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危机就是他们业不专精,没有一项自己的特长。在上面所提到的调查中,分析人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加入并留在大公司工作的企业管理硕士往往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方法,发展专长的范围虽然有限,但却十分专精,而自行创业的人却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以致于专业无法专精。由于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发展所长,因此他们也认为没有必要总把自己局限在那里。更重要的,也是那些人最乐不可安的,是他们因为能有较多的自我发展机会而幸运不已。这些恰恰正是造成他们失败的最主要因素:这不光是指自己创业的企业管理硕士,对其他创业的人士来说,也是一样。
为什么呢?当问起罗伯特的客户为什么他们不再继续让罗伯特提供服务时,他们说:罗伯特是个很帮忙的家伙,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某一特定的方面,别人比他做得更好。
可是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多才多能而业无专精的人,往往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例如罗伯特就将其归结为客户的变化无常。这些公司的经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就每种都想试试看。他的意思就是说,他们既然给了他罗伯特一次机会,就该也给别人一次机会。
这实在是一个天真的解释。客户并没有找个和他相似的多面手来取代他,而是找了那些能提供更专精服务的人来取代他。
当罗伯特43岁时,有人问他:你认为你对一个公司的哪方面最精通?我什么都精通
罗伯特回答说:财务、生产、销售、存货等等各方面都懂。
他的这番话还真对一家运动用品公司的老板起了作用,他与罗伯特签了半年的顾问合约。但是期满后,老板并没有续约,使得罗伯特感到非常沮丧。和以前一样,这家公司对他的服务也没有任何不好的批评。他已经尽全力了。事后,那位老板这样说。但是一个月之后,这家公司还是找了另外一家专门进行存货控制系统的咨询公司来帮忙。
这种转换绝不是因为客户善变,这家公司只是想从一个比他更专精的咨询公司那里得到协助罢了。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果罗伯特真的能行行都精通、都出类拔萃,那当然是最好的,他当然会因此而获得极大的成功。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成为行行都出色的专家,包括罗伯特,虽然他很聪明,也很勤奋。
由此,我们想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中学习经济学等专业的人很难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包括一些著名的名牌学校。
为什么呢?
高校学生处专管学生分配工作的教师这样说:这些系所学的课程很杂但很浅,使这些系的学生就象万金油,似乎什么都懂。但是一旦更深入一点,用人单位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学生又什么都不懂,从而形成了这些学生哪里都能要,哪里都不要的局面。
当然,这些专业成为长线专业并不仅仅因为以上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很多很复杂的社会、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并且也并不是说现在社会上不需要这些杂家和多面手
了;但是随着分工的越来越细,专业程度的越来越高,对他们的需求量已经很小了,并且还在迅速减小。因此,如果你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最好放弃懂得越多,机会越多
的想法而改为钻得越深,机会越多,让自己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出类拔萃。如果是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其他方面有所了解,那当然是更好了,但万不可因此而把前提给忘了。
另外,如果你在某一方面非常精通(这一方面对于你的事业应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其他方面懂得不多甚至一窍不通时,你不要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不要充当这方面的专家,你应该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会有人因此而低贱你。更重要的是,你从专家那里得到的指教和意见远远不是你自己一个门外汉经过冥思苦想能得到的。你只有集中了各领域最优秀者的智慧,才能使你的事业成为本领域中最优秀的一个。
3.别试图使自己多才多艺
玛丽·凯是一个杰出的女性,她建造了一个闻名世界的化妆品王国。但她不是一个全才,她只是在化妆及管理方面非常出色,但这并没有妨碍她把自己的公司从最初的9个人,发展到今天具有20万名员工的国际性大公司,其年销售额是美国年销售额最大的化妆品公司之一。
当问及玛丽她成功的决窍时,她说:我的决窍就是集中各方面最优秀的人为我工作,因为最优的组合才能产生最优的集合。首先,我自信我在化妆及管理方面是很出色的,这也是我搞化妆品的原因和前提条件。然后,在其他方面,我不惜高薪聘用法律界最优秀的律师,财务界最优秀的会计师,营销界最优秀的推销商,广告界最优秀的广告商。我把他们最优秀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就变成了我的化妆品的巨大成功。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你就最好不要使自己多才多艺,不要去试图使自己多才多艺,那样你将会发现你可能变得一事无成;同时,对于你所擅长的领域,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一流的专家,否则你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
