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经济学是国外90年代以来经济学研究中一个异军突起的新兴学科,是在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联与互动过程中,探索经济运行的轨迹及其演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的以“经济人”抽象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社会经济学强调研究嵌入于社会结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文化关系中的个人、家庭、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立足于跨学科的研究框架,重视经济发展所受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因素,强调惟有从经济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中才能更好把握经济演化的内在轨迹,因而具有鲜明的本体特色。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经济学在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派及早期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中被称为social economics,而现多指socioeconomics。
目前,在国外已形成以艾特琼尼(A. Etzioni)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研究阵营,成立了有5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的社会经济学促进会(SASE),在理论与方法论构建、政策研究、国际比较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成为经济学研究中注重跨学科、强调创新思维的极有前景的研究领域。但在国内,在社会学界,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如朱国宏(1999),张其仔(2001)等)正处于刚起步阶段;而经济学界,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到目前尚无系统的论著出现。显然,这是一个亟待重视,迫切需要扶持的新兴边缘学科。
(一)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在国外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关于社会经济学的专著,我们除发现20世纪早期德国维赛尔(F. Wieser)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原理》(1914年)和美国克拉克(J. M. Clark)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序言》(1936年)外,其他大多数是80年代以来涌现的论文集和论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教授的专著《社会经济学:社会环境中的市场行为》,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研究经济学问题,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说,社会经济学尚无完整体系,只能在国内外现有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探索。
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同稀缺物品和股份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经济行为,以及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更广泛研究领域。因此,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学说史。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及理论渊源。主要探讨东西方经济思想史近,对社会经济学理论及方法论做出的贡献。从这一学科的兴起,到20世纪中叶的衰落,到90年代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梳理社会经济学思想的脉络。研究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思想及理论贡献。
(2)社会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领域、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理论、经济运行与社会制度、文化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学,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嵌入理论、网络理论、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及制度基础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的较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我国社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一个粗略的铺垫。
(3)社会经济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创新是当代经济学界尤需关注的中心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无疑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显而易见,现有经济理论的种种困惑及其在解释、指导经济实践中的误区,迫切需要拓宽研究思路和视野,实现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市场经济并非毫无生气的平台,经济运行轨迹深深嵌入于社会结构和各类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之中,并作为各国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社会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乃是以历史分析、整体分析、制度分析、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方法的一种新的综合。方法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方法仍然成为大多数经济学人习惯的思维定势的现实背景下,拓宽研究思路,从方法论角度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强调综合应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整体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广阔的宏观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视野的结合上,丰富和拓展经济研究的现有研究框架。关注方法论问题,至少促使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既有方法进行深维度反思,而不是继续不假思索地成为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前提与方法论原则。
(4)应用性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勾画出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进行归纳和提炼。运用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和福利国家发展趋势等前沿课题,揭示社会经济学广阔的理论与政策前景,使社会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学做应有的贡献。
(二)社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视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种种迹象已向世界昭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和理论框架,正受到深维度的怀疑和挑战。尤其对若干非西方世界的市场经济模式而言,脱离了特定社会和制度文化土壤的经济学原理,在解释各国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时,显得异常空洞和缺乏说服力,更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制度经济学和制度分析思路及方法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从某一个侧面显示出社会经济学的蓬勃生命力和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着眼,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构建,将从一个全新视角丰富和扩展经济研究的空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找准分析经济运行轨迹的切入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尽早实现在这一研究领域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平心而论,较之于西方学者,我国没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沉重负担,而且中国学者注重综合思维、历史思维和制度分析的既有优势,是我们在经济研究领域抓住历史机遇、扬长避短,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因而,开展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其三,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的高度复杂性,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来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全新的方法论视角进行系统反思。而社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无疑比西方经济学的现有理论及其方法,提供更有价值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思路。
尤其是随着我国以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愈是深切地感受到,单纯运用经济分析视角和现有经济理论框架难以解释并指导当前的改革实践。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路径依赖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未来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所嵌入的社会结构、认知与心理体系乃至历史文化的宏观视域,从深度和广度上制约并影响着经济发展轨迹。当代社会诸多深层次矛盾的显露,无一不体现出经济与社会的高度关联,经济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紧迫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成为修正单纯和孤立经济发展模式的潜在强劲需求,经济政策应与社会政策统筹协调发展,而不应是过分突出经济发展的倾斜,这已成为当今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调整议题。
正是在当代特定的发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无论就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不但具有现实紧迫性,而且具有扭转现行习惯性发展思路的久远的历史价值。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和华盛顿共识向发展中国家日益渗透的背景下,片面强调经济力量扫荡一切领域的冲击波下,经济社会文化的关联与协调问题,再一次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对迷茫中的发展轨迹给予理论解释和宏观引导,使各国经济运行驶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进入更为人性化的发展轨道。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密切关联,应当说已构成当代经济学创新体系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日益形式化的发展趋势,使之越来越脱离经济发展必须嵌入的社会与文化环境,这一理论框架不但难以对西方本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予以解释,而且对非西方国家的误导性结论,往往使经济发展日益脱离各国经济赖以运行的社会结构及文化环境,成为资源进一步耗竭、贫富悬殊,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政策温床,而构建中转型经济学的强调的市场力量和结构性高速的政策、思路,使各转型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鸿沟越来越大,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难题,以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和协调发展中,重构社会经济学的体系、框架与方法,成为人类社会在21世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经济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内在需要,既有其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更有其深远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