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EM的九大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在“我国地方创业环境的比较评价体系研究”中,袁丽丽(2006)认为创业环境的衡量指标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具体包括金融支持指标、政府政策指标、政府项目指标、教育培训指标、研究开发指标、商务基础指标、文化社会指标、总量经济指标。每个指标应该涉及的内容如下。
(1)金融支持指标。GEM认为,金融支持是影响国家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应地,对于地区创业环境而言:金融支持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私人权益资本,包括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贷和引入私人股权筹集资金;二是创业资本融资,例如银行贷款等;三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融资。
研究选取城乡居民储蓄情况、商业融资宽畅程度、产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三个指标来衡量金融支持情况,具体分别用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重、年产权交易数来衡量。
(2)政府政策指标。政府政策能否起到鼓励创业活动的目的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GEM的研究表明,至少对于中国来说,政府政策对于创业活动的作用是有效的。其原因部分可能是源于中国政府在创业活动中充当的强势政府角色,部分可能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创业鼓励政策更加科学有效。研究选取创业者奖励政策、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创业的法规政策、市场秩序相关法律四个分指标衡量政府政策指标。具体分别由创业奖励基金、税收补贴数额、是否有鼓励创业的法规政策、经济案件发生率来表示。
(3)政府项目指标。政府管理作为独特的要素之一,在创业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选取政府行政办公效率、政府廉洁程度、管理水平与专业性三个指标构成政府管理衡量指标。具体分别由是否成立行政审批中心、是否成立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人均行政诉讼案件率来表示。
(4)教育培训指标。教育和培训是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创业者将潜在商业机会变为现实的基础,受到良好教育和高技能培训的创业者是创业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研究选取教育机构条件、教育程度、创业教育机构条件来构成教育培训衡量指标。具体来讲,分别由地区高校数量、高校(含中专)在校生人数、创业培训机构数量来计量。
(5)研发转移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地区依托知识创新和转移促进创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研究选取科研机构数量、技术人员数量、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情况、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状况四类指标构成研发转移衡量指标。具体来讲,分别采用科研机构数量、地区技术人员数量比、是否有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科技成果交易数量来计量。
(6)商务环境指标。在GEM的理论框架中,商务环境主要是指有利于企业创业和投资的环境条件因素,即创业能够得到资源和服务,如交通、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情况。研究选取从业人员报酬、土地租金水平、工业用电价格、交通设施,以及区位特点来反映商务环境情况。具体分别以人均收入水平、工业用地价格、工业用电价格、公路客运和货运量增幅、距中心城市距离数据来衡量。
(7)文化社会指标。文化社会指标是反映各地创业环境的综合性指标,其重点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地区人力资本状况,用人均教育年限来衡量;二是社会治安情况,用犯罪率来衡量;三是区域相对吸引力,用外来人口所占比例来衡量;四是大众崇尚创业程度,用年新增企业数量来衡量。