四、门内汉的尴尬
所谓门内汉是指那些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专长的人。可是,这些有专长的人有时也会发现自己处于被这一领域所抛弃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认为门内汉掌握了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就肯定能胜券在握,而听不进他人的建议和劝告,从而被无情的事物发展规律所淘汰掉。
1.苹果的枯萎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曾是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红大紫的苹果公司受够了市场的宠爱和舆论的吹捧,他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这喜悦是如此过分,以致于他们开始骄傲起来了。也许确实有骄傲的资本,苹果公司后来愈发变成市场上的专利者,忽略顾客,只顾自己的技术水平,苹果成了狂傲的典范.乔布斯和他的创业伙伴,共同播下的这个狂妄的火种,为苹果公司的继续发展设置了重重的阻碍。1985年以后,苹果公司逐年放慢了前进的步伐,乔布斯也因为自己的专横经营作风被逐出了苹果公司。苹果公司自此频频易主。公司内外都开始纷传苹果正在寻找收养者,期望在他人卵翼下度过以后的奋战岁月。直到1995年12月,舆论还在宣传苹果是否过继给蓝色巨人IBM或者被太阳公司收购。
在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里搏斗,就象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逆风航行一样,不进则退。今天的繁荣保不住明天的成功。谁不居安思危,不断推出新产品,谁就会被对手赶上、超过,甚至被商品市场的大海所吞噬、埋葬。但是乔布斯没有注意到这一真理,他忽略了任何一个电脑企业每年都从零起步这一道理。
乔布斯沉醉在七十年代末期苹果公司的辉煌之中。他深信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法宝,那就是结合革命性的科技和销售技巧,来实现个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的理想。这本身就是叛逆性和革命性的想法,因为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没有几个人能拥有一台电脑,就算想也办不到。他却用他的大胆和睿智,彻底地改变了电脑两个字的含义。这是他自豪的资本。
20多年来,电脑都是为大机构而制造,一般人沾不上边。因此,苹果电脑成了革命性的产品。这种个人化的作法使苹果独一无二。而且苹果电脑推出的时间恰到好处。七十年代末期美国生产力成长减缓和八十年代早期的经济衰退,都使全美的注意力转向富有创造力的白领阶层,期望能用他们的效率击退滞胀的现实,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将有助于白领阶层工作效率的提高。
苹果电脑公司迅速成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赶到其所在地--加州--这块只有388平方公里的硅谷。100多家电脑等高科技公司象雨后春笋在这里建立起来了,它们一家家都想效法苹果电脑公司,力图一夜之间完成他们成功致富的美梦,从这传说中的黄金城中挖到黄金。
乔布斯开始着实为这一现象担心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怕竞争过于激烈,苹果完全可能在股市拼杀大潮中枯萎。他把这一担心告诉了总经理麦克尔·斯科特。斯科特不以为然地对乔布斯说:市场是竞争的舞台,又是竞争的裁判。我相信,不出两年,这批小企业都会在痛苦中倒下,因为他们除了拥有想致富的妄想,其它什么也没有。而苹果呢?具有保持胜利所需的一切资本。真正的威胁者来自IBM和DEC,而他们二者还全然不觉个人电脑市场的庞大潜力。
所以,我们永远是胜利者,至少在十年之内。
乔布期被斯科特说服了,他的内心又涌起了不可一世的自豪,他又开始自信自己是个人电脑业界的无可比拟的霸主。市场也着实在迎合他的自信与狂妄,从1977年苹果二型面向市场以来,苹果电脑从未出现过供过于求的状况,在很多地区,苹果电脑是不销自售,有时甚至是抢购。
乔布斯躺在帝王的殿堂里睡觉,不时的报捷声让他在虚幻的王国里舒舒服服地享受独霸个人电脑业界的轻闲与惬意。
这一觉一睡就是五年。1981年,享誉全球的电脑业界的真正霸主宣布进军个人电脑市场。IBM,这只猛虎终于嗅到了个人电脑市场的特殊香味,也要分割这个一直被苹果公司垄断的市场。
实在地讲,对微电脑工业来说,五年简直等于两代之久。虽然苹果二型长胜不衰,但它的很多用户已开始对它的功能说三道四,自恃高科技优势而忽略顾客需要,自恃开创苹果的宏伟业绩,拒绝经营管理人员的建议,使苹果的产品脱离了市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另一角度讲,苹果电脑的创造者--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伙伴,在创造苹果的同时,亦在亲手砍伐自己种植的苹果。
苹果的创造者是骄傲的典型,他们自恃科技实力的领先地位,忽略与顾客的沟通,拒绝与同行的合作。正因为其领先太多,造成后继乏人;正因为其产品是如此超前,以致于顾客都难以接受。苹果成了电脑行业的孤家寡人。但是,直到1994年,苹果都未能找出自己困境的根源:为什么技术如此领先的苹果公司也会陷入困境?
