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邓广铭,唐长孺,李学勤等编.中国历史通览.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4.
张程.剑锋春秋.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
黎东方.细说秦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景爱.历史上的金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5.
俞明主编.《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于建胜、刘春蕊.落日的挽歌——十九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陈峰.北宋御辽战略的演变与“澶渊之盟”的产生及影响.史学集刊,2007(5).
王晓波.对澶渊之盟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孟广耀.萧太后考评一一兼论澶渊之盟.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4).
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2008(2).
何天明.澶渊议和与王继忠.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5).
冯小琴.辽代政权中的汉族官僚集团.甘肃高师学报,2004(6).
韦祖松.论北宋安徽名将高琼.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郭洪义.宋真宗个人因素对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杨昆.宋真宗与北宋兴衰.北方论丛,2005(5).
郭玮.寇准与澶渊之役.洛阳大学学报,2007(3).
王成科.记述鸦片战争的诗人刘文麟.兰台世界,2003(10).
郭剑波.鸦片战争前中国内陆的鸦片流通问题.历史档案,2003(3).
郭玉富、张根生.也谈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李永春.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6(9).
李永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的政府外交与社会舆论.求索,2007(9).
辽宁省档案馆编.“二十一条”签订经过的史料一组.历史档案,1983(2).
苏全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新论.舟山学刊,2005(4).
马良玉.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历史教学,2005年(2).
刘薇.从书籍阅读看曾纪泽思想的形成.湘南学院学报,2006(12).
袁南生.曾纪泽:弱国外交的杰出代表.湘潮,2004(04).
魏宏运,王黎.沙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元凶.南开学报,1980(4).
王开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新解.近代史研究,2006(4).
雪儿简思.1900年,澳洲军队北征中国.国家历史,2008(5).
张鸣.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文史博览,2008(05).
张烈.从白登之围到昭君出塞——论此阶段的汉匈关系及汉王朝的决策.社会科学战线,1988(3).
孙键.关于“白登之围”若干问题之探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5).
彭年.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论高惠文景四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四川师院学报,1985(3).
刘光胜.试说刘邦“白登之围”与汉匈“和亲”的开始.历史教学,1982(9).
王庆宪.刘邦从匈奴包围圈中脱出的必然与偶然因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王庆宪.匈奴冒顿单于的军事活动及其政治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6).
莫任南.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