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糊、上浆。这是保持原料水分的好方法。当包在菜肴原料外面的糊浆受热时,其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淀粉糊化,因而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可堵住内部水分向外流失的通道,使食品内部的汁液不致外溢,这样就使烹调后的菜肴质地更加鲜嫩。
旺火速成。火旺油热,快速翻炒,适于体积小、切片薄、质地薄脆的原料,可使原料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熟。由于加热时间短,动物性菜肴内的蛋白质刚好变性,蛋白质分子间尚未聚集,水分维系在其分子之间,质地软嫩;植物性原料细胞壁被破坏得较少,水分外溢得也少,自然外形饱满、挺实,质地脆嫩。如炒豆芽、炒韭菜、油爆腰花等,可采用此类方法。
加水。通过外加水增加食物的水分含量,这在烹饪中是极为常见的。如大米蒸煮米饭和用面粉制作馒头时,必须加入足够的水分,使淀粉颗粒充分吸收膨胀,才能做出松软可口的米饭和馒头。
在制作丸子时,把剁碎的肉馅边朝一个方向搅拌,并加水,就可使其含水量逐渐增加。这是利用机械方法,使蛋白质变性形成网络结构,使添加的水充入网络中不易流失。当生肉丸子汆入沸水中时,由于丸子内蛋白质凝固形成凝胶状,而将丸子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味性物质包在里面,所以成品丸子质感特别软嫩可口。
火候适宜。有些菜虽不能急火快炒,但用其他方法烹制时,也要做到火候适宜。一般说来,老禽畜的肉宜用炖、焖、煨等小火加热的烹调方法,只要达到酥烂而不走形即可。不适当地加热,会使肌肉纤维组织彻底破坏,使本来可以保持住的自由水、营养成分、呈味物质流失。这样肉质就会发“柴”塞牙,没有滋味。清蒸鱼,一定要掌握好蒸的时间,时间过长,鱼肉就会发硬。焯菜,要旺火沸水,缩短菜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时间过长,蔬菜就蔫软不脆。这些都和主料内水分保持或过量损失有一定关系。
适时加盐。这主要是因为盐具有较高的渗透压,过早地加入使菜肴原料内的水分过多地渗透出来。这一点对含水量较多的蔬菜的烹调尤为明显,不管凉菜还是热菜都是这样。热菜一般要七八成熟时放盐,而凉拌菜到食用时放盐最好。
现烹现吃。菜肴烹调后,虽不再加热了,但余热尚存,菜肴内的水分在余热的作用下,仍然要不断地向外溢出。无论是动物性还是植物性菜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越是脆嫩、软嫩、含水量越多就越是如此。如炒腰花,炒后放置一会儿,会出来很多汤汁。出汤后,菜肴质地变韧或变软,形、色、味等随着变化。因此,要保持菜肴中的水分,必须现吃现做。
上面简述了水对原料质量和成菜质地的影响。要使成菜鲜嫩味美,首先应该设法保持原料的水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原料“吃”水。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初加工和烹制方法。
四、水与食物保藏
(一)水与微生物的关系
微生物可导致大多数食品腐败变质,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必须要有充足的水分。
水是微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70%~90%。水又是微生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和媒介。新鲜的烹饪原料水分含量高,营养也比较丰富,特别适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容易发生腐烂变质。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含水量很高,若存放在潮湿空气中,其表面常会出现水珠,这就给微生物生长创造了条件。当水凝结在水果或蔬菜的破损处,微生物不仅得到了水分,同时还得到了营养物质,很快就会使果蔬腐烂变质。
为了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常常采用控制水分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干制保藏,因为微生物在干燥缺水的条件下,不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如烹饪原料中的干货制品,就是将原料进行干燥处理,经过晒、烘、熏、风干等方法,使原料失去自由水,含水量降到3%~25%,从而阻止了微生物的活动,延长了保存期。食物中水分含量越少,保藏的时间越长;但如果过分干燥,原料会发脆易碎,并能引起原料成分的氧化、脂肪酸败及非酶褐变,所以干制后原料应含有适量的水分。
人们通常还会用腌渍的方法防止食物的腐败变质。盐渍和糖渍都是利用盐和糖液产生的高渗透压,使微生物的细胞失水,抑制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食物防腐和贮藏的目的。
