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我国各省着名古桥
1.枫桥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江,又称枫桥塘、枫里星河,南接胥江、越来溪,是苏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条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曰“枫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末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张祜的《枫桥》(一作杜牧《怀吴中冯秀才》)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诗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
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诗云: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末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之作不胜枚举,明人高启在《泊枫桥》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枫桥,旧又作封桥。北宋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指出: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佑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士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时大学士王硅,曾书写《枫桥夜泊》诗碑,立石寺中。王硅和朱长文都认为桥名当作“枫桥”。
但是,明初卢熊在《苏州府志》中则有不同的见解:枫桥,去阊门七里。
《豹隐纪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乃所写,施封桥寺”。作“枫”者非。熊尝见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云。
其实,在苏州古地名中,歧文异字是常见的现象。据《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载,“阊门”又作“阊昌门”,“匠门”又作“将门”,“葑门”又“封门”,都是信手拈来的实例。“枫桥”与“封桥’,大概也只是正称和俗称之别。
枫桥始建年代没有史料记载,无从确定。不过,古运河开凿于隋代,而张继是8世纪也就是唐代中期人,据此推算,枫桥当始建于唐代前期。
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现在的这座半圆形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1985年重修的。桥长39.6米,净跨10.5米,矢高5.7米,中宽4.4米,由9道券石纵联砌筑。桥面设14块护栏板与16根望柱相接并题书“重建枫桥”4字。两坡设台阶,东坡为30级,西坡为28级。桥南的明柱上镌刻:“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同治六年丁卯年月重建”,桥洞两侧镌刻楹联,北侧是:
凶人语恶做恶行恶三年,天必降之祸;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南侧就是使枫桥名闻天下的唐代张继的诗歌《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东堍与铁铃关相连。游人可乘坐画肪,穿行桥洞,在水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领略《枫桥夜泊》的意境。
2.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句。对诗中的二十四桥,是一桥之名,还是众桥之数?说者不一。
二十四桥说:据《一统志》载,隋朝时曾置24桥于扬州,唐朝时仍可见到那24座桥,分布在当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上。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略云:“……所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太平桥’、‘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白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出有‘山光桥’。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南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
然则沈括所记,除九桥之外,亦只二十桥名。有以扬州桥名为联者:得胜辕门卸甲;太平沙河洗马。其中“太平”“洗马”两桥名,已列入上述二十桥名中;其余四桥适为所缺之数,若四桥也在扬州城区,正可以合为二十四之数,但仅为揣测而已。
排序编号说: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排序编号为第24座的桥。依据是诗歌中常出现把桥编号的句子,如杜甫:“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还有,宋代文人姜夔不仅在《扬州慢》中写过二十四桥外,还在《咏芍药》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红桥的编号呢?他在《过垂虹》中有“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五桥。”
尽管姜夔没有在数字前加“第”的字样,但使读者隐隐感觉到,编号说似乎存在过。或许在唐宋时期,扬州有很多桥,桥名不够用,只好用编号来代替。就像现在的城市小区内有几号楼一样。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猜测,仅仅从古人的诗句来确定编号说法,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泛指说:“二十四”,在扬州现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二十四道全会”,意思是这个人多才多艺。这里的“二十四”与俗话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样,虚指多。另外,我国向来就有对数字概念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尤其在诗词中为说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夸张数字,并不采取绝对数字。譬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弯”、“三百六十行”等,并非确数。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桥也可能是用了这样的手法来泛指扬州桥梁之多。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扬州有很多座桥,就说有二十四桥。
一桥说:一桥说是现在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也普遍为后人所接受。不过版本也最多。
(1)隋炀帝的游船到了扬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桥,问叫什么桥。太监说不知道。一个宠妃就说了:“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二十三桥吧。”
