子传媒时代要把读文与读图完美结合起来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习惯。以图像和信息为传媒主体的电视文化,更是在不经意间作用着亿万中国观众的审美接受。电影、电视、杂志、图片、摄影等多种形式的图片文化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视觉大餐的同时,建构了一种新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体系。
通过电子媒介解读历史是这个时代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它可以实现历史内容的历时性和形式的共时性之间的张力之美,增加观者和历史的沟通。通过观影方式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大学生开展铸造民族灵魂,加强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大众传媒为受众重新建构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传输着公众社会普遍通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尽其所能地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纪录片诸如《望长城》、《毛泽东》、《邓小平》、《香港沧桑》、《故宫》等;电视综艺节目诸如《春节联欢晚会》、《同一首歌》、《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诸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等;各种大奖赛诸如“主持人大赛”、“青年歌手大奖赛”等,都以高昂的激情干预社会,叩击现实,服务观众。电视剧诸如《八路军》、《孙中山》、《长征》、《格达活佛》、《铁血将军杨靖宇》、《陈赓大将》等,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崇高为审美对象,创造出了诸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孙中山、格达活佛、杨靖宇、陈赓等崇高形象,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奉献和牺牲个人价值的充满崇高精神的历史人物,电视剧把他们作为审美客体,创造出烛照时代艺术的崇高美。导演潘小杨认为电视剧工作者肩负着创造一个新的精神天地,为民族、为社会、为时代、为历史、为人类的未来构建新的素质的责任,他说:“艺术家应该置身于发现和发展真理的前沿,带给先驱者们以烛照、以温暖。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前段时间很多人对此有所非议。我认为,如果我们的作品所载之道,不是浅薄的功利主义产物,而是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民奋斗开拓进取,这就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大的荣誉。如果一个艺术工作者创作的作品能多少载一点这样的‘大道’,那么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也会一天天得到改善。”电视传媒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承担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使命。电视艺术家应充分发挥创造艺术的历史真实的聪明才智,使电视剧真正做到以历史传统教育人,以民族精神鼓舞人。文艺通过影视传媒对接受者产生影响,以引起接受者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好的艺术作品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学艺术引导人们去想象未知的世界,总是折射了一个时代一些人的精神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批判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摩经典的影视作品,并组织课堂讨论。因为时代背景在发展变化,传统的教学法也要与时俱进。
人们常说,求广度靠读图,看音像作品;求深度,靠读文,看书阅刊。后者所得较实较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积淀在文字上。可以说,汉字是国学的根本,国学就形式而言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诚如罗刚等所言:“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自立于世界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国学基础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文史哲融通,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融通,这样,才能成大器,方能出精英。所以,读图时代,我们不仅要正确指导学生观看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的音像作品;也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成为热爱读书的一代,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教育,使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读图时代,要为学生提供多维的文艺美学知识视野,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主体在课堂参与互动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视野,激发灵感,把读文与读图完美结合起来,多元交流,平等对话。
(作者杜莹杰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