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同样是购物天堂,中国香港已经被压缩成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本,越来越无趣;而首尔却保持住了自己的特点,个性鲜明。发展城市应该把根留住,本地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首尔街头的个性化咖啡馆
前阵子,我带着一张长长的购物清单去了首尔。那几天,除了购物和游览,发现遍地都是咖啡馆。不仅在弘大、梨大这些大学生爱凹造型的小清新区域中每隔百米就能撞见一家,甚至在明洞、东大门一些租金昂贵的热门商业区中,都能见到各类咖啡馆挤在化妆品商店和服饰店中间(餐饮业的坪效比零售业低很多,租金远低于后者)。
一开始惊讶于韩国人的咖啡癖好,如此高密度的咖啡馆竟能被市场消化;后来发现和国内不同,这些咖啡馆中很少见到类似星巴克这样的国际连锁品牌,主流的咖啡馆,除了一些韩国本地的连锁品牌如Caffe Bene,HOLLYS,Angel-In-Us外,剩下的就是本地人自己经营的各种个性化的精品咖啡馆。
不仅如此,在韩国的街头遍布着的各种化妆品专卖店基本也被韩国本地的品牌垄断,要想找到雅诗兰黛、香奈儿、雅顿等国际品牌,对不起,请去大商场。而在中低端的服饰零售业中,韩国本地设计师的品牌也异常活跃,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例如,在东大门的Doota商场,类似Hermes、Burberry这样的国际名牌竟然被混塞在三楼很不起眼的位置,从地下一楼到地上二楼,主要的柜位都用来展示不知名的设计师作品。和我一起去的姑娘开玩笑说:“韩国人的路数让人看不懂。”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刚去的香港,同样是购物天堂,中国香港和首尔是两个很可以拿到一起来说的城市。
在我眼里,香港固然繁华,却是越来越无趣的地方。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香港已经被压缩变成了一个没有个性的标本,所有的国际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被发掘了。铜锣湾和尖沙咀看起来遍地商业,但是细细品鉴,其中只有四类街铺:一、化妆品类(如SaSa、卓悦);二、黄金珠宝和手表类(如周大福、周生生);三、保健品滋补品及进口奶粉类;四、偶有几家3C产品类。租金高企,港人务实的作风被内地自由行游客强劲的消费力冲击到了极致,只有上述几类坪效高的零售业以及一些连锁品牌能够在那里存活下来。
这样的一个趋势,虽然能在短期内让几位在香港从事零售业的新晋富豪跻身财富排行榜,让一部分前往香港购物的游客获得满足之外,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隐忧。
首先,香港如今在零售业上的优势并不能获得长期保证。因为免税政策和汇率的优势,使得很多国际连锁品牌在香港的价格是内地价格的70%~80%,所以才吸引如此之多的内地客前往香港购物,但政策性的条件并不能被长期确保,中国政府在海南和上海计划推行的一些试点,有可能在看得见的未来打破这一平衡,届时香港的商业势必会出现新一轮的洗牌。
其次,对游客来说,香港的特征日渐消失,除了购物,似乎再难觅其余的体验。高昂的租金,把港人和游客区隔了开来。在香港旅游,很难感受到港人的生活:他们是什么人,是怎么生活和工作的,他们的娱乐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很多游客在满足基本购物需求后,在精神上渴求拓展体验的一大需要,而国际范儿十足的香港,恰恰在个性化这一方面极其匮乏,很难长久地吸引和留住游客。
更重要的,是本地人归属感的缺失。在这些街区成长起来的港人,失去了童年的记忆线索,而仍在这些街区生活的港人,不仅在生活上很不便利,而且被剥夺了对家园的归属感。几乎没有什么香港人会在铜锣湾和尖沙咀这些地方逛街,即使他住在这些地方。当被问到为什么的时候,一个香港朋友风趣地回答道:“难道要我每天去买一块手表吗?”
比起中国香港,我更喜欢首尔。虽然那里没什么丰富的美食,更没什么宏伟的历史古迹,但她是一个很有自己特点的城市。
游客很多,但漫步在首尔街头无论是在光华门广场上欣赏展览和表演,在清溪川畔散步游览,还是在明洞购物休闲,总能轻易找到首尔人和他们的生活痕迹。很显然,纵使大力发展了旅游业和零售业,首尔首先满足的还是本地人的需求。
造成中国香港和首尔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繁复,但我想,主要还是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是民族性的不同。相比港人的务实,韩国人身上有一种固执,按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身土不二”的个性,总能够坚定不移地保护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其次,则是政府的政策导向不同。中国香港政府一直都坚守着无为而治的主张,而在过度发展财阀经济后,韩国政府却有意识地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植。例如咖啡店,就属于中小企业的固有行业,享受着在行业内各种政策的优惠和法律的保护。
高度的商业化发展,往往容易让人走到一个物质化的极端,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尼采曾经说过:“人就像一棵树,他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深处。”城市也一样,再怎么发展,也需要留着一口气,把根留住,本地化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