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提要:
A股市场是政策市。一项重大政策出台时,没有立马开炒,要么是需要等待政策发酵,要么是主力筷子夹着肉,暂时忙不过来,要么是吸筹建仓需要一定时间。2005年夏天管理层出台鼓励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方式进行股改的政策,一年多时间后,催生出波澜壮阔的ST板块暴涨行情。
表面上看,否极泰来、亢龙有悔的循环论说辞在A股市场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事实是,市场奇观多数是政策诱导与资金逐利共振的结果。政府基于利益诉求,不断通过制度变化制造生财之道,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均是“被抽头”的财富转移场所。即使在需要老百姓跟庄的时候,政府也不会毫不遮掩地披露自己的利益诉求。许多事情只需要一部分人及时跟进,全社会一哄而上反倒不和谐。待到事情燥热起来,一哄而上了,倒是宏观调控有用武之地的时候了。
资产重组让上市公司基本面突变,股价暴涨案例比比皆是。没有内幕信息的人从市场公开信息中发现资产重组大线索,一个行之有效的起点是进行资源摸底,这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重组暴利来自注入资产的低作价。重组博弈的关键在于重组方交给公司多少资产,到手多少股票。要么不参与重组股,要参与就参与明显可以占便宜的品种,其次是模糊性大的品种,鸡肋重组没有必要参与。
航天军工板块存在大量壳公司。迄今为止,该板块注资重组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但是,航天军工板块的事情是说不清楚的,需要密切关注而不是仅仅看风景。例如,陆军航空化是大势所趋,如果哪天武装直升机资产注入航天军工板块某个壳,其股价会涨到500元。
捧场上海板块重组首先要避免“偷鸡不成蚀把米”。鸡肋重组在上海本地股重组中肯定会占相当大比例。上海本地股重组中出现“狗皮倒灶”(上海话,意指各类不好的人与事——编者注)的鸡肋重组甚至损害二级市场股价的“倒贴”重组,根本原因是控股股东自我感觉良好,把注入资产评估价搞得太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上海本地一直出不了受尊重公司和企业家。核心原因是上海的体制机制存在大问题。
鼓励注资重组政策令ST板块行情波澜壮阔
文玮玮:你说A股市场一项不起眼的制度安排导致个股股价上涨数番的财富故事屡见不鲜,鼓励资产重组应该属于这类制度安排。
对于投资者来说,往往是在一项政策的财富效应出来后才能看到它,做到先知先觉很难,在政策效应显现过程中,也未必敢参与其中。
袁幼鸣:你能看到这一点很好,与政策共舞首先需要解决认识问题。
有资深市场人士说,市场机会多的是,大家觉得不能理解,心里想哪里会有这么多机会。
你一定要记住A股市场是政策市,有组织资金永远盯着政策,寻求套利机会。一项政策如果能带来套利机会,相关股票迟早会炒起来。
一项重大政策出台时,没有立马开炒,要么是需要等待政策发酵,要么是主力筷子夹着肉,暂时忙不过来,要么是吸筹建仓需要一定时间。
一项政策如果能令上市公司基本面趋好,按照价值投资理念的精神,也不能忽视。
教条化的价值投资者主张算清楚政策带来的公司基本面变化数据再介入,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待到数据可以算清楚时,股价已经提前反映了,或者如有的重组兑现复牌公司,一口气出现多达十位数的连续涨停。
2007年年初,有你也认识的朋友、我的老同事出于对管理层推定绩差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同时进行注资重组与对价股改重大利好的判断,全仓介入ST板块,精选其中5家公司买入,获利极其丰厚。
文玮玮:我查了一下账户上的历史记录,我们家当时好像介入了ST新太,但仓位不重。
听过你所讲的破除估值迷信理论并花时间看行情软件后,我发现不少个股价格的确用估值无法解释。
我现在胆量变大了,要问为什么我们没有重仓参与2007年上半年波澜壮阔的ST板块行情?
