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各种渠道(如开展信息化讲座、职业培训、小学到大学课程设置等)实现信息化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技能的应用。例如,2001年,都道府县“中小企业支援中心”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IT讲座。
(2)打造先进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日本政府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公民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中配备便捷的上网环境、计算机等,以方便国民对IT的使用和学习。
(3)放宽引进国外信息化技术人才的政策,来引进高水平国外信息技术人才。例如,2001年,日本法务省公布了《技术在留资格关联标准特例一号事项》,使得日本企业可以引进外国优秀技术人才,信息化技术人员是其中主要引进的对象;2007年,进一步放宽入境驻留条件,不再强调专业及10年以上工作经验,而是考虑实际业绩情况等。
(4)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水平信息化人才。以软件公司为例,在日本,一般大的软件公司均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和培训体系,培养适合公司和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人才。其特点是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适应实际需要,并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而逐步成熟、完善。
4.4 德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经验
4.4.1 德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历史
德国的工业化启动落后于英国、法国等工业革命始发国。19世纪30年代中期,德国工业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英国的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德国的工业化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是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化已经赶超了法国和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实现了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工业化起飞(1835-1850)、工业化突破(1850-1873)、工业化腾飞(1873-1913)这样三个阶段。在工业化起飞阶段,德国通过大力发展铁路建设,使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费用大幅下降。这样使得劳动力资源,以及钢铁、煤炭资源流通变得便捷,从而带动德国工业化,尤其是以钢铁、煤炭等为核心的重工业的全面展开。此阶段工业化开始启动,但农业仍然占据主导位置。随后,在工业化突破阶段,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工业开始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德国的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突飞猛进,产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机械工业、电气工业得到大幅度发展。1871年,电气、化工工业、光学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产业开始兴起。电气工业的发展改善了德国工业中动力分布不均的情况;化工工业的率先兴起使得德国占据了当时世界化学工业领域的领先和垄断地位,造就了德国工业的异军突起。德国工业进入腾飞阶段,一举超过法国、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化强国。目前,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和第二贸易大国,其主导产业包括机械制造、电气、化工、钢铁加工、精密仪器等。
德国的信息化进程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尤其是欧盟成立以后,德国的信息化政策与欧盟的信息化政策一致,相互互动、共同协调、配合实施德国信息化建设。1999年,德国政府制订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该纲要明确提出德国进入信息社会的发展战略,确定了三大目标:高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民享有互联网”(Internet for All)计划;信息社会成果惠及弱势群体。该纲要率先在欧洲启动信息社会建设,其后得到了欧盟的响应,提出“电子欧洲”计划。之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2006年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2006-2010信息化行动计划》,进一步制订了德国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行动计划,引领欧洲信息化建设。2000年,德国政府制订了“联邦在线2005”(Bund Online 2005)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05年,政府在网上提供所有政务服务,从而为民众提供便利的服务。随后,又出台“德国在线”计划、“电子商务发展战略”、“Mdia@ Komm”计划,全面推进德国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作。
2009年,德国出台宽带发展战略,计划到2010年,将德国家庭宽带覆盖率提升到100%;到2014年,德国75%家庭使用速率50Mbps以上的宽带;2018年,德国100%家庭使用50Mbps以上宽带。该宽带战略将有助于使每位德国公民享受到信息社会建设的成果,使用德国电子学习、电子政务等服务。在制造业信息技术改造方面,德国提出了“制造2000计划”、“制造2000+计划”、“微系统2000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立法方面,德国制定了《数字签名法》、《电子通信法》、《远处销售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这些政策与欧盟的相关法律一致,两者相互接轨,共同管理和规范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通过上述努力,德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德国是互联网费用最低的国家之一,基本实现全民上网;德国经济技术部、各地方“计算机应用应急相应组”提供企业应用安全方面技术支持;德国政府建立了24个电子商务能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方面的帮助;德国ISDN用户数世界第一,DSL接入量大,有线电视普及率高;信息产业成为德国第四大产业;德国的电子商务居欧盟各国首位;2006年信息产业世界250强公司中,德国拥有5席;2008年,53%的德国家庭已使用数字电视业务;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24小时通过网络向民众提供电子政务相关服务。
4.4.2 德国信息化发展经验
德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参与欧盟信息化政策制订和实施,本国政策与欧盟政策一致、同步实施。
欧盟是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加盟的多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采取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和一体化行动。在信息化方面也不例外,欧盟的信息化政策对其成员国德国来说,意义重大。德国作为欧盟中的大国,其信息政策与欧盟的信息政策一脉相承,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欧盟信息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2000年,欧盟出台了“电子欧洲”计划,明确地提出了欧洲信息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让欧洲所有家庭和企业享受信息社会建设的成果。欧盟在第七个框架计划(2007-2013)中,计划投资760亿欧元,着重建设“知识型欧洲”。德国则专门制定了《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纲要、《2006年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以及《2006-2010信息化行动计划》,部署了德国进入信息社会后的行动计划。
