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说“无可奉告”的一些方式可供参考:
·I don't think that's a question I can answer for you in terms of…(我认为我不能从这个角度回答你这个问题)
·At this point,I think I just have to stick with what I've said.(现在,我想我只能坚持我所说的话)
·Let's not get ahead of ourselves at this point.(我们现在还是不要走得太远)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our information,there is a limited amount that I can say on this subject.(因为问题的性质所决定,对这一问题,我能说的有限)
·We will just have to examine that to see how the situation develops between…(我们还要观察,看事情如何发展)
·I answered…before,and there is no intention to make any change by the use of that word.(以前我回答过这一问题,今天只是用词不同,立场没有改变)
·We will hopefully be able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at some future date,but at this point we want to save our questions for…(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现在,我想我还是只回答……方面的问题)
玛格莱特·苏丽文也提供了两种替代“无可奉告”的说法,如“今天对于谈论这个问题我没有准备”或“这个时候谈论这个问题对我不太合适”。
第三节仪式的表演性与新闻发布会
一定程度上,在公众场合演讲就是一种表演。
仪式的特征不仅体现在流程上的秩序性,也体现在仪式构成单位的结构性和秩序性。如仪式中人物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话语片段或者每一个器具都可能具有比它表面看上去更深刻的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体系。正如特纳发现,“在恩丹布人的仪式背景下,几乎每一件使用的物品、每一个作出的手势、每一首歌或祷告词,或每一个事件和空间的单位,在传统上都代表着除了本身之外的另一件事物,比它看上去的样子有着更深的含义,而且往往是十分深刻的含义”。
仪式的表演性正是通过具有特定结构和秩序的符号体系的意义转换得以实现:人们感官可以感知、经验可以理解的具体的事物在仪式中被赋予了隐含的抽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手势、一个器具或者一个话语片段成为连接抽象与神秘的桥梁,未知世界因此可以被触碰和表达。
体会仪式的表演性和象征性,可以从符号与意义的视角理解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或主持人的身体语言(包括眼神、手势及服饰等)和辅助性的视觉展示工具(如图片、幻灯片及视频短片等)对于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一、仪式传播的表演性与圣诞树模式
“仪式性”传播观的提出者詹姆斯·凯里(James Carey)在1975年首次对“传递”或“输送”的传播模式,即早期传播学者视传播为一种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的、直线的传递过程,提出了激烈挑战。他认为,传递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远距传送符号以便控制”,其隐义包括工具性、因果关系和单向流动。他指出了一种被麦奎尔和温德尔称之为“另类”的传播观——仪式性传播,即:
(仪式)传播包含了分享、参与、社团、伙伴、共同信念等意思。仪式传播并不直接涉及讯息在空间维度的延伸,但与社会在时间维度维系;并不是发布信息,而是再现共享的理念。
麦奎尔和温德尔在书中解释道,仪式或表述传播取决于共享的理解和情感。这种传播通常需要带有某种“表演”的元素以使传播得以完成。他们在书中用“圣诞树模型”来具体化仪式传播的概念和特征。
圣诞树模型意味着:
第一,仪式性传播的符号体系在特定文化中象征着共通的价值观——圣诞树及其上面的装饰物,如蜡烛和彩球,至少能够在一种文化中被理解为欢乐、喜庆和伙伴的意义。
第二,仪式性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表演成分来实现——如圣诞节里交换礼物加深了人们对节庆的体验。这种表演成分可以是编排好的动作或文字,如宗教仪式,也可以是即兴的。
麦奎尔和温德尔认为,尽管仪式传播就其本身状况来说是非工具性的,但它仍然可以在政治、社会等领域被策划用来影响社会(如促进整合)或人际关系。通过某些符号或隐义来激活文化价值观、传统意识等。
概言之,仪式的作用通过象征性符号的系统化运用、群体的参与共享、表达机会的相对自由和平等得以实现。下面我们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来进一步加深对仪式这种共享式符号传播的理解。
“5·12”四川地震之后,全国各地纪念哀悼的仪式很多,在虚拟世界,人们通过网络纪念馆的形式向遇难者们表达哀思在纪念馆的网站上,人们通过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祭奠方式,如献花、点烛等对遇难者表达追思。在“祈福”论坛的留言达到了1440万人次。人们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还可以阅读、评论他人的留言。
可以说上述例子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仪式传播,只不过它发生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这个网络上的四川地震纪念馆是网友们举行仪式的虚拟场所,首页上的鲜花、哀歌、点烛、上香、祭酒和祈福等符号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中的纪念仪式与现实世界中人们情感的桥梁,也因此成为网友参与仪式、分享情感、表达话语的互动平台。
二、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演元素
在本书第四章已经对如何使用恰当的非言语符号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一小节将从仪式表演性的角度对发布会上的几个细节元素进行技巧方面的探讨。
1.脱稿与半脱稿
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讲话:完全脱稿的即席演讲,即发言人根据所拟定的提纲进行演讲或回答记者提问;完全不脱稿的方式,发言人朗读提前准备的讲话稿;半脱稿的方式,发言人在讲话中经常能够将视线从讲稿中脱离开而与在场的受众进行眼神或肢体语言的互动。发言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三种方式进行演讲,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更主张在政府新闻发布会这种相对严肃的话语场合,发言人能够熟练掌握第三种方式的技巧。前两种方式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完全脱稿的即席演讲表演性最强,但对于重要的发布内容,特别是措辞上要求严格的法律文件、政策章程等,发言人可能忘记或者表达不够准确。
完全不脱稿的演讲则正好与上类情况相反,发言人照着稿子念可以保证不出差错,却由于无法及时与听众进行交流互动而经常导致枯燥乏味的现场效果。
半脱稿的演讲则刚好能够扬长避短。发言人提前将演讲稿中不容出现差错的地方予以重点标记,在发布现场以朗读的方式予以强调;同时在可以稍加发挥的地方,加强眼神、肢体的交流,使在场者能够感受到发言人所欲强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