袁幼鸣:我一直关注与研究股权分置改革政策供应,看到了2005年夏天多个部委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以“注入优质资产、承担债务”方式进行股改。
这项政策经过发酵,一年多时间后开始显现出了巨大的财富效应。
由于我对这项政策的解读有重大失误,所以没有抓住机会,教训深刻。
当时我想得比较复杂,又没有做到以更深入的思考、推演化解所看到的问题,于是,得出了壳资源公司不值钱的结论,但这是与事实相反的。
2005年夏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以“驱动股改”为一个中心,赤裸裸地“威逼”
与“利诱”则是两个基本特点。它们以“利益诱因”为引导物,驱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争先恐后寻求股改。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优先安排再融资(此为委婉说法,意思是不完成股改者不准再融资),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这是直接向人输送诱因)”,搭建了一条“晚股改不如早股改、股改者生不股改者死”的沟渠。
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前,按照时任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青原以私人身份发布的说法,要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占总市值60%~70%的200~300家公司的股改,之后将启动新股发行。
也就是说,股改同时是一个从一筐苹果中挑选好苹果的“选秀”过程,不能通过“选秀”的绩差公司、问题公司将自生自灭。
正式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没有采纳李青原的规划,而是通过“利诱”把股改范围扩大到了庞大的绩差股群落,鼓励以“股改+重组”的方式进行绩差公司改造。
我比较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但我当时认为推动股改开出的“利益支票”太多,它们在兑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这张“支票”兑付得了那张就可能无法兑付,一些承诺注定将成为“空头支票”。开给绩差公司重组方的“支票”无法兑现的可能性最大。
重组方把优质资产注入绩差公司意在谋求利益,我当时主观地把他们获得利益的渠道限定在再融资圈钱一座独木桥上了,认为在“优先安排再融资”方面,他们争不过完成了股改的大型国有企业。
我当时所犯另一个大错误是,认为在技术层面上,“壳资源”值得投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重组方借道绩差公司间接上市的成本低于直接发行上市。
我没有预判出以后管理层会牢牢把持IPO阀门,央企与地方重点国有企业之外,一般企业除拥挤在深圳中小板排队等候跳龙门外,根本就没有发行上市渠道。
在股改阶段,这样做其实是逼迫有意跻身上市公司之列的企业寻找重组对象。
另外,我没有想清楚,重组方注入资产后,即使不能再融资,其获得的股权也可能溢价,溢价后的股票在全流通制度下可以变现。
即使大股东要保持控制人地位,不通过二级市场变现,溢价后的股票也是可以质押获得现金挪作他用的。
即使不计入重组方与利益联盟一、二级市场联动操纵股价可以获得的暴利,在二级市场趋好的背景下,重组上市公司获得利益的渠道也很多。
简而言之,由于分析能力不够高,在2007年春季之前,我没有认清壳资源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相反认为它们不值钱。
2005年夏天我写了多篇文章在京、沪两地发表,建议散户不要追随游资炒作绩差小盘股。
回头看,这些文章属于欺世之作,虽然我不是故意当“黑嘴”。
黄宏生坐牢给境外上市大泼冷水
文玮玮:既然认识出了问题,自然会与市场机会失之交臂。看来,分析政策带来的机会,必须考虑得很系统、很全面、很仔细。
我突然想到,这么多人想入主上市公司,A股市场发行上市渠道又是有歧视的,他们为什么不到境外市场上市呢?境外交易所做生意,是积极争取好的公司去它们那里挂牌的。
袁幼鸣:你提出了一个极好的问题。
思考股市问题要多问为什么,虽然很累,很容易透支脑力。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本身是有价值的。
股改过程中重新启动IPO,政府把沪市主板排他性地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上市,不仅是为了直接融资,而且要利用对公众化股份公司的整套规章制度把大型国有企业规范起来,让高管层乱搞不易。
上市公司有组织构架上的要求、有独立董事制度要求、有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比较透明。
按照上市公司标准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按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被搞垮的可能将有所下降。
