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片段型。一般是由一个教学内容、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段与评析组成,在比较中倡导新理念、新策略。这类案例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课时综合型。一般是由一节课中各具特点的几个教学亮点与评析组成,反映了一节课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策略。这类案例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专题解读型。一般是围绕一个专题,由三四个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案例与评析组成,对某一新理念较为全面地解读。这类案例主题突出,策略多样。
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案例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必将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案例类型。
(3)注重要素
教学案例的内容是多样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其形式也应是多样的。然而,形式的多样化,也有其共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形式无定规,大体有常规”。教学案例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要素:标题、背景、叙事、评析或反思。
标题。标题是教学案例的眼睛,是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的揭示。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并对教学案例内容或主题有个基本的了解。标题有单一式和复合式两类。单一式标题,只有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达一种理念,做出一个判断,体现一种策略,说明一个道理,概括一种情景,提出一个问题,点明一个内容,如《在读中感悟》、《“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复合式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或限制,如《尊重个性 自主探究——栀画杨桃枛教学片段及评析》、《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案例》。
背景。教学案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学案例的主题,要简洁、准确地向读者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册数及课题,交代、说明教学案例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发生的。目的是,一方面让读者明白教学案例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为后文的解决方案及方案是否正确地评价提供了依据。
叙事。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描述事例发生、发展的过程。核心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重点要把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怎样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问题,思考、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具体,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内心的感受,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
要注意的是,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围绕主题,恰当取舍,不搞有闻必录。同时,要求叙事的语言力求朴实、简练,篇幅力求简短。
评析或反思。评析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反映的主题内容进行理性的解读,评论其利弊得失,分析其价值意义,以揭示案例的内在规律,给人以启示。评析要实在,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说清道理,不脱离实际地空发议论。评析要中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到这两点要求,评析的操作要坚持以事论理,以理析事,事理交融,总结规律。其思路是: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审视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发展脉络,捕捉师生具有创造性的典型行为,评析何处成功,哪儿闪亮,体现了怎样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目标观、资源观,为什么它是成功的、闪亮的,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到“说清其理论依据”的层面上,进而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理念、新策略。评析一般在案例的叙事之后评析。也有的边叙事边评说,语言朴实,文字简练,用括号或其他字体显示。也有的既有边叙边评,又有总评。
(4)积累素材
掌握了教学案例撰写的技巧,但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案例。正如叶澜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巧妇也需要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教学案例撰写的方法,更要注重创造、积累事例素材,善于找“米”下锅,才能写出优秀的教学案例。从现实的情况看,在教学案例的撰写中,其所以选择典型的事例很难,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有些教师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也确实创造了许多教学亮点,但没有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忘了而写作时又想不起来;二是,有些教师在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注意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可平时教学仍是“老一套”,无法创造出典型的教学事例,写作时没有素材,难以成文;三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话互动,但考虑完成教案要紧,或者不善点拨,只要学生答对了,就满足了,马上予以肯定,继续照教案执教,学生发散思维得不到培养与发展,亮点无法在动态中生成。那么,怎样积累教学案例的素材呢?
营造生成环境。优秀的教学案例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因此,我们要坚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行为,为学生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学生讲错了,没关系,允许出错,欢迎重答重做;提出异议,倡导争辩,允许保留;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成功时,会得到热情的祝贺;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同时,要求教师扮演“主持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善于点拨引导,做学生思维的向导;当学生不知从何着手、久思不解、思维卡壳、浅思辄止时,要灵活地启发点拨,调整思维方向,或延缓评价,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发展。在这样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具有自由的、安全的心态,他们的对话热情就会不断高涨,个性思维就会不断活跃,教学亮点就会生成。
常写反思日记。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常写反思日记,积累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便于保存、翻阅、研究。写作追求“短、平、快”。短:短小精悍;平:平中见奇;快:快捷及时。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养成反思习惯,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每天实践一点,每天反思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引导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日积月累,反思日记就能为撰写案例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把那些典型的、情节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含有一定新理念的教学反思及时写成教学案例。