游船上的公主、妃子有二十三个,称为二十三娇。“娇”和“桥”韵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听了宠妃说的缘由,一个太监报告皇上,说船上有二十四娇——有一个妃子肚子里有一娇,她怀孕了。因此,这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了。
(2)《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桥砖家,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红药桥之名出自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持此说的认为二十四桥是原在扬州西郊的吴家砖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吴家桥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单孔砖拱桥,1957年画家丰子恺到扬州寻找二十四桥,这座小桥桥下的水早已干涸,最狭处不过7、8尺。扬州人都说它就是二十四桥。丰子恺为它写了随笔《扬州梦》一文,丹青一幅《二十四桥仍在》,画面中砖桥无护栏,桥头仅有几座农舍和一两棵小树。
这两种都是一桥说的代表。现在,扬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区的一条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写作廿四路。其中段这一块地方也叫二十四桥。廿,即二十。日历牌上“二十”都写成“廿”。
如今,在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扬州新近修复了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重建了廿四桥,它是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24根望柱与石栏板相连接,比喻24个美女在桥头吹箫,箫声悠悠。
3.青岛栈桥
青岛栈桥又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青岛湾北侧,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市内最繁华的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
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总兵衙门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德国侵占青岛后,栈桥成为货运码头。1901年5月扩建,北段为水泥铺面,铁护栏改为铁索护栏,并将桥面向南延长至350米,延长部分为钢架木面结构,增铺轻便铁道,以利运输。1905年前后,商货运输移至青岛大港,栈桥遂成为船舶检疫、引水专用码头。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岛市政当局投资25.8万元扩修,将原桥的钢木结构部分,改建为钢筋混凝土34排桩通透结构,桥面铺以水泥,桥身延长至440米,同时将桥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个字形防波堤,堤内新筑具有民族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金瓦朱壁,盔顶飞檐,定名回澜阁。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对栈桥十分珍视,多次拨款养护维修。
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10月,又投资350万元,对栈桥进行了改造重建。
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
现在,青岛栈桥身长401.45米,其中引桥长236.1米,孔桥149.7米,回澜阁处三角形桥头长15.65米。栈桥南端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周围有24根圆形亭柱,阁占地151平方米,总建筑面340平方米,阁内为两层圆环形亭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登楼远眺,前海景色尽收眼底,即为青岛十景之一“飞阁回澜”。
栈桥成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着名风景游览点。游人漫步于栈桥海滨,可见青岛外形如弯月,栈桥似长虹卧波,回澜阁熠熠生辉。远处,小青岛如螺,岛上树影婆娑、绿荫哝哝,一座白灯塔亭亭玉立。湾东侧和北侧,红瓦绿树交相辉映,各式建筑参差错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湾西侧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紧靠海岸拔地而起,壮丽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岗岩垒砌,高出水面10余米。
涨潮时,惊涛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来无数游人观看;潮退后,赭色岩礁和金色沙滩露出水面,海滩上满是赶海拾贝的游人。近几年,青岛开展了“挽留海鸥”的活动,每逢风平浪静之时,成千上万只海鸥在湾内自由翱翔,使美丽的青岛湾充满了勃勃生机。
4.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云南省建水古城城西5里处,横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之水面上。它是座3阁17孔大石拱桥,是云南省着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清乾隆年间先建3孔,道光年间又建14四孔与之相连,因此俗称“十七孔桥”。桥中建有3层楼阁,两端各有亭阁1座。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它造型奇巧,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
何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因此而得名。双龙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全部用凿得很平整的500块石料镶砌而成。最先兴建了3个孔桥洞,而且仅跨泸江上。后来因塌冲、泸江两条河水逐年泛滥,河床渐增,使三孔小桥孤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到了道光年间,人们又增建了14孔,与原建的3孔桥首尾相联,并在桥上建盖了3座飞檐式阁楼。因为这座石拱桥修建时间不一样,桥洞的大小跨径也不同。其中最大一孔的净跨径为6.5米,有3孔的经跨径为5.8米,其余13孔的经跨径为4.63米。
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这座高阁明显将桥身分为两段。桥的北段有7孔,南端9孔,中间1孔正好处于楼阁之下。
双龙桥两侧的栏杆都为条石砌成,没有雕刻装饰,显得朴素大方。
原来在桥头两边,雕塑有两只大象,取“温驯、平安吉祥、象呈升平、祺象现瑞”之意,只可惜今已不存。
从远处看双龙桥,它突起在建水西坝的十里平川之间,17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倒映于水天一色之中。高耸的阁楼,在绿野的包围中,仿佛是静静的碧水湖面上飘来的一艘大船。走进双龙桥,桥上有阁楼,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桥上的楼阁,工艺精湛,布局得体。小的楼阁为重檐攒尖楼阁,檐角高翘。大阁是三层檐的方形主阁,屋檐层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