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的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综合以上四个要素,作为一个例子,一个结果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可表述为:“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学生能正确描述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其中,A:学生,B:描述,C: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D:正确。
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类体验性/表现性目标,我们可采用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简称“内外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表述。该方法是格朗伦于1972年提出的。“内外结合法”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陈述总体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总体目标,侧重描述学生内部的心理发展,用“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创造”、“欣赏”等抽象语言来表述学习结果,反映教师总的教学意图。可观察的行为,侧重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时的具体行为,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总体目标时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例子,也是评价总体目标是否实现的证据。
例如,“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即说出临界角的概念、描述发生全反射的条件、举例阐述全反射现象的应用。”可见,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内部心理过程描述目标的抽象性,又克服了行为目标的表面性和机械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课堂教学目标编写模式。
3.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并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理解内涵,理清关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只把它看成一种教学评价要求。例如,在一节物理课“杠杆”的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杠杆的原理讲解小商贩们如何利用杆秤弁取不法之利时,这一教学情景是很好的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机会。如果教师没有把握住,只讲原理,未能升华,那么三维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若教师能借此给学生以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那么“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将会水到渠成。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2)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强化体验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着特征。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拼摆长方形,从而由学生自主地概括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体验不仅是当堂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不必要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经过实验探究,要适当地抓住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体验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介质,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3)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式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必然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要构建有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并增加道德综合评定和健康评价等多方面内容,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案例解析】
科学家面临的道德审判
学科:高中化学
课题: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教学片断:教师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入手,让学生通过反应特点分析“采用何种条件有利于氨的合成”,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进行合成氨条件选择的讨论,继而又展望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整体教学流程环环紧扣,思路清晰,干净利落,轻松自如。
当课行进到尾声时,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请同学们在网上了解一下哈伯其人。“世上对他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他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给同学们作了这样的简要介绍。
案例评析:这是一个超越了科学问题的严肃课题,它又是科学教育必须正视的问题,作为化学教师,几句简单的评价或结论,很难让学生产生精神的震撼,不足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
作为合成氨工业的奠基人,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功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灾难、战争和死亡,这大概是他始料未及的。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因此而获得了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痛苦和死亡,哈伯的功过是非究竟如何评判?
老师把这样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十分严肃的课题交给了学生,对于已经有了极强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讲,科学价值观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说教和直白的告知,而应引发深层的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
这位教师的设计看似随意,却值得玩味。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较之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更凸现着人文关怀,更张扬了以人为本。
思考与研究
1.何谓“课程资源”?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阐述。
2.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是什么?为什么?
3.如何理解“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您在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创新课程资源的?
4.为什么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
5.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有什么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对落实新课程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有什么指导意义?
6.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什么?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表述与整合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