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际金融危机报道谈地方党报经济报道改革
张志欣、赵兵
发端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海啸时至今日尚未触底。相比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我们很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置身于经济全球化之中、已高度外向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几乎与世界同步。
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平的,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同样,由于有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我们也必须与世界同步。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地方党报作为党的重要舆论阵地,既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同时也迎来了探索新时期经济新闻传播规律、对传统经济报道进行改革创新的难得契机。我们改革的方向是:国际视野、民生视角。
一、由封闭转向开放——时刻保持
对世界经济发展动态的同步关注传统的封闭语境下的地方媒体的经济报道,局限于一厂一店、春种秋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很小。但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冲开了所有封闭的门窗,各个经济体互相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尔街股市的起落,会影响中国股市的行情;纽约市场油价的高低,也会影响河北百姓的钱袋。日益开放的经济生活,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他们不再满足于局限于一城一域的经济报道,而渴望更多更及时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决定着我们的报道必须冲出旧有封闭的思维定式,代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理念,否则我们便不可避免地会被读者被时代所抛弃。
2008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开始加剧,舆论的关注度升温。此时,《河北日报》在省新闻名专栏“新闻纵深”中推出了一组重点报道《经济热点新观察》,其中首篇为《世界经济列车“大减速”》,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恶化的状况及有可能对其他经济体带来的挑战和风险进行分析,特别提出: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上升较快,当前需要重视资产泡沫化倾向,以防经济“硬着陆”。之后,记者通过连线采访国内和省内知名经济学家、地方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分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推出了《次贷危机还会“走多远”?》《中小企业如何“过冬”?》《融资路径转向“多元”?》《中国楼市面临“拐点”?》等八篇热点报道。这组报道刊出后,在全省各级干部和企业界以及广大群众中引起高度关注,在新浪网“新闻纵深”博客中,这组报道的点击量一个时期内屡创新高。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称这组报道指导性强,希望多刊登一些这样给人以启发的报道。这组报道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也坚定了我们以开放的眼界做好党报经济报道的信心。
二、贯穿一条“红线”——牢牢把握当前经济报道
的正确导向和舆论基调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宝贵,信心就是战胜危机的勇气和力量。牢牢把握坚定信心保增长这根“红线”,是应对挑战、化危为机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张党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增强信心靠什么呢?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我们既要向读者传递真实的信息,客观真实地报道遭遇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使人们直面挑战;更要真实地传递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利好的信息,带给人们以信心、勇气和力量。为此,《河北日报》及时反映中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应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力举措,让人们感受到国家雄厚的实力、党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能力,也及时报道河北各地各部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所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作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的钢铁产业遭受重创,大批企业“闷炉”停产,经济效益大幅下滑。2008年11月,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市积极措施影响,唐山五成以上停产钢铁企业开炉复产,《河北日报》在第一时间抢抓了这条新闻,报道了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的出台,河北钢铁集团从铁道部拿到一张100万吨的大订单,以及全行业加快推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强身壮骨抗“寒冬”的积极有效作为,给人以信心。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更加注意新闻的真实性,特别强调用事实说话,因为真实的新闻才更有说服力。我们先后派出十多路记者小分队奔赴全省各地,到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去,到农家的田间地头去,到市场去,实地观察体验,推出“访企业问发展”、“三农三问”、“应对挑战转型升级”等来自基层、来自现场、来自一线的报道,以真实可信的新闻事实来提振人们的信心。
我们注意用生动具体的典型求得报道的深入,增强指导性。2008年年底,国家把拉动内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宏观举措,批准了2万亿元的铁路建设投资,在2009年安排了6 000亿元建设投资任务。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与河北密切相关的京石、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究竟能拉动哪些内需?将对推进河北经济发展产生什么作用?记者分别深入到京石客运专线建设现场、京石铁路客运专线公司筹备组进行采访,写出了《一条铁路能拉动哪些内需——发自京石、石武客运专线》等报道,从一个个重点项目的点切入,详解中央和我省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将对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作用和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此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重点项目中的新政解读”,新闻化地解析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举措为河北重大项目建设、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以及钢铁、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这组报道依托生动可感的事实,以具体求深入,受到普遍好评。
