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第46届人权委员会开始,到2004年第60届人权委员会,15年中,除了1991年海湾战争、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2年美国在人权会改选中落选而丧失提案资格、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这4年之外,美国11次在人权会上抛出反华提案,但每一次均以失败告终。同时,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变得越来越孤立,以致于到后来,所有国家都拒绝与美国联署“中国人权状况”议案,美国只能单独提交反华提案。2005年,美国主动宣布不在人权会上提出反华提案;2006年,在联合国改革中,新成立的人权理事会,取代了不断遭到批评的人权委员会。为了纠正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人权作为政治工具,不断挑起对抗的局面,人权理事会设立了普遍定期审议机制——即在平等基础上定期审查所有会员国履行人权义务和承诺的情况——当然,也包括美国。
42年一线外交生涯的最后一站
1998年12月,吴建民结束了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的唇枪舌战,被派往法国,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的第8任特命全权大使。这是吴建民42年一线外交生涯的最后一站。中国的女大使之一施燕华不再继续担任大使,而是跟随吴建民来到了法国,做起了大使夫人。
施燕华:因为在外交上,你要是请晚宴的话,是必须要请夫人的;请夫人,你必须也有夫人出来吧。过去在日内瓦的时候,他就请一个女的外交官一起来陪陪,这总不是很方便的。在法国这种交际活动很多,我这方面不是特别习惯,所以应该说,我不是一个很好的大使夫人(笑)。而且开始去的时候,双边关系还不是特别好,所以从精神方面、各方面,对他是一个支持。
法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封锁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政府,不愿听从美国的指挥棒,于1964年1月27日,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在当时被西方媒体称作是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
自建交后,两国领导人始终对中法关系给予高度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法关系迅速发展。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法关系经历了一段波折。“八九风波”后,法国是第一个对华采取制裁的欧洲国家,尔后又两次向台湾出售武器,中法关系陷入低谷。
1993年,由巴拉迪尔出任总理的新一届法国政府上台后,重新认识了中法关系的重要性,主动与中国商谈关系正常化的问题;1994年1月12日,两国发表联合公报,中法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95年,希拉克入主爱丽舍宫。这位曾追随戴高乐多年、喜爱东方文化的法国总统,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97年5月,希拉克访华,成为14年来第一位访华的法国总统。江泽民主席与来访的希拉克总统签署了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宣布中法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法关系的最高定位,也是中国首次同一个西方大国建立伙伴关系,标志着中法关系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也即在希拉克访华的第二年,吴建民出使了法国。
吴建民:我去的时候正好是中法关系往上走的时候,所以我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把中法关系进一步推向更高的阶段。
吴建民到任后,法国政府在总统府爱丽舍宫举行了中国大使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的仪式。按照惯例,在递交国书的仪式后,总统将与大使进行15分钟左右的简短会谈。法语翻译出身的吴建民给希拉克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两人一见如故,越谈越投机。在愉快的交谈中,时间竟悄然过去了45分钟,这是非常少有的。而希拉克也给予了这位中国大使特殊的礼遇。
吴建民:递交完国书,照相,那总统很有意思,他就让我站在中间。哎哟,我一看不行,我说,总统先生,不行,你得站中间。“不行,你是大使,必须站中间。”所以那张照片很有意思,我站在中间,一边是总统,一边是外长。
这个说明希拉克总统对中国很友好。
在递交国书时,希拉克总统就提出邀请江泽民主席1999年访问法国。首脑外交,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极大。
1999年10月,在吴建民的建议和安排下,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法国。访问是从希拉克总统的故乡科雷兹开始的;而一年之后,希2000年10月21日,扬州国宾馆,江泽民主席在欢迎希拉克总统的演出中高歌《我的太阳》
拉克总统访华时,则是从江泽民主席的家乡扬州开始的。这在中国外交史上还是第一次。
时间暂时回到1978年,陕西的关东平原上,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带来了一位没带自己的随行人员的外国客人。这里是尚未开放的考古现场,这位特殊的客人,成为见证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的第一个外国人。此人便是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这句在世界上广为传诵的话,正是出自希拉克。希拉克,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他对中国历史、青铜器和诗词的研究,简直到了迷恋的程度。
法国总统的“中国情结”,其实并不是偶然的,中国与法国都是世界文化大国,都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着名的启蒙运动的中心就在法国。
吴建民:我一到任之后,就听他们文化处的参赞讲,啊呀,我们没有文化中心!法国有七八十个外国的文化中心,就是没有中国的文化中心。不久,他们有一些文化界人士就跟我谈,说他们连图纸都设计好了,非常希望能够在这里设一个文化中心!
在吴建民的积极推动下,中法两国政府于2001年4月签署了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2002年11月29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坐落于巴黎着名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旁的拿破仑后裔孟德斯鸠公馆,如今成了法国公众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场所。这里每年举办50场中国文化活动,被誉为“塞纳河畔的中国”。
在这里,吴建民不仅唱起了“文化外交”的大戏,而且好戏连台。1999年,他策划“中国文化周”;2000年,他又推出“中国文化季”,在法国影响很大。之后,一个在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创举开始酝酿——这就是后来广为中法两国民众所熟知的“中法文化年”。
2003年1月24日,法国政府用中国人喜爱的红色将埃菲尔铁塔装扮起来,以此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同时,中法文化年,也以这种令世人震惊和难以忘怀的独特方式拉开了序幕。埃菲尔铁塔,被视为法国的象征,自诞生100多年来,第一次变成了红色。
吴建民:法国人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法国人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有的了解,有的不完全了解,这也是为什么要搞“文化年”的原因。“文化年”是2000年10月23号,在人民大会堂,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举行会谈的时候,希拉克总统提出来的。希拉克总统一提出来,江主席马上就同意了。双方在这个问题上非常一致。
“文化年”怎么搞?我们开始就想把中国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向他们展示一下;后来法国人,就是希拉克总统身边的人,跟我们提出来,要全面了解中国。他们当时提出来三句话:第一是古老的中国,悠久的文化;第二是多姿多彩的中国;第三,现代的中国,让法国人全面地了解中国。全面了解了,关系就会发展。中国在法国的文化年,在法文里面是什么?“中国年”。
2003年6月,吴建民即将结束驻法大使的使命,告别工作了4年多的法国。
总统府突然通知吴建民,说总统要见他。
吴建民:在总统府,法国荣誉勋绩会授给我大将军勋章,那是在总统府举办的非常隆重的仪式,是法国很高的奖赏。授给我的大将军勋章是第二级,一般是授给外国元首和国内有突出贡献的人的。我想这不仅是授给我个人的荣誉,也表示了对中国的重视。总统亲自给我把这个徽章别上去。然后总统先致辞,一个是肯定我对中法关系发展的贡献;一个是对施燕华讲,这个勋章不能一分为二,勋章里面一半是属于你的,你对中法关系也很有贡献。
吴建民告别法国后,便结束了他外交一线的生涯。回首往事,吴建民依然十分坚定地表示:“如果有第二次生命的话,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