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越多越愚蠢--赚钱靠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一、知识≠智慧
在知识经济的口号不绝于耳的今天,我们却向世人昭示:知识不是万能的。知识≠智慧,更不等于经济。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成为创造财富的力量。
知识指的是对事物的认识。智慧指的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空有满腹经伦,却无处理事物和发明创造能力的人不在少数。既拥有知识,又能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己、锻炼自己,才会具有解决问题的真才实学。
1.从纸上谈兵说起
战国时代,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谈起兵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如果按今天的标准来评赵括,至少应该给他授予硕士文凭。赵括凭自己的文凭而目中无人,十分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垒,僵持不下。赵国老将廉颇见秦军势强,便没有率兵出战,而是筑垒坚守,准备以持久战拖垮秦军。秦军使出反间计,声称秦军最怕之人乃赵括将军。赵王听信谣言不顾丞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的坚决反对,任命赵括替廉颇为将军。
赵括初掌军权,兴奋莫名,率军进驻长平之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部署,而是照搬兵书上争取主动的条文,立即进行出击。秦军佯败诱敌,将赵军分割为两大部分,团团围住。赵军援粮断绝,45万军队全部投降,皆被白起坑杀,赵括也在乱军中被射身亡。
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有知识、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学问≠成功
W是北京某著名高校党史系的研究生,原为某中学的历史教师,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进了这个他梦寐已求的高等学校。研究生生活的第一学期,由于功课比较多,另外他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习很努力,决心作好学问。但是慢慢地,他就坐不住了。因为他看到别的同学大都在利用大量的时间搞副业创收,并且很多收入不菲。虽然他对钱并不是很看重,但是他发现能赚到钱似乎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于是他决定也要赚上一笔,以体现他的能力和价值。
于是他暂时停下手中的学业,到处寻找机会,并且很快就找到了。一次他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同乡那里玩,同乡送给他两张CD,说是他们单位圣诞和新年送给客户的礼物。CD中的曲目都是《梁祝》、《十面埋伏》等精典的中国古曲,用特制的公文夹包装,制作得非常精美。
同乡说客户对这礼物非常欢迎。这是他们公司特意到厂家订作的,现在市场上还没有类似的商品,如果哪个厂家能及时大量推出这种商品肯定大赚。因为现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CD播放机已经进入了很多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过节送这样的礼物,既非常别致,花钱也不是很多,送礼者和受礼者都会非常喜欢。
同乡的一席话一下提醒了正苦苦寻找赚钱机会的W,他连忙向同乡建议两人搞一个经销这种礼物的公司,从CD生产厂家购进CD,再让广告公司设计制造封面和礼品夹,然后他们组装后推向市场。
同乡也很为他的想法叫好,并同他一起估算了可能的赢利。假设每片CD从厂家以10元购进,2张是20元,若礼品夹的成本以每个10元计,每套礼品的成本就是30元,因而他们的礼品若定价为70元/套,应不算贵。而若以每套70元计算,卖出一套就可赚40元,1千套就是4万元,5千套就是20万元……,他们越算越激动,并决定马上动手,赶到圣诞前推出(当时是11月上旬)。
于是,他们分别各自去筹钱,大约花了一周时间筹得3万多元,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凑合了。接下来,他们分别跑厂家和广告公司。但是正在这时,同乡的老板派他出差去广州,要离开20来天。并且离开时托故提走了自己的1.5万元投资中的1万元。W并不怪同乡,因为他想如果换成自己很可能也会这样干的,况且同乡能留下5000元,没有全部取走已经够意思了。于是W又设法重新筹集了1万元。
同乡走后,W更加马不停蹄地工作了,他一面与厂商联系CD的货源,一边与广告公司联系礼品夹的设计,他把自己的宏伟设想全部告诉了对方,说这项业务肯定很有前途,他们以后肯定还会有合作的机会。
厂家这边的办事效率实在让他不敢恭维,十几天过去了仍然犹犹豫豫地没有准信;而广告公司这边的进展还比较令他满意,很快就设计并制造了1000套提前交货。剩下的就等CD厂家了。W一天几个电话地催,但是总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直到11月底,厂家才有明确的答复,说因为现在原材料上涨,订货的人又多,而他的货量太少。故只能以每张15元提供给他,否则他们根本赚不了钱。
W一下子愤怒了,他真想在电话里大骂那家CD生产厂的厂长是婊子养的,但是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并且低声下气地向对方诉说自己的苦衷和困境,请求对方帮一帮他,把价再降一降。对方表示同情,但表示无能为力。最后W见软的不成就亲自到那厂家去了一趟。一进门就大声斥责他们不讲信誉,原来说好每张10元,但到最后又突然提价。对方的答复是,彼此并没有签合同。W一时语塞,但仍称他们是故意坑害客户,损人利已,并扬言要到处去揭发他们的行径,把他们搞臭。W的这一招还真有了一定的效果,公司最后同意以每两张27元的价格给他,W赶快与对方签订了合同,当厂家的货到达W手中时,时间已经到了12月13日。W赶紧找人分装礼品,自己也日夜不停地亲自动手。