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我们不断推出深刻有力、客观理性、旗帜鲜明的系列评论,理性地帮助读者分析“危”与“机”的辩证关系,看到“危”中之“机”,从而提振信心。坚定的信心也来自于对国情、省情的深刻认识和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结合中央和本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阶段性重要部署或重要会议,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两会”等,《河北日报》以系列评论员文章、燕赵论坛、纵横谈和专家访谈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客观地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和河北经济的影响,告诉人们中国和河北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帮助人们坚定应对挑战的信心,起到了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作用。
《河北日报》还结合河北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国际新闻”版、“新闻纵深”版和《金融周刊》组织了一批特别报道,关注发达省份应对危机的好做法和有效举措,用他山之石为本省干部群众开启思路。
三、突出一个重点——紧密结合河北实际,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的视野报道经济,就要改变局限于一城一域,孤立地看待经济现象的旧的思维定式,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和外面世界发生的事,看其对河北的影响;对在河北发生的事,要善于将其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量。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河北日报》紧密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自己同自己相比,30年来,河北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比起一些沿海发达省份,河北经济的外向度仍不够高,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按说不应很大。但事实恰恰相反,河北经济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省委书记张云川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河北的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看,突出表现为“三个不协调”: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与整个经济发展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较低,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技术产业薄弱,与产业升级不协调。省委多次指出,中央把调整结构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给了河北一个机会,就是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保增长中调结构,通过结构调整保增长。因此,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河北化危为机保增长的重中之重。我们就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旗帜鲜明地传播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理念,引导各级干部群众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把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保增长、调结构的实践中去。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报道中,我们紧密结合河北实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城镇化等作为报道重点,推出“老产业面对新挑战”、“应对挑战转型升级”、“追踪节能减排‘双三十’”、“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等专栏和系列报道,有力地配合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河北是全国第一钢铁大省,长期以来在产业结构上呈“一钢独大”的局面。对于钢铁行业来说,2008年下半年是发展的“冰冻期”。尤其是进入8月份后,国内钢材市场急转直下,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限产待变。此时,《河北日报》一篇《河北钢铁行业“中国名牌”空缺》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07年年产钢就已超亿吨、利润占全省工业经济五分之一强的河北钢铁工业中,竟没有一个获得中国名牌的产品。这则新闻把河北钢铁行业放在世界和全国大背景下审视,深刻地指出河北钢铁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比重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从而突出了“结构调整正当其时”的鲜明主题。
四、体现一种情怀——贴近百姓、关注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越要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力度,加大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是党报应有的情怀,是我们厚重的责任。
金融危机势必会对百姓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百姓个体的小问题往往就是民生的大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最大的压力和困难,而其中又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困难为最。截至2009年年初,河北有56万多返乡农民工和60多万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河北日报》一方面充分报道各级党和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出台的新举措、新政策;一方面发掘典型事例,进行积极引导。系列报道“寻找身边的大学生‘创业明星’”专栏,通过对十几位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的剖析,突出了示范意义。专栏的开篇是专访“感动中国”人物、背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请他现身说法为大学生创业“支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小企业是就业最大的平台,它们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重的一部分。2008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全省民营中小企业减少了4 000多个。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过冬”,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为此,我们陆续推出“中小企业突围启示录”系列报道,对一些逆风飞扬的中小企业一个一个地剖析其成功的经验。发现既有当地政府以有效措施帮扶当好“摆渡者”的外因,也有企业自身迎难而上、勇于创新的内因。这一组报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被一些中小企业界人士称为金融危机下的“生存读本”。
〔张志欣: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兵: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