(8)总量经济指标。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与其蕴藏的创业机会是成正比的。因此,在衡量创业环境时,研究选取经济总量这一指标。经济总量指标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地区的经济总量,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二是地区吸引外资的数量,主要反映地区对于外资前来创业的吸引程度,用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衡量;三是服务业发展状况,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来衡量。
通过上述概念的表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于整体的创业环境,还是各个子系统,文化、制度与资源都是最基本的要素。
7.2.2 创业文化环境
理念决定命运,这种思想是这个充满创业激情的社会所坚持的基本信念之一,私人生活、组织管理及公共领域中都渗透着这种带有浓厚“引诱”色彩的概念。而在10年之前,我们的个性仍然被厚厚的“茧”包缚着,同一化的、标准化的、团体化的秩序规范着每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这是文化变迁的结果。文化可以被形象化为一个城市发展需要的基础建设,有了基础的建设,才能有城市的发展。创业也是这样,它需要一个无形的“基础架构”,这个“基础架构”就是一个创业文化动力体系,这个动力体系能有效地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它是成功创业的土壤。
美国学者布莱克在其着作《法律的运作行为》中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方面,包括对什么是真、善、美的表现,因此它包括了关于现实的性质的思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也不论是超自然的、形而上的,还是经验的;科学、技术、宗教、巫术和民间传说就是例证。创业文化是一组符号的集合,集合的核心是对于创业性质的理解。创业文化环境则是基于创业行为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宏观结构。
在众多关于创业研究的文献中,美国硅谷是被普遍认同的模式。
以下是《南风窗》总编秦朔的关于硅谷的文章,让我们借此来总结创业文化环境的基本结构。
硅谷的空气里飘着什么
如果说高科技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宗教,那么到硅谷参观,就像一次朝圣之旅。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地方要建“硅谷”,但真正的硅谷毕竟只有一个,就是眼前这片从旧金山向南、沿着旧金山湾延伸到圣何西(SanJose)的条状地带。12月的北加州,虽然平添了几分寒意,但阳光依旧灿烂。我们驱车沿着101号和280号公路,在这片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谷地穿行。触目所见,没有摩天大楼,没有烟囱,只有成荫的绿树、草坪和掩映其间的一幢幢两三层的建筑。这些建筑形态各异,有的只是单幢别墅,有的则连成一片,但都优雅而宁静。
如果不是眼前不时闪过的Cisco、Sun、Intel、Oracle等熟悉的品牌,我们几乎浑然不觉已置身硅谷。
“百年文艺复兴” 在“硅谷热”漫卷全球的今天,硅谷人笑称,硅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来没想过去建什么“硅谷”的地方。AFuturePerfect一书中提出,“硅谷是谁都没有预见过的一系列条件结合的产物,而非政府命令的结果”。哈佛教授EdZschau说,硅谷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创造,没有人说,让我们建一个企业化的科技中心吧”。所谓“存在主义创造”,意思是“行为决定本质”,而不是“本质决定行为”。硅谷人并没有预先设定一个模式(“本质”),是他们在数十年时间里自觉不自觉的许多行为的交叉累积,把这片当年遍布着果园、灌木的棕褐色谷地,最终导向一个高科技圣殿,新经济之都和“美元之谷”。风险投资家JohnDoerr说,硅谷是“这个星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对财富的合法创造”。TheSili‐conBoys一书中更生动写到,如果把硅谷视为一个国家,其经济实力可以排在世界第12位。1999年,硅谷大约有25万个百万富翁,而且每24小时就会产生64个新百万富翁,硅谷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
对美国来说,硅谷不仅是其重领世界经济风骚的火车头,而且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文化涵义。正是在硅谷这个“高科技的香格里拉”,上演着一幕幕最新版本的西部探险和淘金传奇,凝聚着美国在20世纪后几十年最宝贵的想象力。它让不过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又一次惊喜地找回他们民族传统中最激动人心的特质:只要有梦想,加上努力,再有一点好运气,你就可以实现它。美国梦没有消失,没有衰老,它在硅谷浴火重生依然鲜活。好梦才能赢(The best dream wins)。
