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9万份秘密文件公之于世,让美国政府如坐针毡——这是互联网的作用。
维基揭秘(Wikileaks,或译成“维基解密”和“维基泄密”),这个因公布秘密文件而走进人们视野的数字时代媒体,引起了人们对新闻在当今社会所发挥作用的争论。
与YouTube、Facebook或Twitter等“自由”却可信度不高的数字时代媒体相比,维基揭秘的信息处理体系完全不同,打破了数字信息时代的某些经典误区。
维基揭秘公布的“阿富汗战争日记”以及《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上刊登的有关文章,一度成为全世界都关注的新闻热点。
法国《外交世界》月刊、美国《纪事》网络版杂志等也通过互联网公开了一些文件。这些文件被披露出来会带来哪些“信息安全”方面的严重后果,恐怕还要讨论很多年。与此同时,维基揭秘公布的超过9万份文件已经引起了人们对日渐增长的数字媒体和社交性互动媒体力量的关注。很多争论都与所谓的数字时代的某些误区有关。
披露的信息可信与否
媒体专家和评论人一般会问,维基揭秘事件对于当代社会的社交性互动媒体的力量来说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对一场战争的报道方面。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错误的趋势,即把所有的社交性互动媒体(Blogs、Twitter、Facebook、YouTube、Wikileaks)合并成了同类项。
这里的误区在于,这些社交性互动媒体从技术上说是一致的。但实际上维基揭秘却与Twitter或YouTube完全不同。维基揭秘区别于其他社交性互动媒体之处在于,所有它上传到互联网上的素材都是经过该网站审核和处理过的。听起来这似乎只是个细节,但却给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意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大众开放空间”增添了可信的色彩。
维基揭秘的真正力量并不来源于技术(尽管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是读者认为维基揭秘的幕后工作人员就是素材真实性的保障。YouTube上反映联军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期间进行的备受质疑甚至违反国际法的军事行动的有关视频材料有数百条,但没有一条产生的反响超过维基揭秘披露的唯一的类似视频材料。这条视频记录了一群平民(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在巴格达的一个市区受到高能炮弹的袭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尽管互联网的开放性从理论上说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但只有可信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维基揭秘的素材审核体系化比YouTube、Facebook、Twitter都更完善和有组织性,而绝大多数博客根本没有内容审核的过程。
规避法律的制裁
如今,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尤其是社交性互动网络上传播的各类信息,都让人们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国界的数字社会。如果说维基揭秘事件对大众有所启示的话,那就是,政府、国家的力量并没有走下坡路。
近年来,政府、国家走下坡路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最近一年来发生的事件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维基揭秘的掌舵者很清楚地看到,政府、国家仍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法律方面。纽约大学媒体专家杰伊·罗森曾认为维基揭秘是“第一个没有国家的世界性新闻机构”,但实际上维基揭秘却有着明确的领土观念。
维基揭秘半官方的驻在国是瑞典,它受到瑞典有关“保护举报者和匿名消息来源”法律的保护。正如《纽约客》周刊在2010年6月报道的那样,维基揭秘连接在瑞典的一个叫做PRQ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上。第三方提供给维基揭秘的素材会首先传递到PRQ上,然后再传递到位于比利时的服务器上。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在比利时传递?这是因为比利时是法律上对消息来源保护力度仅次于瑞典的国家。
此外,维基揭秘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还选择爱尔兰作为巴格达屠杀视频进行解码的地点。爱尔兰至今还在为成为举报者、调查性新闻作者和自由言论者的“避难所”而努力。
除了维基揭秘,还有一些事件也证明了数字时代国家和法律的重要性: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2010年决定要求黑莓手机锁住短信功能,土耳其则对YouTube进行了无限期的封锁管制。
尽管维基揭秘本身的体系帮助它规避了某些国家的法律制裁(通过技术手段),但它同时也在利用另一些国家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维基揭秘并不漠视法律,而只是在不同的地方以符合不同地方规则的方式做游戏。
传统媒体更显重要
关于传统媒体已经死亡的言论已经到了非常夸张的地步。维基揭秘事件则说明,技术的力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传统媒体”在21世纪初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事件还进一步巩固了传统媒体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维基揭秘在网络上披露阿富汗战争文件之前数周,先把这些文件传给了《卫报》、《纽约时报》和《明镜》周刊。原因很简单,这几家媒体在国际舆论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维基揭秘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在网络上披露出这些文件而不事先与重要的传统媒体做好沟通,会在全世界造成信息混乱。
这样一来,所有的关注直接指向了三家传统媒体,而维基揭秘的作用在这场信息大战中也没有消失。在传统媒体已经死亡的诊断里,人们把“改变”与“消亡”的概念混淆了。“阿富汗战争日记”的公开,说明了传统媒体仍然在媒体权力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这种权力相对于20年或30年前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阿富汗战争日记”公布后,白宫与《纽约时报》的人员进行了沟通,《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比尔·凯勒写道:“尽管白宫强烈谴责了维基揭秘披露这些文件的做法,但却没有建议我们不去撰写相关文章。相反,在我们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前进行的讨论中,白宫的官员只是对我们从‘日记’素材中得出的某些结论提出了疑问,但感谢我们在处理这些文件中表现出了谨慎的态度。白宫还希望我们说服维基揭秘停止公布那些致命的信息。我们转达了这个口讯。”
这是美国最受人尊重的日报的主编一份令人吃惊的表白。其中有两个原因。
首先,《纽约时报》对白宫的赞许感到骄傲,这与“媒体应当始终成为当权者的监督人的传统思想”背道而驰;其次,《纽约时报》扮演了美国政府与维基揭秘两者之间的中间人角色,反映了传统媒体在美国仍有着不凡的能量。
相信“只要获得信息就会带来改变”,就像“只要掌握技术就会带来改变”一样浪漫而不现实。无论是信息还是技术,只有能被解读和激活才能变得有用。维基揭秘选择了《纽约时报》等三家传统媒体,并不是因为它们更有亲和力,而是因为这三家传统媒体无论从人员、组织还是经济上,都具备更好的解读和传播能力。
在经常被描述为无等级、无边界、自由流动无限制的数字时代,维基揭秘事件提醒了我们,体系、边界、法律和声誉等传统价值依旧重要。
(梅三友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