1980年,名牌个人电脑连同配套的软件和其他附件每台售价约5000美元。虽然把相隔几十年的两种产品的价格作比较是不谨慎的,但是我们姑且认为个人电脑的这一价格同1914年汽车的价格大致相等(当时福特还未使价格大幅度降低)。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光是由于个人电脑的价格将比现在便宜得多,并且每辆汽车都将装上一台某种形式的计算机,因而个人电脑终将拥有比私人汽车更大的市场。
计算机市场刚刚开始形成,加入这一市场的有1600万家美国小企业和其它国家为数更多的企业,个人电脑正成为新的大众化的生活用品。然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却未被任何一家大计算机公司所重视。早期的汽车工业生产商都认为,对于象汽车这样一种复杂、娇贵的商品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巨大的、未经开发的私人市场;大中型和微型计算机制造商同他们如出一辙,也认为对于家庭和小公司来说,个人电脑复杂得很,其好处到底如何也成问题。人人都想把计算机卖给通过采购部门进行大量采购的公司及其他机构。计算机工业在等待它的亨利·福特的出现,几乎没有谁想要把他的产品卖给难以捉摸的大众。
在过去的几年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看来完全可能成为个人电脑工业的福特。他第一次把乏味的二进制转变成普通大众都能熟悉的图形和文字,从而把个人电脑引入市场。他同样大胆地预测个人电脑的市场将是无可比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乔布斯正确地确定他应占有的市场份额,他就会看到自己极有可能成为新工业中名副其实的福特,建立起一个连IBM都不可能把它压垮的堡垒。但是他疏忽了。
苹果公司在技术上严重的自负导致了几个关键性错误。首先它试图阻止其他公司仿造它的计算机,这个作法相当成功,它甚至迫使富兰克林公司只能制造兼容IBM公司部件的机器,而不允许其与苹果有任何瓜葛。这一方针减少了使用苹果公司软件的计算机总数,并妨碍了苹果公司建立有效的工业标准。苹果公司拒不允许低价的或更专项化的仿苹果式插入兼容机大量出现。亚当·奥斯本认为,如果不是由于这一个错误,苹果公司的软件早已压倒一切,IBM公司(以及奥斯本公司)要进入计算机工业就会被迫制造兼容苹果软件的机器。
第二个错误与第一个错误有关,苹果公司推出了三种技术复杂的计算机,苹果三型、丽萨型、麦金托什型。它们不能同苹果二型兼容,而且三者自己之间也很少可以兼容。苹果公司采用摩托罗拉半导体产品公司的截然不同的6800系统微处理器(其软件主要用于科研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终端设备),没有主动地去和半导体工业共同计划制造苹果二型机(6502)的16位和32位的改型。第三个错误是在阻止兼容苹果二型的计算机出现的同时,苹果公司制订的产品价格超过最大的潜在个人电脑市场,即普通家庭的购买力。
这样,公司骄傲自大地扔掉了它在软件共用上的真正资本,开始在硬件上赤手空拳地同IBM公司及其他公司竞争。而这些公司拥有比苹果低等或最多相等的技术实力,却在可用于新水平的16位计算机的软件上拥有更大的销路。在关键性的1981年,当乔布斯准备好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并且制订了建造新的苹果公司总部的绿玻璃大厦时,这家公司仍旧在悠然自得地、盲目地研制技术超前而且不兼容的8位三型。为了保护技术过时的苹果二型,杜绝别人的仿制和改进,这家公司正在大打官司。同时,它又不研制可以使用苹果二型软件的16位机型。
这样,苹果公司慢慢失去了成为计算机工业主宰的机会。正当苹果公司夸耀自己是老大哥IBM公司的主要接替者时,它却已经为IBM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意外的飞升打开了大门。为了赢得16位处理机的市场,IBM只需做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效仿--在某些方面作一定程度的改进--苹果公司在赢得8位机市场时采用过的、后来为了发展新产品又抛弃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战略。
苹果公司在这时又犯了个很严重的错误,它拒绝开放其标准,致使它逐渐成为市场的单兵独将,孤身一人同IBM及其众多追随者奋战。苹果公司自此还仍然相信,只要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开发出更高级更新颖的电脑,一定能将IBM及其同盟军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