硅谷不仅再次证明了个人的自由创造欲望才是一切经济发展中最核心的推动力,而且在人类的经济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把尝试和失败视作自由创造所必须的成本。为创新而失败,和因创新而成功,一样值得珍惜。有人说硅谷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是拿全世界的钱在“赌”,所以不怕失败。他们忘了早期的硅谷公司几乎都是车库生意,硅谷先驱惠普公司(HP)在1939年创立时的全部资金只有538个美元,还是两位创办人的老师、斯坦福大学的特曼教授借给他们的。硅谷有很多公司在漫长的经营时间里并没有得到过资本的眷顾,仍然创造出了罕见的奇迹。如果钱可以堆砌成硅谷,那么有太多地方早在硅谷之前就可以为硅谷,在硅谷之后也能复制出硅谷了。事实上,硅谷从Garage(车库)生意到Global(全球)生意转化过程中依靠的动力,乃是无数个人和创业公司此起彼伏、永不衰竭的创新冲动,以及对这种冲动全面而有效的保护。硅谷之所以能够牵引世界,正是因为它通过永续的创新,始终成为“最新的新东西”(the New est New Thing)。
在今天美国的国家符号里,华盛顿代表联邦政治,纽约华尔街代表传统资本,硅谷代表新经济,好莱坞代表娱乐。华盛顿和华尔街在东岸,硅谷和好莱坞在加州。最近十年,硅谷和好莱坞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已经把华盛顿和华尔街甩在后头。这种符号转换的意味是丰富而深刻的。华盛顿流行政治权术和党争,华尔街流行由一批衣冠笔挺的证券师用各种清规戒律给企业评级。成熟、稳定、规范和秩序主宰着东部,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遍布企业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西海岸,从150多年前的淘金热开始,冒险拓荒就成为加里福尼亚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和加州的阳光与棕榈树一样闻名。加州是美国吸收外来移民最多的地方,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着机会的开放,代表着朴实、自由而不是繁文缛节和官僚程式。有一首歌中唱到,“每一个加州故事都从一个梦想开始”。加州比美国任何一个州代表着更多的美国梦,美国的移民文化和创业精神。“加州性格”被不少人看成美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信息的载体)。硅谷气质和“加州性格”一脉相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如果说加州更像美国,那硅谷更像世界”,硅谷深深吸纳着世界,世界各地精英云集,使硅谷变成新移民之谷。在这里,一座十几万人的小城市可以容纳十几种信仰,在1500间中学里你能听到52种语言。另一方面,硅谷又深深开拓着世界,硅谷的资本、技术、产品和人在全球流动,让硅谷成为“世界上最没有边界的产业的家园”。
无论是科技的进步,财富的创造,还是文化的气质,硅谷都成为美国精神在20世纪新的精彩实现。PBS电视台前两年制作了一部关于硅谷的90分钟专题片,片名就叫《硅谷——百年文艺复兴》。专题片分两部分,由大名鼎鼎的电视人克朗凯特主持。第一部分描绘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从斯坦福大学出来的、年轻而有天赋的科学家、工程师,如何迅速形成了电子工业的核心,从而改变了美国社会。
第二部分描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硅谷,创造性的反叛文化和对约束性商业传统的逃离,怎样让那些梦想家和发明者们承担起巨大的风险,把硅谷变成高科技的同义词。今天,美国人引为自豪的一条文化宣喻是:古代的美索不达尼亚,15世纪的佛洛伦萨,20世纪的巴黎,20世纪末期的硅谷。
飘满创意的空气
在硅谷的几天参观访问中,我们几次听到这样的说法,“硅谷的空气里都飘着创意(idea)”。在我看来,这句话道出了今天硅谷在交通条件日益恶劣、房价高企、经营成本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仍然吸引着众多创业者的根本原因。飘满创意的空气,滋养着硅谷的每一个人。当你天天呼吸着别人的更新更快更大胆的想法时,你的眼光自然在变宽,你的灵性自然被点燃,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然在增值,而所有这些人力资本的要素,正是知识经济时代你能拥有的最重要价值。
到硅谷之前,我已经看过几本介绍硅谷成功的着作,对硅谷形成的大致过程有了一个了解。硅谷能有今天,首先要归功于斯坦福大学。
漫步在斯坦福美丽的校园,我不禁想到有“硅谷之父”称号的特曼教授。
他的鼓励和带动,是斯坦福和工业界结合的酵母。无论是早期由斯坦福学生创办的联邦电报公司,利顿工程实验室,惠普公司,还是1970年到1980年在斯坦福同一间大楼起步的SGI,Sun和Cisco,再到今天的雅虎,斯坦福一直牢牢占据着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地位。斯坦福大学并没有办一间校办企业,但斯坦福的学生、教师创办的高科技公司,超过了1000家。1951年建立的“斯坦福工业园区”,被认为是硅谷历史上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