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会展专业实验室软硬件建设
会展专业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基本是计算机,虽不复杂,但却要满足不同的会展专业细分方向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因此,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集中规划、统一布局、集中投资、资源共享,以满足会展专业各方向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使实验室达到一专多能的功能。会展专业实验室的软件配置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平台,包括操作系统、办公系列软件及一些常用的广告设计工具软件;另一部分是专业平台,包括实践性软件和综合设计分析软件,常用的实践性软件主要有会展CRM管理系统、会展注册管理系统、展览展示分区管理系统、展示设计系统等,综合设计分析软件主要是会展数据管理、会议注册与论文管理系统等。
3.实验队伍的建设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组建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实验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建设的成败。实验教师应由专业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和维护人员组成。专业实验教师负责实验项目内容的设计和实验教材的编写,能熟练掌握实验所用工具的使用;实验室管理和维护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软硬件的正常维护。
4.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建设
实验项目的建设是会展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核心。硬件平台根据会展实验项目和内容的需求搭建,软件是根据会展实验项目和内容而开发或采购的,专业实验教师也是根据实验项目来配备的。因此,会展实验项目和内容的建设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会展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成败,会展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都应严格遵守实用、创新、前瞻性的原则。
5.实验室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会展专业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对实验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定位、管理机制和制度等构成实验室发展的根本要素。会展专业实验室是会展教育院校实验室新的组成部分,因此,会展专业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在吸收传统理工科实验室建设优势的基础上,可结合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在管理机制和制度上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自主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实验室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和策略健康发展。
12.4完善“工学交替”模式的会展教育特色的建设
会展教育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对会展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国际会展教育界的共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也正成为我国会展教育院校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12.4.1会展教育建立工学交替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通过工学交替模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从而切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会展专业学生在4年期学制中,以“学——工——学——工”交替形式,也就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在校的第一年和第三年以理论学习为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包含一定实践性内容;第二年及第四年以会展企业实习为主(2年在校学习,1年半在会展企业工作,半年完成毕业设计),使会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比提升为1∶1。学生按学校的实习教学大纲和会展企业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得学分。从而使会展专业学生通过在课堂、现场、职场的互动教学中,练就“真功夫”。
会展教育建立工学交替模式有三大好处:
(1)入校后学生首先学习专业技能课、进行专业思想的培养,对所从事的行业和行业所要求的人才规格有一个初步了解;(2)会展专业理论与实践交互进行,有利于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际;(3)在会展管理理论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前期实践的经验基础,有利于理解会展管理理论和会展的经营理念,还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体验进一步丰富所学的管理与服务理论。
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合理解决学校与会展企业合作环节中的“瓶颈”问题,只有很好地处理一系列校企问题,才能确保工学交替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12.4.2调整教学课程设置
1.校企间要相互了解,形成良性互动
在与会展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会展企业在很多方面对会展教育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会展教育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情况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会展教育院校应邀请会展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到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同时,也可以主动聘请会展企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专职辅导员)。通过这种方法,会展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目标与设置慢慢地有了认识。同时,会展教育院校也可组织相关教师到会展企业去,通过参观,甚至动手操作,了解会展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清楚会展企业岗位的设置、用人的标准,以及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会展教育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密切的关系,及时获取最直接的信息,针对会展业发展的社会需要调整课程,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使会展教育院校在专业建设与调整、实践岗位的推荐等方面始终把握主动权。同时,通过会展教育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合作,可以让会展教育院校更加了解会展企业的需求和愿望,也促进会展企业进一步认同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理念,形成互动式交流合作机制,为工学交替模式的开展与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
2.调整会展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调整会展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是搞好工学交替模式成败的前提,会展教育院校如何根据会展业特点,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适应会展学生到会展企业去顶岗工作的需要呢?首先要对第一学年的新生(经过理论教学后)进行为期数周的会展业认识实习,之后再回到课堂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到了第二学年,可安排学生在教学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运营实习,老师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使会展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年,学生再回到学校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学校要帮助学生梳理和消化顶岗实践的经验,解决会展理论与社会实践中的热点、疑点与难点问题。在最后一学年,可安排学生到会展企业进行综合实习及完成会展论文的设计。通过四年的“工学交替”,尚未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再加上会展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到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毕业论文也将更符合会展业发展实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将更符合我国会展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需求,就业前景广阔。