到12月15日,W将装好的礼品送到各礼品店去代销时,他发现礼品店里已经有了与几乎同样的货品,他出50元/套的价钱,礼品店的老板们仍是摇头。他一下都明白了,肯定是那CD厂家和广告公司联合耍了他……W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作过生意,毕业后留校当了一名教师。
3.不要迷信哈佛
哈佛大学是美国顶尖级的高等学府,她曾为美国各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行家俊才,据统计,有6位美国总统、3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全美500家财团中2/3的决策经理们,是从哈佛大学走出来的。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界名人、文艺界名流、科技精英、商界弄潮儿纷纷前往该学府进修深造,今世界各国的政府、王室以及各大企业亦纷纷将自己的培养对象--官员、子弟、业务骨干送往该学府镀金.
哈佛到底有多神?
哈佛学子真的是个个成功?
哈佛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
哈佛的理念能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
本节将打破哈佛神话,还大家一个真实的哈佛。
还是那句话,成功者凤毛麟角,即使哈佛也不例外!
哈佛的文凭不是万能的通行证早在100多年以前,当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问一个学生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哈佛求学时,他得到的回答是:哈佛的学位可以使我在芝加哥赚大钱。今天,哈佛的学生仍然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神奇的威望,要不了几年,凭着哈佛的学位,就能得到价值连城的通行证,结识各式各样的人物。
然而,仅有着HBS的一纸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当不上老板,担不起重任。手里拿着HBS的毕业证书,有时却连工作也难找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的确,有这样的例子:一位学生在进哈佛商学院以前,曾经到一家经营咨询公司求职吃了闭门羹。但当他从HBS毕业后再去该公司就职时,仅仅听说他是哈佛的毕业生,公司马上就给他提供了年薪10万美金,破格的资金、低息贷款和个人电脑等优越条件。
然而,另一个例子则完全相反。毕业于某大学,在一家一流广告公司做了两年的路易斯,在1990年,曾经接受纽约的另一家广告公司的面试,也许是面试时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的缘故吧,他马上被录用了。不巧此时,他也接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路易斯经过反复权衡之后,婉言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选择了去HBS深造。1993年,路易斯从哈佛拿到学位。当他又去这家公司应聘时,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待遇。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竟在他的履历表上写下这么一句来自哈佛的硬石头,然后就将之扔在一边了。还是两年前的路易斯,还是对广告业有着同样爱好的路易斯,竟然被看作了石头一块!而原因,只不过是他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而在HBS进修了两年!
且不管前者是否仅仅是因为哈佛的毕业证书就被录取,而后者是否是因为该公司的录用而恼羞成怒,哈佛的文凭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不是学校所有毕业生能力的试金石。
哈佛毕业生也有悲剧利用哈佛的MBA学位,去得到三高--高工资、高地位、高名望的职业绝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事情。且不说有些公司绝对不买哈佛的账,单就哈佛的名气,也往往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曾使学生们去公司面试时,由于过于紧张而告终失败。
尤其对学生压力最大的是接到一流的咨询公司或大银行的录取通知时,因为待遇好的企业,绝不只看你的文凭是什么,他们选人时的条件非常苛刻。尽管学生们照样必须努力地推销自己,但不少哈佛的毕业生们也往往败下阵来。
1990年的毕业生中,曾有一位是名门出身的学生,不少咨询公司曾对他的情况作过仔细的调查。很自然,这些公司慕其名声而希望拉他加盟。
学生们为了要争先取得一个较好公司的聘用通知书,有时必须在二、三天之内一个接一个地到这些公司去参加面试。这个学生前几天一直是一天去两三个公司,这一天也准备接受三个公司的最后面试,忙得不可开交。
时间已近中午,面试大厅异常混乱,学生们经过几天的奔波,开始有些疲倦了。看哪一个考官都如同一人,张三李四区别不开。考官的提问,在他们听来也是如出一辙。比如: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打算怎样在工作中发挥你的特长?你的爱好是什么?等等。
悲剧就在这时发生了,当这个学生走进他最希望就职的A公司的面试房间,考官问他:你为什么想到我们公司就职时,他面带微笑,直视着考官的眼睛侃侃而谈:在六岁的时候,我就做梦想在你们B公司工作。然后,他就开始大讲特讲B公司的经营方针、企业文化,最后还提到以前认识的B公司的一位职员,说他曾给自己留下相当好的印象。考官直着眼睛听完了他的叙述,告诉他:你可能搞错了,这是A公司,而不是B公司的考场,我们A公司同样也是很多学生想来的地方。说完考官向门外喊:下一个!