(二)冻害与冻藏
1.冻害
在低温条件下,食物中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速度降低,酶的活力很低,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延长贮存期。但是,有时不适当地降低食物保藏温度也会使食物遭受冻害,特别是植物性原料。
当周围环境的温度降到食物冰点以下时,由于水分结冻而造成食物冻坏的现象叫做冻害。一般食物的冰点均低于零度。冰点的高低,主要由食物中汁液的浓度大小决定。汁液中含的水溶性物质越多,浓度越高,冰点就越低。一般新鲜烹饪原料的冰点在-3~-0.5。如甘蓝的冰点为-0.5℃左右,胡萝卜和芹菜的冰点均在-1.3℃左右,鲜猪肉的冰点为-2.2~-1.7℃,鲜羊肉的冰点为-1.7℃,蛋类的冰点在-0.56℃左右。
结构比较疏松、细胞间隙比较大、外皮薄、含水量大的水果及蔬菜类原料,很容易遭受冻害。
当周围环境温度降到这些原料的冰点以下时,蔬菜、水果中细胞间的部分自由水形成冰晶,而细胞内结合水还没有结冰,这样由于细胞间液体先变成固体的冰,就使细胞间蒸气压低于细胞内蒸气压,细胞内外产生压差,细胞内的水分向外渗透,使冰晶不断增大。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其膨胀对细胞产生了机械破坏作用,所以解冻后汁液外流,失去了原有的品质。例如,北方冬天贮存大白菜,如果气温很低,大白菜保管不当,就会受到冻害。受冻严重的大白菜,由于细胞内失水过多,有机酸和无机盐离子的浓度增加,引起蛋白质变性,不易煮熟,即失去了食用价值。
2.冻结
肉类、禽类和鱼类等烹饪原料在烹调前若需要较长时间的保存,通常采用冻结保藏方法,烹调时再进行解冻。
烹饪原料的冻结方法有快速冻结(简称速冻或急冻)和慢速冻结(简称慢冻或缓冻)两种。判断原料冻结速度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界位位移速度。若-5℃的冻结层向原料内部的界面位移速度为5~20cm/h,称快速冻结;速度为1~5cm/h,称中速冻结;速度为0.1~1cm/h,称慢速冻结。
二是根据冻结所需时间。若原料中心温度从-1℃下降到-5℃所需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则称为快速冻结。原料的种类不同,其物理性质不一样。即使冻结条件完全一样,冻结所需的时间也不同。
慢冻:由于冻结速度慢,形成冰晶数量少,体积比较大,冰晶膨胀作用大,破坏肌肉纤维的组织结构。解冻时,融化后的水不能渗入肌肉内部,甚至由于组织结构的破坏,一部分肉汁从组织内部流出,使肉的营养和滋味受到影响,肉的质量也就随之而下降。
速冻:是将肉置于-33~-23℃的低温环境中,肉中的水迅速冻结。由于冻结速度快,形成冰晶数量多、颗粒小,在肉组织中分布比较均匀。又由于小冰晶膨胀力小,对肌肉组织破坏很小,解冰时融化后的水可以渗透到肌肉组织内部,所以基本上可以保持原有的滋味和营养价值。对于速冻的肉,解冻时一定要采取缓慢解冻的方法,使冻结肉中的冰晶逐渐融化成水,并基本上全部渗透到肌肉组织中去,尽量不使肉汁流失,以保持肉的营养和滋味。如果高温融化,会使肉汁由于来不及向肌肉内部渗透而流失,使肉的品质下降。
一般食堂和家庭使用冰箱和冷藏柜存放食物,以防止食物腐败。由于温度不够低,形成的冰晶粗而少。为了避免肉质进一步下降,使用前要提前取出,利用空气自然解冻,这样可使肉汁损失少些。如果用自来水冲洗解冻,虽然解冻时间短,但肉汁流失也较多;用热水法和加热法解冻,损失会更大,最好不要采用。
第二节 矿物质
矿物质又称无机盐。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60多种,除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外,其他元素统称为矿物质。
人体营养所需的矿物质,主要从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摄取,部分来自饮用水和食盐。食物中的矿物质含量一般在5%以下,如粮食中约为1.8%,肉类1.5%,鱼2.0%,乳0.8%,蔬菜1.2%。叶菜的干物质中矿物质含量可达10%~15%,所以蔬菜是人类获得矿物质营养的重要来源。
人体内矿物质的总量约占体重的4%~5%,但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无机盐在人体内的作用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构成骨髓、牙齿的主要成分;②对维持人体神经、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③参加调解体温的渗透压和酸碱度;④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者是某种维生素的重要成分。
一般来说,无机盐在人体中的摄入量与排出量是相对平衡的。人体摄取的矿物质通过新陈代谢而大量流失,必须补充,尤其要注意钙、磷、钾、硫、钠、铝、镁、铁、碘的摄取量。
一、矿物质的分类
从营养角度出发,一般把矿物质分为必需矿物质、非必需矿物质和有毒矿物质。
(一)必需矿物质