3.深化会展教育改革,适应工学交替
为满足工学交替的会展教学模式,会展教育院校的理论课上课时间可安排在会展活动淡季进行,而将会展实践课调整到会展企业需要人的旺季,这样会展企业就能够拿出岗位来供学生顶岗实践,较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冲突的问题。通过深化会展教育改革,根据会展专业所对应的不同实践岗位,学校应随时跟踪并适时调整教学规划,使会展教学管理变成动态的过程。会展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调整,需根据工学交替模式的具体要求,避免发生冲突。应最大程度地满足会展企业需要和学校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需要,做到校企双赢。尽管这将大大增加会展教学管理的难度,但将有利于工学交替的开展,从而使会展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符合会展企业与会展市场发展的需求实际。
12.4.3会展教育院校与会展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会展教育院校与会展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将大大地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改善目前会展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状态。
1.校企合作应以创新方式丰富会展教育内涵
(1)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向。会展教育要明确提出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科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组织会展教职员工,走出校门,深入会展企业,了解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与各相关会展企业建立稳定的人才供给关系,让会展企业直接参与会展专业招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会展教育主动接轨会展企业,不仅为会展专业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解决就业岗位,更可在与会展企业展开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合作的同时,真正了解会展企业所需,进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确保实现会展教育、会展企业与会展学生间的“共赢”。会展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更多的考虑会展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确保校企双方合作目标的明确性、合法权益的保障性和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3)实现校企合作跨越。会展教育要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将研究型教学模式移植到应用型教学当中。可学习借鉴德国、美国等会展发达国家先进的会展教育理论与技术,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开展前瞻性课程和教材研究、教学方法和专业建设研究、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与会展企业共同创建会展实验室(引进会展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工艺与科研成果,开发产教研结合的软件产品)、合作创建会展实习教学基地、开展专项科技攻关,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等等。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元制”会展教育的新路子,使会展专业学生更加适应会展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2.校企合作应狠抓重点建设,实现由量变向质变飞跃
造成我国会展教育畸形的人才“过剩”现象原因诸多,会展企业想要的人才引不进,会展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送不出去。究其原因,在于会展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课程设置脱离会展企业实际,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不达标,综合素质不强,无法符合会展企业的用人标准。为改善这种会展教学状态,会展教育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需狠抓三个重点建设:
(1)狠抓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提高会展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加强会展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率。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和技术优势,为参与会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改造提供条件;也为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供可靠的保障,大大提高实践课程的开课率。
(2)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会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会展企业一线参与会展运营实践和技术革新,让专职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选派优秀教师到会展发达国家院校对口考察与培训。同时,选聘学科带头人,重奖在会展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吸纳优秀人才,以此推动整个会展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3)狠抓培养模式建设,为会展企业“量身定做”“超值”人才。会展教育能否为会展企业输送过硬的人才是决定校企合作能否深入持久的根本。因此,会展教育要完善与大力推行“订单式”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为会展企业“量身定做”会展人才。在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广泛参与会展企业的工作实践,到会展企业后迅速融入企业文化,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直接为会展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会展教学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
3.校企合作应坚持以会展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随着近几年高校会展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致使许多会展专业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无业可就,造成整个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会展专业就业难问题已严峻地呈现。因此,打响会展教育品牌就在于会展教育如何积极指导,帮助会展专业学生就业,会展教育如何逐步构建会展校企合作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网络,对会展人才市场的需求现状、供求态势、发展趋向了如指掌,从而使会展人才培养计划更完善、更具针对性,也更适应企业所需,这是我国所有开办会展教育专业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会展教育要进一步放宽眼界,提升境界;会展教育院校应根据自身通过校企合作构建起来的人才市场需求网络,有计划、有目的地招生、培养、就业,做到有的放矢。要力求校企合作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会展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有计划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会展专业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培养,稳定人才供求关系,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需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