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减负”与“增效”
学生负担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人类教育史上,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或多或少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今天对顺境下学生负担问题的研究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减负并不意味着减质,通过减负实现增效,进而实现学生的素质提升才是最终目的。
一、“减负”问题的历史追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都针对当时学生的负担状况提出了不同的“减负”策略,但减轻学生负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减负”问题今依旧困扰教育界,特别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在此让我们首先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减负”问题上所推行的举措及政策等加以简要回溯。
(一)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的“减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即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在改造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过急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些做法不切实际,学生非学习性的社团活动过多等因素妨碍了正常的学习,由此引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教育“减负”议题。
1950年6月和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就学生健康问题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次年8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决定中指出:“放在减轻课程负担和减少社团活动方面”。1954年7月,教育部发出通知,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3科教学大纲(草案),以利于减轻学生课程负担。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批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三分之一。”
(二)改革开放—新世纪前的“减负”
1977年8月,国家恢复了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课考试制度。家长的期望,以及政府官员为追业绩、求贡献,追求升学率之风悄然盛行开来。由此引发学生负担不断地被加重,学生负担问题也再一次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980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主要有两方面的目的:首先,端正办学思想,纠正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偏向。其次,通过改革学制,修改教学计划来落实“减负”问题。出台的相关文件对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学生的假期时间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1988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不得随意增加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各学科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按教学计划规定作业,不得以做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控制考试,不下达考试成绩和升学指标;不任意增加教辅资料;保证学生正常的教学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控制竞赛等。
为有效地贯彻实行这一时期的“减负”工作要求,1991-1998年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下达了诸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用练习册、寒暑假作业、辅导材料编写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竞赛、评奖活动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复习辅导资料管理的意见》、《关于停办各类学科奥林匹克学校(班)的紧急通知》、《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都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三)新世纪的“减负”
步入新千年之后,在“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冲击下,孩子们从跨入校门开始或是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随着思想冲击所产生影响的不断加剧,学生因负担过重而诱发的恶性案件屡有发生,“减负”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严重地步。
据此,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下达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通知》中提出了迅速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六项措施,分别为:
(1)严格规范中小学生学习用书,加强教学用书和教学用具的管理,中小学开设的每门学科只准使用一本经审查通过的教科书。
(2)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要求学校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不得占用学生的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补课,更不得进行有偿上课和收费上课。
(3)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形式惩罚学生。
(4)严格控制考试次数,除中考和高中会考外,各级教育部门一律不得组织统一考试。
(5)严格控制各种竞赛活动。
(6)严格执行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
《通知》还要求各个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减负”措施。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的电视会议”,布置了新千年的头件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针对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讲话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江总书记指出课业负担过重和思想品德教育薄弱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和思想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其根源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总书记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注意做工作,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材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在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行之下,新世纪我国的“减负”工作也得以逐步实施。
二、减负增效与素质提升
诚如前文所述,减负问题存在已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负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新时期,减负的意义更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即通过减负实现增效,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一)关于减负与增效
所谓减负,主要应从以下两点来考察。
首先,“减负”要减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目前中小学存在着“四多一重”,即课程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这“四多”致使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书包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中小学生稚嫩的肩膀上。以小学为例,目前开设的课程就有十几种之多,而这些课程并非都是难以取舍的“精华”。课程多,直接导致了书本多。如小学仅教材就有十几本,加上一些教辅读物等更是“雪上加霜”。课程多、书本多又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作业多、考试多。由于教师把“考试”作为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法宝”,因此令学生们苦不堪言。由此可以得出,减负首先就是要从课程改革入手,进而一环扣一环的解决与此相关的诸多课业负担问题。具体措施有:精选作业题,让学生摆脱作业多的负担,同时又不失保障质量等。
其次,减负要减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了身心健康。过重的学业负担,机械的分数、等级评比制度,把学生逼得精神紧张,惧学、厌学现象时常发生;更为甚者,造成心理失衡。
金华市学生杀其母亲,就是典型一例。减负,就是要还给学生心理上的那份纯净与安宁。
所谓增效,简言之,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轻负高效。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减轻学生学习的强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
(二)减负与增效的辩证关系及目的
1.减负与增效间的关系
“减负”与“增效”咋看起来好似存在着矛盾,实则不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对二者进行考察时,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负”的实质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减负”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增效”的过程,“减负”与“增效”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减负”必须“增效”,“增效”才能“减负”。“减负”与“增效”都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最终目的。之所以说“减负”与“增效”是辩证的统一,是因为它们是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和谐存在,表现为教的得法,学得轻松,富于实效。
2.减负的目的
显然“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是目的。手段服从目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时时牢记、不能忘怀的。在“减负”的情况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增效”。
在减负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减负”并不是减去对培养中小学生有益的适当范围内的负担,也不是直接减去一些负担后,就不再注重中小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了。而是质量减负。即所谓质量减负是指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过重的生理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等。而提高教育质量就是提高单位受教育时间内学生的收益,也就要通过提高效率来让学生在尽可能轻松地环境下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避免简单地减少学习时间和课程和学习内容,而是要将“减负增效”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口,力争通过减负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培养,挖掘其潜质。进而最终通过对学生身心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来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才是减负的终极目的。
三、下城区在减负增效上的创新举措——“轻负优质”
下城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长期坚持实践教育生态理论,在以实现“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的小康社会教育为目标,努力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打造高水平教育强区,争创全国一流现代化和谐教育(“三二一”发展目标)进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区域教育均衡化、公平化、优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该区创新性的提出实现素质教育的“轻负优质”战略目标。
近年来,他们试图运用教育生态论的整体与系统的观点,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共生与和谐的观点,通过改变区域教育的生态环境,建立高品质的教育生态,推动建立区域推进“轻负优质”的教育发展机制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下城区希望以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为切入口,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充分认识差别,尊重差异,实现多元发展,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充分激发自主发展的潜能,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轻负优质”的教学。以差异化发展推进区域教育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轻负优质”的目标。
尽管“轻负优质”的教育一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他们始终不能放弃对这一教育理想的追求,在宏观环境无法改变的前提下,也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寻找对策,以“轻负优质”为目标积极迈进。他们认为,“轻负担”并不是没有负担,而应该是一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适度负担,“高质量”则是培养形成学生基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高素质,如何使两者得到协调统一,是问题的关键。
为落实“轻负优质”的发展战略,他们在坚持“三条底线”的基础上,推出了签订减负责任书、减负听证制度、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全区各个学校已经见到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8月更是别具匠心地推出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八项规定(试行)》,从而进入了减负增效有据可依的全新局面。
(一)坚守“三条底线”
自觉坚持“三条底线”,即做到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关注全体学生、有教无类,确保学生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
1.规范课程设置,严格课程管理。
下城区认真贯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与每所学校签订了《下城区教育局所属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责任书》,严格执行《杭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按要求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不定期组织督查,通过专项督导等形式,对个别学校在周总课时安排、科目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确保课程设置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