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织结构再造
(一)教育直属单位体制改革
2003年6月,下城区完成了直属单位的机构改革,整合组建了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五大中心,实现“管理-指导”型向“指导-服务”型转轨,剥离其原来存在的行政职能,突出他们的中介、服务功能,从而在根本上使教育服务落到实处。
2007年,下城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社区学习资源中心落户下城区。200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生态研究中心(筹)办公室成立。
(二)督评“一室两中心”
1998年2月,下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2005年首创区教育局督导室、学前教育督导中心、社区教育督导中心“一室两中心”的架构,逐步完善适合下城终身教育体系的督导评估体系,开展教育发展性评估、教育质量增量评估。2006年10月,实施专职督学“随访督导”制度,专职督导每周到校(园)作教育教学调研、指导与随访督导。2008年9月,建立与实施教育督导责任区工作机制。
(三)区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中心
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上通过1211号决议,决定发起“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并授权总干事建立一个“亚洲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中心”执行该计划。2000年以来,下城区教育局与教科文的合作日益密切,并于2003年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得到了中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高度肯定。鉴于下城区政府与下城区教育局在教育创新方面的贡献,也鉴于下城区承办国际会议的经验,教科文组织决定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城区APEID中心。2004年10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城区APEID成立,下城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计划在中国的联系中心之一。下城区APEID中心设在下城区教育局,成为全省唯一的区域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ID中心。
(四)名校集团化建设
名校集团化建设,是为了尽可能解决“择校难”,做到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将“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的生态理念融于一种崭新的“嫁接办学”模式。尝试在输出“名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的扩张,同时这种扩张是尊重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嫁接出具有生命力的子体,再将新子体培育成新母体,拓展各类优质教育,形成具有名校优势的“优势集”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群”。联盟办学,强调“平等、互生、共荣”;移植办学,着力突破名校原有的发展瓶颈,强调的是品牌的整体移植。逐渐形成“聚变-裂变-再聚变-再裂变”的再生性教育生态发展模式,成功架构名校(园)集团化办学“下城模式”。在解放思想大行动中,进一步开拓名校集团化办学思路,首次推出优质学校、特色学校集团化模式,即优特学校集团化模式,并成立全省首个联盟式特色教育集团。至此,下城区名校集团化覆盖率为10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为95%,惠及3万多名学生,成为全省推进名校(园)集团化战略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城区之一。
四、下城区在效能优化中的成就
下城区从区域性宏观层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优化效能,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一)改革直属单位体制
下城区教育局原有直属单位8~9个,如进修学校、教研室都是计划经济产物,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学校的发展。经过6个月时间的准备,2003年6月,完成直属单位的机构改革,整合组建了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后勤管理服务中心和会计结算中心五大中心,实现“管理-指导”型向“指导-服务”型转轨,剥离其原来存在的行政职能,突出他们的中介、服务功能,从而在根本上使教育服务落到实处。提高了就要办事效能。
(二)尝试多元办学形式
在保证国有公办学校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办学形式的前提下,为鼓励学校自主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社会群体对教育的不同需求,下城区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并尝试多元化办学模式,形成九年一贯学校、国有民办中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力量办高中等并存的多元办学形态。
对公办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下城区采用“嫁接办学”的模式。嫁接,其涵义是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其实质是“名校扩张”。通过嫁接办学,依托“名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经验,下城区形成一批既具有“名校”优势,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名校”,这些举措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能。
(三)优化终身教育体系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世界性教育发展大势中,教育,除了正规学校教育,还有非正规社区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为使学校主动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与社区教育形成互联、互动、互相依存的关系,下城区采用“活两头强中间”的策略,通过激活学前教育和搞活社区教育,优化终身教育体系。
一方面,下城区全面推进“零岁工程”,大胆探索早期教育运行机制,通过设立“早教示范园”、“亲子教育基地”,改建早教机构等形式,逐步形成网络化管理的区域性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城区。另一方面,下城区全力建设社区教育新阵地,大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2002年,区政府投资3000万元创建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社区学院,80%以上的市民参加社区学习。目前,全区有37个区级教育基地,14个实验示范基地,是教育部的国家社区教育实验区。
(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自2000年,下城区相继出台《在职特级教师管理意见》、《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管理意见》,成立“名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管理与服务中心”,大大改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物质条件。2003年,为进一步营造教师自主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城区实施新一轮“教师成长工程”。
实施过程中,下城区创立了“培训机构出培训菜单,教师自选培训菜单,教育局出钱埋单”的“三单”培训模式,设立了在职教师人均200元/年的“教师成长专项”,建立了“主、杂粮”知识体系。
(五)搭建多向互动平台
学校是生态综合体的一部分。近年来,下城区改变传统“中小学与社会互动”主要集中在人、财、物方面的互相支援,确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观念,积极搭建家庭、社会分担教育的权力和责任的平台,让社会了解我们的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决策。
区教育局通过成立新闻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架起社会与下城教育、下城教育与国际教育之间的桥梁。2003年,各类报刊、媒体报道下城教育超过120篇次。2004年,在新闻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下城区学校教育的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次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中法国际科学教育高层研讨会等国际教育交流会议也在下城区相继召开,使下城教育在融入社会,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此举措提升了下城区教育的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