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技术厂区已对外开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特殊建筑设施的内部结构,还可以看到一枚专供参观的“长征三号”火箭实体,它是多用途的三级液体大型运载火箭。由于采用液氢、液氧低高能推进剂,可将1.4吨重的卫星送入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特别是掌握氢氧发动机在失重的情况下二次点火的技术,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地球同步卫星升空后,全国各地,无论多偏远的地方,只要通过一个地面天线,就可以清晰的收看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区的电视节目,这使得我国的通信状况大为改观。
航天展览馆陈列着100多幅精湛的大型技艺照片及整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景的立体模型,“航天展览馆陈列着100多幅精湛的大型卫星发射图片、部分珍贵模型和卫星残骸以及整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全景立体模型,是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貌及火箭升空壮观情景的动态展示”。
指挥控制大厅,是发射中心的“神经中枢”,距发射场有几公里的路程。这里密集着标志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各种先进仪器,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电脑王国。发射卫星时,指挥控制大厅对各系统实施集中统一的指挥和二级关机前的安全控制工作。它与其他五大系统联网,对火箭发射实施信息的收集、传输、反馈、显示、决策执行以及反馈控制。大厅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前方一面20余平方米的电视显示屏及各种状态显示屏,它们随时显示着发射场的工作情况、火箭卫星的运行状态及有关参数,还可随时显示出调度指挥口令和发射阵地工作、地面设备工作、火箭飞行等许多种状态。专家们就是在这里完成对卫星发射的指挥控制、数据交换与处理等工作,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太空。当年,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走进这里时,情不自禁的赞叹道:“西昌,休斯敦!?”
控制大厅的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电脑机房。各色显示灯不停地闪着神秘的眼睛,伴随着电脑的嗡嗡声,将火箭起飞后的各种信息迅速处理传输到各跟踪测量站和设在北京的总指挥部。控制大厅后方的楼厅是参观厅,参观者可以坐在参观厅内透过前方巨大的玻璃窗观看大型彩色电视屏幕上播放的从星箭进场到火箭起飞的实况。
1984年12月24日,我国第一次对外公开卫星发射全过程,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技术团体、记者在这里观看了卫星发射实况。世界上的一些著名航天专家和政府首脑,也相继来此参观访问,他们对这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赞叹不已。
测量站和通信总站,是发射中心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可以看到,测量站象一朵拱土而出的蘑菇,与西昌、宜宾、贵阳等地所设的几个跟踪测量站,共同构成卫星发射中心的检测网络。这些观测站,装配有先进的火箭跟踪测量所需的激光经纬仪,集激光、电视和摄影于一身,形同天文望远镜。他的镜筒和机身可以同时进行180度和90度旋转和俯仰,对升空火箭进行激光测试、红外线跟踪、电视测量和胶片记录,并将各种参数图象及时传输到指挥系统,在终端加以显示。所以人们称这些测量站是卫星发射中心的“千里眼”。通信总站,被誉为发射中心的“耳朵”。他下设十几个分站,其任务是完成卫星发射期间及平时发射中心对外对内的有线无线通信保障。在西昌市区西北山坡上所建的卫星地面接收站,两组大型天线,犹如一队大蘑菇。一组用于国内,一组用于国外,通过他们与卫星传递,将火箭运行轨迹、参数、图象等多种信息在瞬间传递到国内、外任何地方的发射用户手中。
走出指控大厅,再往前行6公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由2号工位及3号工位两个发射系统组成的发射场。3号工位于1984年投入使用,1990年发射了第一颗外国卫星——亚星一号。它高达77米,发射塔上有11层可作180度水平旋转的工作平台,3号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3号火箭,它可以把1.5吨以下的卫星送人轨道。2号工位建成于1990年,工期只有14个月,而国外建设同类型的发射工位一般需要2年时间。我们所见的2号工位是由一座高97米,重达4500吨的活动勤务塔架和高74米,重1040吨的固定脐带塔以及三座高175米的避雷塔组成。火箭和卫星的起竖、对接,以及最后的检测和燃料注入都在塔上完成。塔上的各种设施完备,可以对塔内的温度、湿度、压力、洁净度进行随意控制。2号工位主要用于发射长征2号捆绑火箭等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它是目前我国发射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发射工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承担国外商业卫星发射任务最多的航天发射场。1990年4月7日,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由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至今,这个中心共将10多颗国外商业卫星成功地送入了太空。在30年的航天历程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几代人克服困难,攻克难关,建成了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仅在提高航天发射技术的攻关中就取得了几百项科技成果,其中重大科技成果有60多项。如今,中心拥有两个自成系统的发射工位,可以发射不同类型的长征运载火箭,既能将大吨位的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也能将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同时在我国“嫦娥工程”中承担重任,负责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接待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接待国、内游客100多万人次,20多个国家希望在这里为它们发射卫星。西昌,向世界敞开了她通向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展示了她美好的发展前景。(作者杨超)
20.泸沽湖
——解读东方女儿国
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将带您来到人类最后一块母系社会的大家园——泸沽湖。这是一个让人眷念又充满憧憬的地方,但让人感触颇深的还是它那一层“神秘的面纱”。
泸沽湖位于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交界处,距西昌300公里,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称左所海,俗称亮海。纳西族摩梭语“泸”为山沟,“沽”为里,意即山沟里的海。泸沽湖湖畔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摩梭人,它应当属于纳西族的支系,最早是由秦汉时西北的羌族南迁而来。他们长期生活在偏僻的山乡水国,使他们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外界的母系社会的特点。