这类矿物质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作用,是人体营养不可缺少的成分,其含量浓度比较恒定,缺乏导致组织上和生理上的异常,在补给后可以恢复正常,或可防止这种异常的发生。摄取过量则会出现中毒反应。
在必需矿物质中,含量超过0.01%的矿物质,称为宏量矿物质,有钙、磷、硫、钾、钠、铝、镁等7种;含量低于0.01%的矿物质,称为微量矿物质,有铁、锌、铜、锡、碘、锰、镍、镉、钼、钴、钒、氟、硅、硒等14种,合计不超过体重的0.05%。
(二)有毒矿物质
常见的有毒元素为汞、铬、铅、砷等。在正常状态下,它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当它们污染食品、被人体大量摄入后,会对集体的生理功能及正常代谢产生阻碍作用,造成人体中毒。
(三)非必需矿物质和作用尚未明确的矿物质
除上述25种元素外,还有20~30种元素在人和各种生物体内存在,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是变化的,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尚不清楚。
二、矿物质的酸碱性
食品中属于金属元素的Na、K、Ca、Mg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氧离子的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CaO、MgO等,这些含金属元素阳离子较多的食品,通常称为碱性食品。食品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P、S、Cl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含阴离子的酸根,如磷酸根、硫酸根等,这些含有非金属元素阴离子较多的食品,通常称为酸性食品。
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可以通过食品灰化后,用酸或碱进行中和来确定。灰分的酸度和碱度,是指将100g食物灼烧后得到的灰分溶于水,用0.1mol/L的酸或碱中和时所消耗酸液或碱液的毫升数。以“+”表示碱度,以“-”表示酸度。
(一)酸性食物
通常富含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等的食物多为酸性的,如谷类、肉类、鱼贝类、蛋类、黄油及干酪等。
三、矿物质的存在形式
矿物质在食物中大多数是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尤其是一价元素都为可溶性盐,大多分解成离子的形式,如阳离子K+、Na+、Ca2+,阴离子Cl-、SO42-等。而多价元素则以离子、不溶性盐和胶体溶液形成动态平衡而存在,肉、乳中的矿物质常以此种形式存在。
(一)肉类中的矿物质
肉类中的矿物质含量一般为0.8%~1.2%,几种肉类的矿物质含量。
肉类中矿物质元素以钠、钾、磷、铁的含量较高,因此肉类是人体摄取磷和铁的重要来源。
当肉类组织液流失后,矿物质元素损失主要是钠、钾,而钙、磷损失较少,这是因为钠、钾几乎全部存在于软组织及体液中。在动物活体中钾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而钠分布于细胞外液。当动物死后,则较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外。
肉类中的矿物质,一部分以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呈可溶性状态存在;另一部分则与蛋白质形成非溶性状态而存在。因此,瘦肉要比脂肪组织含有更多的矿物质。除上述元素外,肉中还含有微量的锰、铜、钴、锌、镍等,它们多为酶的组成部分。
(二)植物中的矿物质
植物中的矿物质元素,除极少以无机盐形式存在外,大部分都与植物中的有机物相结合而存在,或者本身就是有机物的组成成分,而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如粮食中含量较高的矿物质元素磷,就是磷糖、磷脂、核蛋白、辅酶核苷酸和植酸盐等有机物的组成成分。
粮食中约含有30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含量较多的有磷、钾、镁、硫、钙、铁、铝等。
小麦面粉中所含的矿物质元素如表2.6所示。除表中所列元素外,还含有锰、锌、铜、镍、钴、钼、硼等微量元素。
粮食加工制品中,精度越高,其灰分含量越少,所以面粉常以灰分含量来划分精度和等级。灰分含量高,颜色成浅黑;反之,灰分含量低,颜色发白。一般粗面粉灰分含量为1.35%~1.8%。
大豆灰分含量比较高,接近5%。大豆中灰分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如表2.7所示。
果蔬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磷、铁、镁、钾、钠、碘、铝、铜等。果蔬中的矿物质含量。
四、重要的矿物质
(一)钙
钙是人体中除碳、氢、氧、氮外含量最多的元素。正常人体内含有1~1.2kg的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