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绩相应的是政府网络建设中的困境和不足:2009年9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正式发布了第八届(2009)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第二期日常监测结果。此次日常监测以部委、省、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在2009年5-7月期间的日常维护情况为监测内容,涵盖了网站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网站可用性四项指标:
从监测总体结果来看,政府网站在5-7月间的日常维护情况仍然表现乏力。总体来看,5-7月间,各级政府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力度没有重大调整,基本保持了上一监测期间的工作水平,网站建设总体水平基本处于“裹足不前”的状况。
一方面是政府门户网站在数量上如“雨后春笋”般的猛涨趋势;另一方面是网站建设总体水平的“裹足不前”。该如何看待这对矛盾?朱月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评论指出,“一些地方的政府网站是为建立而建立,光重形式、忽视内容。……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网络资源,更给新形势下开展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带来被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政府网络化执政建设在起步阶段的必然,抑或警示一些政府部门需从源头上重新理清网络执政的理念?
三、橱窗还是平台:关于政府的立场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将回到本书开篇提出的问题:新闻发布的目的是什么——是展示的舞台、对话式的平台,还是两种功能兼而有之?对于本专题而言:政府使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作为展示的橱窗,应该如何依托网络实现这一功能?如果作为对话式的平台,网络技术具有怎样的优势?
柯廷和盖瑟(Curtin&;Gaither)总结到:政府都在努力通过网站来展示自己,以使执政变得更加透明(transparent),却在运用网络的互动性职能方面失败了。
Demchak,Friis和La Porte的内容分析表明,政府网站总是花更多的精力在建设网站的展示功能上,而不是提供有用的、互动性的内容。认为,大多数政府的官僚机构本身导致它很难执行对话式沟通(dialogic communication)。Kirat(2007)针对阿拉伯联合大公国(Unite Arab Emirates,UAE)24个组织所作的调查发现,24个组织中,虽然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只有三分之二的组织会将其出版物放在网站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组织会使用电子化媒介来侦测他们在其他大众媒体上的“形象”,以及关于组织表现的报道;另外,也只有两个组织设有关于这个组织的“虚拟导游”(virtual tour)。24个组织中没有一个设有视频资料库。Kirat进而总结道,多数的网站并没有有效地利用网络在双向沟通上的技术优势,而是一味地使用一种固定化的展示模式。因此,绝大多数组织不能有效利用网站与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沟通,更不用说关系建立、维持与加强的平台了。
采用橱窗展示型为主还是对话式沟通为主的网站模式,并不取决于技术是否能够实现,而是取决于网站建设者的观念:是以自我展示为目标,还是以互动合作为目标。进一步而言,前者对应了以我为主的单向宣传导向;后者对应了双向对等的公关导向。
立场问题决定了技术实现的方向。因此,不从网站建设者观念上变革,反而以技术是否能够实现、公众是否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媒体是否采用网站提供的信息等所谓“实用价值”的命题来决定网站的结构设计,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对于政府网站而言,“展示”和“对话”都是必要的职能,不可偏废其一。展示是信息公开的基础,赢得民意支持的前提是让人们知道。对话是信息公开的目标之一,公众积极、有效地参政议政是执政为民的保障。
网络与报纸、广播、电视的共性是它们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是政策到公众这一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网络的优势恰在于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技术支持——人们不仅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到政策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表达对政策的意见。web2.0技术的核心,其实就是“上传”的实现,表面上是“人-机”对话,其实质还是“人-人”对话。
网络同样是媒体记者获得舆论素材的重要来源。李长春在我国第十个记者节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记者应“不断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努力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指出: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要积极主动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及时发现网上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经常就网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网上评论文章,参与在线交流,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对新闻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的新要求,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多媒体传播和现代传媒装备技术,不断增强新的业务本领,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李长春对记者提出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者。利用网络实现信息告知是政府新闻发布的“基本动作”;利用网络实现政府与公众、媒体间的对话则是保障信息公开、构建和谐社会的“加分动作”。
