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900余年以来,先后修复17次。大修有宋绍兴八年(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1426年-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3尺;万历32年(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民国二十年(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着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明代的黄凤翔《咏万安桥诗》赞美此桥:
龙峤三千仞,琼楼几万重。
虹垂天际石,云抱水中峰。
急雨潮声壮,微晖树色浓。
任公闲把钓,独与野鸥逢。
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古人有两幅对联云:
上联:潮来直涌千寻雪;
下联:日落斜横百丈虹。
上联:两翼石碑扶海出;下联:三秋水月渡空行。
洛阳桥附近有5口古井。它们都有洛阳桥有着密切的关系。
观音井:传说,建洛阳桥时,众神相助。观音大士化身老妇入凡间,于这一口古井边广施药茶,救人疾病。等到桥建好后,人们在井边建庙纪念,如今庙宇尚存。观音古井位于洛阳街东北段北侧。
街中通江井:传说,常有人不小心把木制的小桶掉落到井水中,而又复从洛阳江得回。井位于洛阳街中段北侧,井口为整体圆形石雕,直径110厘米,井壁石砌,呈六角形状,直径较井口略大。
昭惠庙井:相传昭惠庙始建于唐,原为镇海庵。北宋始筑万安桥时,就以此庵为工所,住宿民夫。庵北有一大古井,与街中通江井一样,都是提供给筑桥民夫汲水之用。
真身庵井:真身庵位于昭惠庙南侧数百步处江滨,祀协助兴建万安桥的义波和尚的真身,后来,真身佛被毁。庭院内正对庵门处,有一石砌的六角形小井,井边墙上嵌有“真身庵”3字。
双孔井:桥南,曾有双孔井。这里流传着义波和尚以足代薪,为造桥工匠烧火煮饭的动人传说。双孔井留存千年,后来扩建公路时被填覆,令人惋惜。
4.广东湘子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86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228年)历54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10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12年,建成桥墩13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牛2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溜”。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1)“十八梭般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
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年),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2)“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长的桥上建造126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3)“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桥全长500余米,东岸桥墩13座,西岸桥墩11座。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3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1月16日发行《广济桥》特种邮票1套3枚。
知识小百科
湘桥春涨:“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
“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第二节十大名桥
中国十大名桥,除了前面谈到的四大古桥中的卢沟桥、广济桥、赵州桥外还有7座,它们分别是:扬州的五亭桥、晋江的五里桥、太原晋祠的十字桥、三江的风雨桥、大渡河的泸定桥、东陵顺治帝的五音桥和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
1.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杨州瘦西湖内。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还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
据说,这座桥是清代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而建筑的。当时扬州的一些盐商和官吏,为争宠于皇室,竞相在瘦西湖畔建造楼台亭榭,以显自己的身价,并争宠于皇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弘历第二次下江南时,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盛迎乾隆,殷邀圣赏,特雇用能工巧匠设计,营建了五亭桥。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的确,五亭桥是仿效了北京北海公园五龙亭的形式而建造的。临水而建的五龙亭,中为龙泽,两重檐,上檐圆、下檐方,表示天圆地方;中亭两侧东为澄祥、西为涌瑞是方形重檐;东端为滋香、西端为浮翠,均是方形单檐。五座亭子皆为碧绿色琉璃瓦顶,黄瓦剪边。亭与亭之间分别建四座小型石梁桥相连,状若游龙。中间三亭又分别有三座单孔石桥与岸边相连。这是皇家园林桥中,十分精致与独特的桥型。扬州五亭桥的设计者,在摹拟北海的金鳌玉蝀桥、白塔、五龙亭这一景区的盛况的同时,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依据瘦西湖“清秀婀娜”,又略带些许“纤柔羞怯”的韵味,并与原有的白塔较为“挺秀嫩白”等周围的景况,既借鉴了北海公园五龙亭的宏伟气势,又融入了江南园林秀美的意蕴,经过翻新、升华、再创造,在没有北海公园水面那么开阔的情况下,遂建成上为亭、下为桥,分之为五亭、聚之为一桥,桥、亭合一,巧妙绝伦的景观。桥的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15个卷洞,彼此相通。
五亭桥的跨度为55.5米,桥基主轴线有4对相对称的方形桥墩,构成桥的4个翼角,使其平面呈“艹”字形的桥基,两端为宽阔的石阶,围以石栏,栏上雕有20余只石狮。28根大红圆柱支撑着桥上五座亭子,亭亭相通。中亭为大,端正突出地坐在中央,为重檐四角攒尖式瓦顶;4个小亭子对称相围,状如众星捧月,为单檐四角翘起,亭上有宝顶,四翼的角尖处悬有铜铃,轻风掠过,铃儿叮咚作响,悦耳动听。亭内彩绘藻井,雍容华贵;亭顶着黄色琉璃瓦,檐背为翠绿色,更显得金碧辉煌,典雅瑰丽。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五亭虽各抢地势,“勾心斗角”,却又是一个整体,形成“五方相属”的态势。
这在国内现存的许多古桥中,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