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68200000037

第37章 广播中的戏曲(6)

为了增强戏曲广播节目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彰显广播的独特优势,戏曲广播编创人员还通过加强节目中的人文意识,通过举办戏曲大奖赛和在节目中增加主持人、强化节目的互动性来吸引更多的听众收听戏曲广播节目。如中央台1983年开播的《神州剧坛》,这个栏目介绍了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与过去同类节目不同,它在栏目中更多地灌注了人文意识。编创人员受到听众来信的启发,不再满足于简单呆板地介绍戏曲知识,而是紧紧结合当地的社会风俗、趣闻逸事、风景传说、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各地的戏曲声腔艺术;除此之外,还在音响效果和音乐上下工夫,给听众带来崭新的听觉感受。

1985年,中央台开办了《戏曲之友》栏目,这是“文革”结束以后在文艺广播中较早出现的主持人形式的节目。主持人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听众进行交流,主持风格亲切自然,听众反馈及时。

1985年以来,中央台戏曲组先后举办了黄梅戏、评剧、越剧、吕剧四个地方戏曲剧种全国性的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这种新颖的节目形式最大范围内引发了听众对戏曲广播节目的收听热情。特别让人欣慰的是,通过组织这种大奖赛,有不少年轻的听众加入了收听戏曲广播节目的行列。在大奖赛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大量的听众来信,其中越剧来信就有5万多封,选票10万多张,由此可见当时引起的听众的收听热潮。

20世纪80年代末,板块形式的综合性节目被文艺广播普遍采用。戏曲广播编创人员也开始用这种形式制作节目。1988年以后,中央台把原板块节目《戏曲之友》改名为《听戏谈戏》,由原来的45分钟扩展为1小时,邀请知名戏曲演员做主持人。1992年,中央台文艺部推出《空中大舞台》这个大型板块节目。《空中大舞台》的内容包括戏曲和曲艺两大部分,在侧重播出京剧的基础上,把南方戏曲、北方戏曲、曲艺及其他综艺性节目穿插播出。这个节目的可听性很强,设置了许多活泼生动的栏目,如“聊戏”、“戏曲与歌”、“多才多艺”、“戏曲美学赏析”、“点播热线”、“戏迷唱戏”等,融知识性、欣赏性、新闻性、趣味性于一体,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总之,戏曲广播作为广播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史悠久,节目形式完备。但从戏曲广播的现状来看,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戏曲广播开始萎缩或日益陷入困境。在多家电台,戏曲节目的阵地纷纷丧失,不仅播出时间明显减少,而且节目形式也越来越单调。有些电台甚至中央电台只是在综艺节目中播放几段戏曲。再以河南电台戏曲广播节目为例,80年代最多时占整个文艺节目播出时间的60%,现在仅占20%左右。导致戏曲广播萎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兴媒体的崛起和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使原来戏曲广播的听众分流。

如今,科技的发展已经使传播媒介呈现越来越多的样态。电视的出现就极大地震撼了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还如日中天之际,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等又粉墨登场……传播新媒介的不断出现,自然引发人们对原有旧媒介的重新考量。具体来说,电视和网络的出现对广播的冲击最大。

1.电视的冲击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电视的出现对广播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以美国为例,从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自从20世纪60年代电视占据了媒介的中心地位后,广播电台首次跌入低谷,大批功成名就的明星随着广告预算转到电视网去了。此时,越来越多的电台不得不面临全新调整,于是,数目众多的小台大量诞生。调频广播的出现给低谷中徘徊的广播带来了“第二个春天”。自此之后,整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在与电视的竞争中走上“窄播”道路,全美11000多家电台拥有自己稳定的受众群与广告主。

中国广播事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与发展应该从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算起。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播在媒体行列中可以说始终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政治时期,广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在很多重要的新闻稿件上,都会见到一句批示:“今日电台广播,次日见报”。那时,“广播大会”作为一种有号召力的广播形态被广泛采用,万人聚集一堂收听广播的景象绝非个别。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后期,电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影响力急剧膨胀,广播面临电视的空前挑战,再加上卡拉OK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悄然兴起,人们文化娱乐方式的选择日益多样,传统的戏曲艺术不再独领风骚,一度呈现受众流失的迹象,随之而来的是过去广播戏曲节目的庞大听众群体也慢慢分流。

2.网络的冲击

一种传媒只有达到一定的使用人数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有人对一种媒介从投入使用到获得5000万用户的时间做了一番比较,结果发现:报纸用了100多年,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因特网只用了4年。因此,联合国正式把网络定名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我国,因特网于1995年才起步,但上网人数以几何级数增长,1996年上网人数只有10万,1998年就达到了210万人,1999年上半年400多万人,而年底竟发展到890万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1年7月17日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至2001年6月30日,中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进一步延伸,我国的网民数量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充。