泸沽湖又称为“东方女儿国”,知道为什么有此美称吗?传说有一天,由于一个贪婪的人的自私自利导致灾难降临,大水顷刻间淹没了所有的村寨,这时有一位正在喂猪的母亲为了救自己的一对儿女,将他们放进猪槽,自己却葬身于水底,人们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母亲,把泸沽湖称为母亲湖,并一直沿用这种猪槽状的独木舟至今,它成为湖上独特的交通工具,也就是我们大家游湖坐的“猪槽船”。这个故事实际是在寓意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要有节制,贪婪过度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女性形象的崇高和尊严。母亲是摩梭人生活的轴心和靠山,名副其实的当家人。泸沽湖成为我们当代名副其实的“女儿国”,不仅因为有美丽感人的传说,还因为现存的独特婚姻——阿夏走婚制。阿夏走婚与现代都市婚姻不同,摩梭人流行的是不受金钱及各种社会关系限制的走婚形式。恋爱双方“男不娶,女不嫁”,即夜晚男方到女方家走访、住宿,第二天早晨又回到男方原有的母亲家庭,婚姻是以男方的走动实现的。双方所生子女属于女方,采用母亲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担抚养的责任。东方古老神秘的“女儿国”轻启面纱,便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猎奇探险者,世界各国民间传说中的女儿国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这一族了。因此它也是研究母系社会的活化石。
摩梭人浓郁的人文风情就介绍到这里。前面群山之间就是静穆秀丽而又多情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
泸沽湖,摩梭语称“谢纳米”,汉语称母湖或女湖。泸沽湖水面约51平方公里,周长50公里,平均水深45米,湖面海拔2688米。湖中七岛,亭亭玉立,林木葱郁。湖周群山环绕,森林茂密,且是山水相映,美不胜收。
现在我们将乘“猪槽船”畅游母湖,这里微风吹拂着清冽的湖水,泛起晶莹的细浪,不时鱼儿雀跃,翻起层层涟漪,湖中小岛如漂浮在水中的盆景,蓝天白云,高飞的水鸟和远山近树,烘托出一个安宁恬静的世外仙境。时而可见美丽的摩梭姑娘荡舟湖间,当她们扬起沾着晶莹汗珠的笑脸,唱起高亢嘹亮的山歌,这湖光山色就更显得出奇的美丽温馨。半个世纪前美国学者洛克博士在《中国西南的纳西王国》一书称赞这里是“最漂亮的一片土地,无法想象比这还更美丽的布景,笼罩这里的是安静和平的奇境……真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生今世你我同游母湖,畅游仙境,日后必定吉祥平安,幸福生活赛神仙。(作者:杨萍)
21.彝俗文化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参观旅游,体会悠久神奇的彝俗文化。我是凉山ⅹⅹ旅行社的彝族导游小杨,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我们凉山彝族的历史沿革和民俗文化。首先,我介绍彝族的分布和人口情况。
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和分布较广的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彝族154.6万人。另有24.1万人分布在攀枝花市的郊区和米易、盐边县,乐山市的马边、峨边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泸定县,雅安地区的汉源、石棉县和宜宾地区的屏山、古蔺、叙永等县。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彝族的历史与语言文字。彝族是由我国西部的古代氐羌部落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据汉文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安宁河流域的邛人和叟人与今天彝语支各族的先民有关,汉王朝在这里建立了越西郡。唐、宋时期,彝族是"乌蛮"的组成部分。"昆明"、"夷"、"爨"、"乌蛮"等是不同时代对彝族等民族先民的称呼。现在四川彝族自称"诺苏"。居住在云南、贵州的彝族还有许多角称和他称。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分为东、西、南、北、东南和中部六个方言区。四川彝语属北部方言,是彝族最大的方言区。彝文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文史书上称为"爨文"、"韪文"、"倮文"等。《勒俄特衣》是一部厂为流传的彝文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宇宙起源,祖先迁徒等故事。
由于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原山区,比较封闭,在新中国建立前,大凉山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其社会成员按照血缘关系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兹莫和诺合又被称土司和黑彝,是统治阶级,他们既是土地的主要占有者,又是阿加和呷西两个等级的人身占有者。曲诺(汉称"白彝")是被统治等级中的中产阶级,隶属于诺合或兹莫。曲诺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济的相对独立。阿加(彝语意为"主子寨旁的奴",汉称"安家娃子"),被限制住在主子的宅旁,随时供驱使,既没有人身权利,也没有自身的婚权和对子女的亲权,主子不仅要抽其子女为呷西,而且有权将他们出卖、赠送或处死。阿加的财产主子可任意索取。呷西(彝语意为"主子锅庄旁边的手足",汉称"锅庄娃子")是最低的等级,他们是阿加子女和从外地掳掠、贩卖来的奴隶。他们一无所有,常年住在主子家,从事繁重的劳作。他们毫无人身权利,可被任何别的等级占有,主子可以将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买卖、抵押、奴役和虐杀。1950年,四川彝族地区获得了解放,彝族人民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从奴隶制度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下面我们看看彝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彝族人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和祖先至上。在自然崇拜中,他们认为山、水、石、风雨、雷电等都有神灵,能嫁祸或赐福于人,人们的生、死、病、痛是因为有鬼作祟。对祖先的崇拜主要表现在替父母辈设置灵牌和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彝族认为祖先死后灵魂照样存在,可以给活人以祸福,因此要加以崇拜,祈求降福子孙。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边。女子穿由不同色布镶成的多褶长裙(汉称"百折裙")。男女老幼披羊毛织的"瓦拉"(汉称"擦尔瓦"),下端有长穗。寒冷时内加羊毛披毡。男子头顶右前方扎缠出细长尖锥状的"英雄结",彝称"子帖"。青年女子则多用灰布或黑布作头帕。壮年和老年女则戴荷叶帽或大顶帽。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欢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并在领口上戴镂花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