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被斩后,嘉靖皇帝仅设了一名阁臣,即严嵩。换句话说,嘉靖皇帝把整个国家的大事都托付给了严嵩,有事他自行决定,不必跟任何人商量,排除了阁臣之间尔虞我诈的干扰。因此,严嵩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权臣——杨廷和与夏言。
从河套事件中,严嵩再一次感觉到了加强国防的重要性。嘉靖皇帝把整个国事托付给他,正说是对他的高度信任,反说是国家的兴衰他要负全部责任。所以,他在发展农业、鼓励商织、加强国防建设中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无奈人算不如天算,今天这里涝灾,明天那里旱灾,偌大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件破烂的衣服,补了这里那里破了,补了那里这里破了。不过,面对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的全国人民,嘉靖皇帝还是感到非常满意。为了表彰严嵩的突出贡献,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嘉靖皇帝加封严嵩为上柱国,意为宰相之首,有夸耀严嵩是宰相楷模的意思。严嵩谢绝了,他说这一切是自己应该做的,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历届宰相都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都有杰出的功德和政绩,自己不敢妄自尊大。
嘉靖皇帝见严嵩这么谦虚,十分高兴。荣誉他不要,官位又到了极点,怎么办?为了勉励他再接再厉,嘉靖皇帝就把恩惠转加到了严世蕃的头上,封严世蕃为二品太常寺卿,仍执尚宝司事。这说明嘉靖皇帝不但国事离不开严嵩,身边的杂事也离不开严世蕃了。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战国时,魏、赵、韩三国联合攻秦,一直打到了函谷关。秦王问大臣楼缓:“他们来势凶猛,我们有些抵挡不住了,我想割河东的一些地方去求和,你看怎么样?”楼缓说:“这是你们的家事,你回去跟家里的人商量吧。”于是,秦王就召公子池问这个问题。公子池回答:“割地求和大王会后悔,不割地求和,大王以后也要后悔。一句话说到底,今天不管怎么做,大王以后都会后悔。”秦王说:“你讲个道理我听听。”公子池说:“割地求和后,三国之兵必会退去。三国之后退去了,大王就会说,哎呀,早知三国之兵会退去,我为什么还要向他们割地求和呢!说不定我不割地,他们也会坚持不住要退兵呢,我真傻!如果不割地求和,三国之兵危及了国都咸阳,那时大王必然也会说,哎呀,我不应该因为贪爱河东的那些地方而不顾整个国家的安危呀。所以,今天无论大王怎么做,以后都会后悔。”秦王听了公子池的话,明白了其中的含意,就斩钉截铁地说:“反正都是后悔,宁叫我割去一些地方后悔,不叫危及了整个国家而后悔。”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某甲身高力大,某乙弱不禁风。某甲欺负了某乙,某乙还手被打,人们就会说:哎呀,识时务者为俊杰,明明知道不是人家的对手,还硬要跟人家拼命,纯粹是个白痴!如果某乙不还手,人们又会说: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我要是某乙,就是明知是送死,也要跟某甲干。还是一句话说到底,某乙还手和不还手,怎么做都是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月,严嵩刚刚做了七十岁的生日。蒙古首领俺答为封贡数额再次兴兵威逼明朝。兵临京城之下,抢掠乡间。此时,国库已经空虚的内债还有三百七十三万两银子没有补上,许多地方仍然还在饿死人,即使能征服这十万能征惯战的夷兵,明朝也会被打得千疮百孔,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就像当年的秦王一样,嘉靖皇帝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战,肯定会危及国家,人们必然要说他穷兵黩武,是个昏君;求和,人们也会说他昏庸无能,丧权辱国。一句话说到底,无论嘉靖皇帝怎么做,都会遭到朝臣甚至是后人的攻击。
睿智的嘉靖皇帝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摆脱自己的历史责任,将皮球踢给那些大臣,到时从他们中间找一个替罪羊。他迅速召集群臣廷议,征求大家的意见,问大家打还是不打。
严嵩深知,打与不打都是祸,嘉靖皇帝聪明,他也不是傻瓜。所以,在廷议中,他自始至终不发一言。很多大臣因为没有决定权,不承担什么责任,因而发言踊跃,争论激烈。司业赵贞吉血气方刚,力主出战,他反驳主和者,说:“自古以来,不曾听说有一味委曲求全而能富国强兵的事情,大家为了自己妻子儿女的安全,站在这里一味唱高调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这种人还配站在朝堂之上享受国家的俸禄吗?”
主和者见赵贞吉这么说话,就都沉默不语了。嘉靖皇帝见主战者占了上风,就对赵贞吉进行了嘉勉,令他招募五万义勇军,朝廷供给装备,准备同俺答夷兵作战。不过嘉靖皇帝也知道,这么大的事情,赵贞吉一个小小的司业是不够资格去当替罪羊的。于是,他又严旨赵贞吉,五万兵招齐后,什么时候开战,要听兵部的,实际上是把皮球踢给了兵部。
兵部尚书丁汝夔对主和是种什么情况他不关心,但对俺答开战后会是一种什么情况,他心里却有一定的数,这个责任他是不愿意承担的。但到底是战还是和,嘉靖皇帝不下明旨,他便来问内阁首辅严嵩:“相爷,现在朝野上下一片迅速出兵的呼声,但皇上又无明旨,下官到底该怎么办呢?”
严嵩心想,反正打与和都是祸,那就看看再说吧!于是他对丁汝夔说:“夷兵来,不过是为生活所迫,并不是真的想跟我们打仗。等他们抢到了一定数量的东西,便会自动退去。”严嵩的意思是现在正在风头上,谁主和谁就是投降派,谁主战谁就要像曾铣一样承担后果。如果俺答能够抢劫一些生活物资后迅速退去,这样就既不存在主战也不存在主和,大家就都没有责任了。
丁汝夔说:“相爷的意思是不出兵了?”
严嵩的本意是想等俺答抢劫一番后自动离去,大家就都没有责任了,丁汝夔眼下这么问,不是想把责任推到自己的身上来吗?但嘉靖皇帝可以往下面推,自己是国家首辅,想推也无处可推。听了丁汝夔的话,他就直截了当地说:“坦率地说,战与和都是国家的灾难,但皇上既未明旨,大家就不妨都保持沉默。但有一点你要牢记,到时切不可说是本相要你沉默的。”
丁汝夔不解:“为什么?”
严嵩:“假若皇上要追究不出战的责任,你若说是本相的意思,本相会被追究责任,丁大人作为兵部尚书,也会难辞其余咎。与其本相和你一起被问罪,大家等着落井下石,还不如你自己承担了不出战的罪名,本相就可以在皇上面前替你开脱,保你平安无事。这个道理你可明白?”
丁汝夔对其中的奥妙有些明白了:“到时皇上若是追究吏部不派使者求和的责任,相爷也是这般应付?”
严嵩:“正是。”
丁汝夔:“好,下官明白了。”
丁汝夔在严嵩那里得了计策,遂置大家出兵的呼声于不顾,回到家里心安理得地睡起觉来。赵贞吉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半个月内募齐了五万义勇军,在配备了必要的兵器盔甲后,就不断请缨出战。丁汝夔开始是敷衍他,让他耐心等待,后来被纠缠不过,干脆不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