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方面,欧盟制定了《欧洲电子商务动议》、《电子商务指令》、《电子签名法律框架指南》、《电子签名统一框架指南》、《电子欧洲2002》,以及《电子欧洲2005》、《欧盟在线2006-1020》等。德国政府启动了“联邦在线2005”项目,《电子欧洲2005》与《联邦在线2005》两个项目同步开展实施。目前,该目标已经实现,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网络24小时向民众提供电子政务相关服务。
在立法方面,德国政府信息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欧盟相关法规一致,两者实现了很好的接轨。
(2)政府与经济界合作,共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德国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和帮助的体制与日本有所不同。德国走的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来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德国政府通过与经济界商会之间的相互合作,发挥中小企业的主体作用,从而共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这样的方式成本较低、参与性强,而且能够快速、准确、有针对性地进行决策和实施。
(1)提供和申请贷款有关的评估意见与信息
(2)对创业者的经营计划提出建议
(3)有代表进入担保银行的监事会
(1)给予担保银行补贴(包括无息或贴息长期贷款)
(2)为创业者提供启动创业用的贴息贷款
(3)为环境保护项目等特殊项目提供贴息贷款
(3)德国电子政务建设颇有特色。
①德国电子政务建设采取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方式,推进联邦电子政务建设。例如,“联邦在线2005”计划,就由德国政府统一制订实施方案,具体由各联邦部门协助实施。②各部门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如果该部门不能较好地实施电子政务,不仅经费将被削减或者取消,甚至有可能被其他部门所取代。③电子政务建设凸显以公众为中心。例如,德国联邦政府门户网站简洁舒适,功能齐全,方便公众浏览和使用。此外,政府部门通过网站提供24小时电子政务服务,方便了公众的生活和使用。④积极建设大型基础数据库,如北威州统计局的LDB中央数据库、Gesis联合体的社会科学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中心的农产品市场数据库等。⑤制订电子政务实施标准——SAGA(Standard andArchitectures for e‐Government Applications)标准,规定了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应用中涉及的IT硬件、基础设施规范、模块化等标准(刘彦凯,2008)。
(4)老工业基地、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有声有色。
德国的老工业基地,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等,曾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为德国经济的腾飞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但随着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兴起,传统工业由于资源减少、实施难度加大、污染严重、利润减少、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严重危机。德国政府通过信息化改造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企业,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以鲁尔工业区为例,通过实施1968年“鲁尔发展规划”、1980年“鲁尔行动纲领”、1989年和2000年两个十年振兴计划,使得鲁尔地区经济结构逐步发生调整和转换。改造的途径主要是:①对煤炭、钢铁等传统企业实施企业合并和信息化改造;②大力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和融合型产业,从而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的电视、通信、传媒企业;③通过信息化优化老工业基地布局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④将传统单一的煤、钢产业结构调整为汽车、信息产业、服务业、钢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⑤持续推动本地区技术创新;⑥利用“工业遗迹”发展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例如,鲁尔工业区中500多家煤矿、钢铁厂的遗址,经过改造,已成为德国着名的产业文化区。
【案例】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信息化现状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整个德国的煤化工、煤炭生产、能源等重化工部门最集中的一个区域。20世纪50年代之前,鲁尔工业区一直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但到5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等新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广泛使用,特别是战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鲁尔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传统产业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挑战。从60年代起,鲁尔老工业基地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从而使得该州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面对这些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就以各种方式对鲁尔区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和改造,以帮助其重新恢复经济活力。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调整和改造,鲁尔工业区乃至整个北威州地区开始重现勃勃经济生机,现在的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整个德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经济规模跃居各州的龙头位置,其比重占到了整个德国GDP产值的22%左右。不仅如此,该地区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集群,同时具有非常好的环境。
调整改造的关键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利用信息技术直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在鲁尔工业区内,大量传统的煤矿、铁矿等资源型产业企业已经关闭,目前仍保留的和新发展的产业都与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深度融合有关。大量的新兴行业,如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及汽车、钢铁、交通、能源、发电等行业的生产与制造,都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下面介绍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信息技术推动着汽车行业发生富有革命性的变革。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汽车的燃油系统、控制系统、底盘系统、车载系统及汽车行驶的调度系统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使现在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化。
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是一家国际着名的电梯、自动化设备方面的生产供应商。该公司之所以能生产出世界领先的高性能优质品牌产品,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公司产品配方、信息采集、物流配送、运行管理、市场销售、工艺流程、过程控制等多方面的深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