银行业监管部门对股改持坚定的支持态度,银行业是从股改中获利最大的行业,不仅是从股市圈到了巨资。
以前商业银行曾多次出现巨大坏账,需要政府财政注资数万亿拯救。最后一次注资的同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发行上市,之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为首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一直处于可控范围。
政府高层负责人要求商业银行股改“只能成功不准失败”目标基本实现。
在监管部门负责人口中,香港市场同沪深股市是内地企业可以利用的两大资源。大型国有企业赴香港上市的数目不小,形成了一个大板块。
有的大型公司是内地与香港都上市的,它们在A股市场形成了所谓的H股板块。我们家账户中曾经持仓的兖州煤业、潍柴动力就是内地、香港两地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要求本身有价值,但与境外市场比,A股市场监管漏洞之大仍让蓄意作奸犯科者游刃有余,对于小偷小摸的人更是天堂。
而且,只要跨过入市门槛挟持二级市场投资者,不把丑闻闹得路人皆知,监管层一般投鼠忌器,难出重手。
除了政府部门指令安排的大型国有企业之外,内地企业,尤其是握有优质资产的民营企业宁愿在内地市场搞重组而不愿赴港上市,有人说因为境外上市融资成本太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本是10%以上,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成本更是高达20%以上,即使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1亿至1.5亿港元,费用也要花出1500万港元以上。
其实,高成本并非主要原因。
境外上市对股份公司财务状况要求严格是民营企业裹脚不前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原因是,境外上市只适合要成为国际化公司、“百年老店”公司的企业。在关联交易、利润操纵、质押股权变现、二级市场倒买倒卖等捞现钞、赚快钱方面,境外上市等于是自戴紧箍咒。
曾有人把A股市场一套常见做法搞到香港去,结果被判有罪入狱。
内地上市公司控制人与高管层一般都脸皮奇厚,因为违反交易所规则,被“公开谴责”的人车载斗量,大家嘻嘻哈哈,并不当回事。但对吃牢饭、罚巨款,还是不敢尝试的。
2004年11月30日,时任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这件事给赴港上市泼了一大盆冷水。
廉政公署指控黄宏生犯“两宗罪”,一是行贿执业会计师,伪造会计记录帮助公司在港上市;二是监守自盗,行贿公司财务总监,以顾问费或服务佣金名义盗取公司资金4800万元。
黄宏生不过是把A股市场存在的意识、习惯、做法带到了香港市场。如果创维数码在A股市场上市,黄宏生将安然无恙,继续吃香的喝辣的,当风光无限的着名企业家,时不时到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晚会走走红地毯,领个“年度创新奖”之类。
在内地一些企业做点假账,没有什么大不了,董事长与做股票的有组织资金谈好了,暗示财务总监把利润修饰一下,连做假账都谈不上。
至于对公司形成绝对控制的内部人采用咨询顾问费形式捞钱,只要形式上没有直接进入个人腰包,即使被举报且证据确凿,也可以用“关联交易”为借口方便过关,最多属于被交易所“公开谴责”的范围。
不仅在内地,全球华人世界的一个特点是,富翁多而企业家少、财富多而大公司少,大家都喜爱现钞、热衷短期行为。
境外上市相当于给广大股东当然包括控制人自己老老实实打工,许多人对此不屑,境内IPO通道被堵死,重组A股市场烂公司又有暴利可图,这是一些资产所有者热衷买壳,壳资源值钱的一大原因。
被掏空且官司缠身的壳资源公司价值20亿元
文玮玮:我查资料发现,ST新太是一家被前大股东掏空,留下了连环法律纠纷的公司。我们以每股3.40元买入,在翻番后卖出,后来它冲到了17.27元。
2009年4月15日它停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停牌前几天股价大涨,最后一天以上涨5%的涨停开盘,换手率达11.78%,长阴收盘报收9.11元。该股总股本2.08亿万股,壳资源静态价值接近20亿元。
袁幼鸣:ST新太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大换手,有资金故意冲进去被关起来,以时间换空间,等待它乌鸡变凤凰博取暴利。也有资金不愿被关,兑现出来。
ST新太不是一个干净的壳,官司多到三天两头发公告。
当2006年下半年以后,市场形成ST公司类其实不会退市的共识后,ST新太走势远远强于上证指数。
它在2008年熊市跌得很厉害,但2009年春季行情走得虎虎有生气,涨幅达370%,大幅跑赢大盘及蓝筹板块。
文玮玮:上海本地股海通证券、新华传媒都是借壳上市的。它们是怎样运作的,要向原来的控制人支付代价吗?
袁幼鸣: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