第四媒体之所以有如此迅捷的发展速度,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传播优势。首先,它的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而且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其次,因特网不仅集中了传统媒体的种种传播优势,而且它还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网络传播的过程由单纯的信息发布向综合信息服务过渡,而且受众第一次具有了主动性,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布信息。这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都是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因特网的强势出场使原本钟情于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的受众大量转移到网民的队伍里,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忠实地守候在收音机前收听自己喜欢的广播节目,而是开始痴迷于网上冲浪、聊天。广播业整体的萎靡和困顿必然随之带来戏曲广播节目受众的分流。

第二,戏曲艺术走入低谷,陷入萎缩低迷的困境,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以舞台戏曲艺术为生存根基的戏曲广播的萎靡不振。

造成戏曲广播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戏曲艺术自身。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当今受众对艺术的欣赏和接受心理都已经发生了巨变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变革自身,以适应受众全新的审美需求,这是戏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而且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所以,戏曲艺术本身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就举步维艰,观众日益老龄化,而又没有有效的措施去吸引年轻的观众。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今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使剧情拖沓、表演慢节奏的戏曲艺术已吸引不了年轻观众的眼球。而且,传统戏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不被现在的年轻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戏曲的表现技巧是唱、念、做、打、舞,其风格是虚拟夸张、艺术写意的程式组合。实际上,过去欣赏戏曲的真正观众,并不理会故事情节的真实、合理与否,而是着眼于演出的质量,即戏曲程式的规范程度。

而现在,戏曲虚拟化、写意化、程式化的独特美感在年轻人的眼中已经不觉得美了。

2.由于时代的变迁,在古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些“下里巴人”的传统剧目,今天却变成了“阳春白雪”,由此给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首先,唱词、念白就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以京剧为例,念白采用湖广中州韵,即使是湖北人也不一定全能听懂;唱腔唱词的发声,一般采用头、腹、尾的方式,像念拼音一样地唱出,有的唱词半文半白,这就使很多青年观众感到莫名其妙。其次,由于传统戏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距离我们今天比较遥远,所以不少人尤其是已经适应其他艺术的快捷、真实反映生活的青少年观众,对戏曲的表演艺术感到陌生,因而对戏曲不感兴趣。

3.近些年问世的新戏、好戏数量和品种过少

在为数不多的新戏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戏又比比皆是。这些戏不注重从平常人的角度看事物,所以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如果说一些传统剧目从情节看不过是过去时代家长里短的平常事情,是在世俗的生活状态中体现出人的本性、人生的大道理、普通人生命的尊严和理想,现在很多新戏却一味强调深度、人性、主题,总想要说出一些有哲理的话来,让演员通过角色之口说出来,实际上则违背了“大道无形”的原则。题目做得很大,内容就反而显得贫乏了。戏词写得太“水”,动不动来上一句现代术语,让观众觉得实在可笑。

上述种种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问题,使戏曲广播目前所面对的听众大部分是一些老年戏迷,而很多青年人对戏曲广播并不热衷。

第三,广播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和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戏曲广播的萎缩。

首先,戏曲广播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过繁盛期的辉煌,节目形式相对来说已经比较丰富和成熟了。这种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编辑容易固步自封,创新的步伐缓慢。

其次,有些编创人员对当今时代听众对戏曲广播节目的收听需求的了解存在偏差,直接导致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与听众需求产生了错位。有些从事戏曲广播的编创人员错误地认为,现在社会发展了,戏曲广播节目又搞了那么多年,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能力必然提高了,所以,应该在节目中尽量减少解说,多放完整的戏曲片段。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全民的文化修养提高了,但是,这并不和听众戏曲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就如学历高的人未必懂戏一样。所以,戏曲节目不能放弃普及戏曲知识的任务,否则,必定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对戏曲知之甚少但又有些兴趣的年轻听众。

再次,有的电台特别是某些地方电台,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而戏曲节目编、采、主持方面的专业性太强,所以,多少年来,节目质量总是上不去。节目质量不能保证,反过来又不能有效地吸引人力、物力、财力的注入,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由于近些年广播电台经营体制的变化,一些专业电台自收自支,广播变“窄”播,有些电台领导认为戏曲节目在广告创收方面处于弱势,因此压缩或放弃戏曲节目,甚至在有些栏目社会影响还比较大的情况下就把它们强行拿下。

目前,广播面临的生存背景比较严峻。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精品节目,重振戏曲广播当年雄风,广播工作者必须不断地探求规律,超越自我,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只有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戏曲广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利用新兴科技与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加速戏曲广播自身的发展

