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五月,尚存春的韵致,已有夏的气息。
红儿驱车带我们去趟山东。一说山东,都会想到两个地方:一是孔子的故乡曲阜,一是泰山。
人起车行早,我们迎着晨曦、披着早霞,高速行驶在宽广的路上。
历时近五个小时,首先到达的是曲阜。这是我第一次来,比我想象中热闹得多。沿街两旁商店多多,物品多多,街中更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连看车的师傅都额角上挂着汗,脸上堆着笑,走来走去忙个不停。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处都是来旅游观光的车和人。
我们随着当地人指的地方,首先去看了孔林。这期间也听当地人说了些关于孔子及其家人的故事和趣闻:在很年轻时孔子就显露他的能力和智慧,备受鲁昭公的赞赏,在孔子的儿子出世时,大王闻讯竟派人送来鲤鱼,孔子为了纪念国君的隆恩,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当孔鲤的儿子(子思)长大后,相貌堂堂聪明过人,孔鲤不乏幽默地对孔子说:你儿不如我儿,而对子思却说:你父不如我父。此事的真假我们不论,仅有这样的传说,已使我感到圣人之后的亲切。我们在一棵高大茂密的大树下,不禁联想到当时浩浩荡荡的场景。据说,孔子去世时男女老少都哭红了双眼,三千弟子更是肝肠寸断,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示对逝者的怀念——所以送葬者,每人植下一棵松柏,形成了如今的孔林。多年来,松柏常青,亦昭示后人对孔子永远不忘……这使我想到“三字经”里“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仲尼——孔子)有一天孔子乘车走在一个地方,看见路中央站着个小孩,孔子问他为何不让路?小孩说:您没看见路上有城池吗?是城池让车呢?还是车让城池呢?孔子听他说话不一般,就问他叫什么?几岁啦?他说:“我叫项橐,七岁。”孔子说:“我给你提出几个问题你若能答对,我就答应你。”项橐说:“我要答对了,车不仅绕城走过,还要拜我为师。”孔子竟然答应了项橐,便提出问题: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没想到项橐一一答对: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孔子听后很高兴,立即兑现自己的承诺,拜项橐为师。这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我怀着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观看了孔府并拜谒了孔庙。
第二天,我们便去了泰山。一说到泰山大家都会记起杜甫那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到泰山脚下,心情很是激动。因为我这是第一次来,便想起常听别人说登山的乐趣,登顶时的欢欣……
我登山刚走不远,就有人过来问要不要抬我上山?我看见两人抬着用两根竹竿绑着的椅子,说花五十块钱就抬上山,我说五十块钱不算贵,只是我不习惯。我继续往上走,一会儿,从我旁边走过一位担山工,看上去,他已经不年轻(四五十岁),可是他脚踏山路,稳健走步的样子,叫人觉得他很年轻。那黝黑的皮肤,坚实的臂膀都显现着劳动者的健美与力量。我和国强跟在他后边,当我抬头再看时,他已离我们很远。我们走上中天门的时候,红儿、女儿和孙儿震震在那里等我们半天……
登得泰山之巅,可谓一大享受,举目眺望,顿感心胸舒展,眼界开阔,俯视四周,众物皆小,正像孔子登此山时所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阵阵清风吹拂着我的头发,令我悠悠然而心旷神怡……
回家后,我依然沉浸在登山时的愉悦之中。
二〇〇九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