泰勒和佩里(Taylor&;Perry)2005年针对网络传播工具在危机管理上的应用进行探讨,并将企业的网络危机管理策略分为两类:“传统性战术”和“创新性战术”。前者正可呼应网络新闻发布的“基本动作”;后者呼应“加分动作”。信息职能是基本动作,在保证基本动作做好的同时,政府新闻发言人要学会用公共关系的思维和方式为新闻发布的效果加分。
第二节网络新闻发布的基本动作:信息服务
泰勒和佩里指出的“传统性战术”主要指传统、标准型的单向沟通技巧,如新闻稿、新闻发布会文本、事实资料页(fact sheets)的在线展示等。我们把这一类型的战术概括为“网络新闻数据库”;此外,基于网络信息搜集技术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也应该列入政府网络新闻发布的基本动作范畴。这一节将把网络新闻发布与政府危机管理的实践结合起来,探讨在网络背景下政府危机管理的一些新思路。
一、网络新闻数据库的建设
网络新闻数据库便于记者和公众在政府网站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数据。卡利森(Callison)指出,1995年,约有66%的记者会利用网络来搜寻数据;至2003年,美国已有92%的记者使用搜索引擎来进行撰写报道前的研究;另外,有81%的记者每日上网搜寻数据。阿方索和米格尔(Alfonso&;Miguel)引述马格内特(Magnet)200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70%的记者认为在突发事件中,企业网站是他们资料搜寻的第一站。
网络新闻数据库应该至少包括:
a.职能信息: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和主要职能;政府公文的浏览和下载;政策公告;政府部门的使命和服务对象;政府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和事实资料页文本等。
b.宣传信息:与政府相关的活动新闻列表;专题宣传板块的信息发布;
c.网站服务类信息:与网站发起者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包括站点管理员的电子邮件地址、政府部门事务咨询的电子邮件等。
政府部门的网站可根据服务职能的不同而采取一些独具“个性”的内容设计,比如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网站在以上三个板块的内容安排上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个性:
a.职能信息板块包括:本办介绍(包括基本情况、领导成员和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政府白皮书(包括国情、外交、国防、人权和地方问题)、新闻发布(包括发布会预告、发言人名单和发布会直播),另外增设了网络传播的板块,针对互联网与新闻发布的有关内容进行发布等;
b.宣传信息板块包括:工作动态、对外合作交流、活动集锦、出版物等;
c.网站服务信息包括:网站信箱、不良信息举报等。
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网站还特别设立了“理论学习”、“推荐专题”、“中国概况”、“地方报道”等与职能关系紧密的拓展性服务板块。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新闻发布工作,因此网站设计者在新闻发布板块的结构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主要职能。包括:各部委发布会、地方发布会和其他发布会等发布活动的新闻列表;发布会的预告;新闻发言人的人物介绍;发布会汇编;发言人培训活动的新闻列表;发布会制度的公文列表;特别增设了新闻发布工作的理论研究板块,收集了很多新闻发布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舆情监测与分析
大卫·菲利普斯(David Philips)在《网络公关》一书中写道:
网络用户的话题和问题往往可以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兴趣、问题和关心的事物。在某些情况下,组织网站上的议程与媒体或新闻组中的议程步调不一致,这通常意味着组织网站上的内容并没有反映出网络公众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兴趣所在。
测量组织的议程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人的兴趣和关注点保持一致,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测量的过程需要进行内容分析和语义分析,这些工作可以由内部人员完成,也可以使用外部专家提供的服务。
舆情监测与分析包括媒体效果评估和公众舆情分析,在前文已经对前者进行了介绍,本小节将侧重于从网络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对网络公众议程的监测和分析。
测量公众议程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因为,监测整个互联网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此外,对于舆情监测而言,如何把握信息量和信息相关度之间的关系是网络舆情监测者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监测目标是否具有对总体的代表性?对焦点人群和热点论坛的监测是以最低的资源成本取得相对高价值的舆情数据的两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