广播自身就是技术的产物,它最初能在与报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是得益于先进的电子技术;之后,在遭遇电视的挑战时,它能够绝处逢生,仍得益于技术——60年代调频广播的流行可为明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整体发展的意义重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必担忧哪种媒介会被取代,而是应该更多地把思考集中于在媒介种类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下,广播应如何调整与重新定位这一问题。广播在新时期里要想取得地位优势,就必须在技术上多下工夫,要借助新兴科技与媒体的传播优势,加速戏曲广播自身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取得广播工作者的共识。

目前,网络传播成为戏曲传播的第四时代。大量的统计、分析和比较说明,互联网的戏曲传播是喜人的,其中,传播戏曲知识、在线欣赏、在线讨论、传递信息是戏曲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很多戏曲广播栏目在网络上已经有在线点播收听的服务。广播和网络的结合,使戏曲广播节目突破了时空的收听限制,拥有了互动性与灵活性的传播优势(网民可以根据需要主动选择收听不同的往期节目),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戏曲爱好者(据统计,目前大多数网民仍然是18~40岁之间的青年人)。

同类推荐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办学思想与课程领导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新课程教育评价的背景及基本走向、课程评价原理、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
  • 平民历史

    平民历史

    本书记录的故事,都发生在60-70年代动荡无序的中国。如果你曾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如果你曾度过苦乐交融的知青岁月。如果你曾是77年艰难而又幸运的大学生,那么,40年前在时代磨难中经历过的一切苦乐与血泪,真正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本书试图给你的记忆一条清晰的线索,以个人“心灵史”的视角,呈现给你平民心中最深切的记忆。
  • 公共服务型体育体制研究

    公共服务型体育体制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了我国新时期政府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建立公共服务型体育体制,成为后奥运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推动体育体制转型发展实现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热门推荐
  • 回归本能

    回归本能

    作品标签:写实向末世、无异能等偏题设定、真实科技、学生主角、暴力式描写场面、社会崩坏过程、生产建设(种田)、地图炮、意识形态冲突、错综复杂的团体和阵营(至少一百个)战争中不是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奔赴战场——这是我的战争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然而这句话仅仅只是文艺罢了。就连游戏工作室也没能成功做出这句话的完整故事,仅仅是描述了一个笼统的故事背景罢了。之所以说这句话很文艺,只是不论是个人感觉还是实际世界,主导世界的却是与这句话完全相反的话————灾难中,不是每一个人都仅仅只是想要单纯的活下去。这个世界上不乏野心家和流氓无产者,不安分的环境只会让这类人一个个跳出来,而不是如同老鼠般隐没在下水道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有一座藏武楼

    我有一座藏武楼

    九阳神功力拼嫁衣神功,究竟孰强孰弱?燎原百击直面天外飞仙,谁可当世称雄?神州大地,山河之内,主宰一切的,只有武功,也只能是武功。段毅来到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手握一座藏武楼,开启漫漫江湖路。
  • 我不是圣贤

    我不是圣贤

    爱久了,就放下试试看。换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 我真的只是一个导演

    我真的只是一个导演

    丁辛身上有很多标签,“被系统上身的男人”“首富王卫国的傻儿子”“娱乐圈里的海王”“种花家的科技新贵”“最受观众喜爱的导演”等等。在这一系列标签中,最让丁辛自豪的莫过于导演这个身份。不过,丁导的开局似乎有点糊……主线起始任务,翻拍《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是个什么鬼?
  • 快穿之女配逆袭吊打白莲花

    快穿之女配逆袭吊打白莲花

    洛潇潇是她所在世界的女配,被毒莲花女主害死,为了返回世界,她与女配逆袭系统签订契约,执行“白莲花女主”摧毁任务,抢夺气运,女配翻身把歌唱!咱也要当女主!男主男配都给我跪下唱征服!(爽文、女强)
  • 神秘王墓

    神秘王墓

    故事发生在几个青年人身上,他们为了挣钱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古墓,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
  • 快穿之徒儿等等我

    快穿之徒儿等等我

    洛小洛怎么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她竟然会穿越?本想着怼女配,抢男主的剧情,可眼前的这个一脸不靠谱的老头是什么鬼?从此以后,洛小洛便踏上了她略带悲惨的江湖之旅……
  • 花都少年王

    花都少年王

    身份神秘的少年高手,性格各异的香艳美女,看御花高手游戏花丛,建立通天权势,打造无限热血的花都少年王者之路。
  • 岚武

    岚武

    岚武大陆崇尚岚武风,岚气为本,岚兽为形,铸岚武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