善于搜寻事例。一是,从反思日记中搜寻。平日养成反思习惯,有意地积累。翻翻反思日记,看看哪节课学生闪现出了智慧的火花、独特的见解,哪节课有什么亮点,特别是教得顺利、舒.的地方值得回忆、思考。二是,从同伴评课中搜寻。翻翻评课记录,看看他人对自己公开课的评价,深入领会主要的优点、亮点是什么,对具体细节尽力回想,想想有什么好的生动事例可写。三是,从借鉴迁移中搜寻。大量阅读有关刊物上的案例或经验文章,多看多思,边读边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尽可能产生联想,即见到甲能想到乙。可以有意识地再实验、再创造,进行联想、迁移、重组、翻新等。
三、教学案例的写作模式
教学案例虽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但从一些杂志精选的案例看,它主要由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点评)两大部分组成,是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两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文章样式。通过案例描述,使读者有所感;通过案例分析,使读者有所悟。新课程背景下的案例写作使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点评)的内涵更加丰富,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景象。目前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写作模式。
1.经典模式:课例(教学片段)+分析(点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就某一节课的某一教学片段、教学环节或者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评议,并试图就此分析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该课例对为什么这样执教,有何可以借鉴的,怎样执教最为合理,还有何改进之处等达成比较一致的见解。当这样的教研活动之后,某位老师把这节课的某个特定片段、环节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形描绘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这就是典型的“课例(教学片段)+分析(点评)”案例。
这种案例写作的模式最为普遍,它经常给教学提供某种经验或诠释了某种教学理念。这样的案例因其引发分析的某个特定片段、环节或疑难问题具有典型性,所以能够给人启发、警示、借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阅读这样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实现自身与案例的沟通、对话,对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流行模式:独特的教学故事+精彩的点评
随着网络教学的盛行,许多教学录像广为流传,这就促进了一种案例写作模式的广泛使用,即“独特的教学故事+精彩的点评”。在日常教学中,有一些故事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思考、反思、体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或者更深入地发现什么,能够悟出什么或者得到特殊的启示,能够接受什么或者增长什么见识等等。
这类案例写作中,故事被要求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意义的。对这些故事的剖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能够让我们明晰地意识到教育中的值得关注之处或者问题存在于哪里该怎么解决等。
3.超越模式: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个体主观见解
在丰富多彩的案例写作模式中,有一种类似于教学叙事研究的案例。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要方式。这类案例扩大了案例写作的范畴,让教师置身于案例的世界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通过案例来呈现、诠释、评议。
它的写作层次是这样的:叙述某个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附带着叙述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叙述中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叙述者的观点、看法、感受等。这是案例写作的一种特殊模式,它超越了经典的“案例+分析”的模式,更强调教师个人风格以及个人观点的介入,允许对特定的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见仁见智,鼓励挑战权威。
4.泛化模式:一段教学实录+分析(点评)
这也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案例写作模式,它首先是对某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忠实记录,接着运用某种教育理念来分析这节课,借此说明一定的问题。这种案例写作非常简单,适合中小学老师操作,让很多老师在与案例的亲密接触中获得成长、提高。这种泛化的案例写作往往对执教者本身的意义更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具有特别的意义,是教师个体成长的核心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案例的写作模式虽丰富多彩,但教学案例写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它被要求具有典型性,不是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某节课,再写写评语。它是对已经发生的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进行讨论,不是“教学设计+反思”;它是具体的,不是把某一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某一种教育现象的议论、分析等。
【一线心语】
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定风波》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苏轼的《定风波》首次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教学这首词,我把“揣摩文本,感悟诗情;涵咏字句,觅得诗心”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环节。因为古典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涵咏字句,拓展延伸,努力教出“语文味”来。我想,只有回归自然本色的语言本体教学,才能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精彩。
二、片断描述
师:以上是“动情地读”,下面我们再来“动情地品”。整首词中哪一个字或哪一句话你最喜欢、最欣赏?请你找出来加以品味,说说这个字或这句话展现了苏轼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1:我最喜欢“穿林打叶声”一句。作者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是实写风穿树林、雨打树叶之声,又是喻指人生的危难,有一语双关之妙。
生2:我最喜欢“吟啸且徐行”一句。“吟啸”一词让我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吟啸且徐行”一句让我看到了一个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悠然自得的苏东坡。
师:说得真好!“徐行”二字让我想起了苏轼《鹧鸪天》里的诗句:“村舍外,古道边,杖藜徐步转斜阳。”虽然遭贬,词人还是那么潇洒,那么自得!
生3:我最欣赏“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的轻快——在雨中行路,难免拖泥带水,不可能“轻胜马”,我认为“轻”字正道出了作者精神的轻松,心情的轻松。
师:品出滋味来了!这个“轻”字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它让我想起了苏轼《东坡》里的两句:“莫闲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作者行走在坎坷偏僻的山路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竹杖敲击山石的声音,此时此刻,词人忧乐两忘,真是一身轻松!
生4:我最喜欢“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它让我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作者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师:苏轼在放逐海南后写了《独觉》一诗,诗云:“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本人也很喜欢“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空云卷云舒”一联,与苏轼此时此刻的心境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