这个被赶出来的学生走到大厅里后,拼命运气以迫使自己平静下来。毫无疑问,他在这次求职面试中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吴刚去参加一家投资银行的面试。他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财务、会计等课程门门优秀。投资银行很想要他,而他也希望参加几家投资银行的面试。但他却接连失败了。在学校,他确实是一位屈指可数的优等生,但不知怎么偏偏在面试时怯场,哈佛的口才培养看来没有在他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就连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录用的二流企业,也没有录用他。最后在他准备的面试材料中,只留下了一家地方城市的公司。由于连续的挫折,吴刚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他想,自己的大学时代就是在这个城市的近效度过的,回到这里不是也很好吗?
面试开始后,吴刚感受这次面试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好气氛,考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青人,而且毕业于与母校有密切关系的大学,所以谈起来非常融洽。他想,这次可能差不多了吧!
哪知这时考官发问了:你想来我们公司的动机是什么?
说实话,他本来就没想到会到这最后一家候选公司面试,所以准备很不充分,对该公司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慌乱之中他只能把自己有关投资银行的知识拿出来应付场面,这样他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一席话说完,考官默默地站起来,打开房门,做出一个请走人的手势:年青人,我们公司可不是投资银行,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也不打算成为投资银行。不过你的发言,还真让我吃了一惊,迄今为止把我们与投资银行搞混的人你还是第一个。请记住,我们公司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真不知你是怎么从哈佛毕业的。
走出面试房间,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位考官的话还在吴刚耳边回荡。
有如吴刚等遭遇的哈佛毕业生多多,他们往往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如人们想象的是凭了哈佛的毕业证书,这不仅对哈佛是个教训,对如哈佛一般的其他名牌学校也同样有借鉴之处。
比尔·盖茨的选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据估计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作为本章中唯一成功者例子的比尔·盖茨,我希望大家能够清楚,他的确曾就读于哈佛,但他是哈佛大学的肄业生。
1975年冬日的一天,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踱步。因为编个好软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而当时他与保罗·艾伦(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睡得都很少,夜以继日的工作,为的是为牛郎星电脑编写BASICA程序。比尔·盖茨睡着的时候,常常是睡在书桌旁或是地板上,好些日子里他既不吃东西也不会见任何人。
五个星期之后,他们的BASIC语言写成了。于是,世界上第一个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也就即将诞生了。他们将她称作微软(微软公司)。
那时,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又注册了一个新学年,他一边从事学业,一边想着如何使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始生根发芽。而当时的牛郎星8800是用16位制地址开关来发布命令并发出16种光的微机,它被组装起来时既没有键盘,也没有显示器。然而,这并不是关键。问题在于牛郎星拥有一块英特尔8080微处理器芯片作为它的大脑。它目前还不能运行程序,这使得它更象一个新奇的摆设而不是一个实用工具。
然而,人们就要为这一块芯片编写真正的软件了。而且这将很快发生而不是很慢。这是参与个人计算机革命第一阶段的唯一机会,这也是比尔·盖茨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他抓住了它!
想让一个公司运转起来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要么这时就去做,要么就永远丧失在微型计算机软件行业去创业的机会。1975年的春天,保罗·艾伦辞去了他在一家不错的公司里当程序员的工作,而比尔·盖茨则决定离开哈佛。
机会稍纵即逝!尽管比尔·盖茨从不想放弃在哈佛的学业,但为了抓住这历史的瞬间,他还是明智地作了取舍。他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