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堂内有四个天井,从上往下,其平面呈“田”字形,中间以“十”字相连,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罗汉堂内一共雕塑有三佛,六菩萨,十八罗汉,五十师祖,五百罗汉,一共有塑像五百七十七尊,进门中间这位是孔雀明王,左右两边两位罗汉身上分别坐了四个和六个小孩,代表着佛教的四大皆空和六根清静。房梁上分别有一条龙和一只老虎,与其对仪的就是五百罗汉中的降龙和伏虎罗汉。
这尊是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原名观世音,即为观世间因果,到唐朝时期,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所以去掉了中间的世字改为观音,宝光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一共雕塑28个头,56只手196只眼睛,为观音雕塑千手千眼完全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种汉化,因为古代人们都乞求观音救苦救难,而观音只有一个人,世上那么多难,都要他去搭救,实在忙不过来,所以为他雕塑上了千手千眼,表示法力无边。
这位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曾说过:“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弥勒佛降生之前,就由他来普渡众生,这里所雕塑的地藏菩萨的形象是南宋时候一位疯僧的形象。这位疯僧还有一个传说,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害死了岳飞,人们都对他恨之入骨,但是又敢怒不敢言,有一天秦桧进寺庙烧香,一进门就看见一个疯和尚一手拿着吹火筒一手拿着扫把站在那,秦桧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为什么,当时疯僧就说:“吹火筒两头通,一头通大宋,一头通金邦,扫把扫奸除恶,”当时秦桧非常生气,就说:“你这个疯和尚叫什么名字,住什么庙,疯僧说:“我叫也十一,住在东南第一山。”说完就不见了,东南第一山是九华山,也十一“组成一个”地字。秦桧马上明白了,原来地藏菩萨现身来惩罚他了,当时就吓的连滚带爬的跑出了寺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位疯僧就把他作为地藏菩萨雕塑在寺院中。
与地藏菩萨相对应的另外一位南宋时期的活佛—济公,济公在世时候,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百姓们都非常喜欢他,他死后有人曾在六合塔下见过他,他说:“只因为面目无人认识又往天台走一遭。”天台山传说是五百罗汉现身的地方,因此人们就说他是五百罗汉中降龙罗汉的化身,济公活佛的脸雕塑得非常有特色。正面看是哭笑不得,从左边看是哭脸,从右边看是笑脸,寓意就是人们的面相都是哭笑掺半,那我们的生活也应是喜忧掺半,有苦有乐的生活才充实,有得有失的生活才合理,有成有败是公平,有生有死才自然。(作者余志勇)
十六、望丛祠
各位朋友: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望丛祠”,它地处成都市西北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公里。只见红墙碧瓦、殿宇森森,树木阴郁,显得庄严肃穆,这就是纪念古蜀皇帝望帝和丛帝的合祭祠。“望”是指望帝杜宇,“丛”是指丛帝鳖灵,他们二人是古蜀国的两位皇帝,也是四川最早的帝王和政治家。由于他们的功绩为“天府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立祠祭祀,烟火不断。
先秦时期古蜀国总共经历了五个朝代,分别是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和开明,每个朝代的统治大约都持续了数百年。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便是第四个朝代和第五个朝代的创始人。望帝祠始建于南北朝,原在都江堰的二王庙内,到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到郫县与丛帝庙合在一起,修建了望丛祠,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原望帝祠遗址只建崇德祠祭祀李冰,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史学家扬雄在《蜀帝本纪》中这样记载杜宇的:“代鱼凫为王,徒都于郫,即杜鹃城也。”说杜宇取代鱼凫为古蜀国王,后来他把都城迁到郫县,也就是杜鹃城。现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最初占地21亩,现已扩大为80多亩。
现在我们来到了祠堂照壁,照壁正北上面三个石刻涂金大字几个字——“望丛祠”,字体遒劲有力,它由反清爱国志士但懋辛书写。
绕过照壁,我们来到祠堂的大门处。大家注意看,祠堂的大门不是单开单向,而是对称地开为东西二门,据说这是按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从建筑形式上讲,隐含着一祠祭二主的意思,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东侧门上题写的“功在田畴”,意在颂扬丛帝治水兴农之功绩;西侧门上书“德垂揖让”,歌颂了望帝与黄帝一样,把帝位用禅让方式民主传承。
进入大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制高大的建筑物是祭祀正殿,屋顶为单檐庑殿式,说明祠堂主人不凡的帝王身份。请大家随我拾级而上,进入祀殿。大家请看正中的两尊塑像,它是青铜塑造的。左边长髯者为望帝,目光慈祥,充满仁爱;右边手持玉珏的年轻者为丛帝,睿智坚毅,象征他排除艰险,率领民众开凿水利工程。正殿两侧有楹联二副:“蜀国破天荒,忆冠裳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当花凤来时,杜鹃啼处,千秋风雨二陵多。”描述了古蜀国多水灾,禅让后水患得到治理;来自巴地的丛帝与望帝一样享有人民的记忆,杜鹃啼血、望丛二帝千年来历经风雨。“巫峡西回,断岩猿声留胜迹;岷江东去,故宫鹃魂认前朝。”大家看,在这里还有一块石刻文物,它是1980年在新都马家场一座战国时期蜀王墓中出土的。据考古专家推测,这是古蜀王的印。从整个印的图纹上看,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下是垒,是象形文,这就说明它是氏族的标志,王权的象征。这说明了墓主人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可能是开明王朝九代中的某一位蜀王。
现在我们走过祭祀殿,来到了陵墓区。殿右为望、丛二帝陵墓。二陵相对屹立,状若丘山,相传为全川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望帝陵,周长200多米,高10多米,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墓。大家请看,望帝陵上有一百多棵古柏高大挺拔,葱笼茂密,枝繁叶盛,间有珍楠老桂,丛丛修竹,蓊蓊郁郁,仿佛碧云一片,罩护帝陵。陵墓的碑体高丈余,前面大书“古望帝之陵”五个大字。望帝,名杜宇。相传于春秋时期,杜宇与梁族通婚,率领蜀族人民移居成都平原,建都于郫城,所以郫县又是川西平原最早的城市。他教民务农,首创按农事季节耕种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产的过渡。因此后来被川人尊为农神,春耕之前要祭拜他。杜宇死后化身为杜鹃,每到春耕时节便会飞来飞去鸣叫不止,老百姓便知道农时到了。历代有许多文人骚客作诗咏及此事,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又如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反映了历代文人们对望帝的尊敬和怀念之情,同时历代蜀中百姓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千百年来,后人为纪念望帝,约定俗成地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举办鹃城赛歌会,赛歌会场地就选在望丛祠。赛歌会期间,县城内举办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土特产展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陵是丛帝陵,也是周长100米,高10米。前门的石碑上有“古丛帝之陵”五个大字,碑高也是丈余。丛帝,名鳖灵,楚国人,相传原为望帝之相,善于治水,据说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尧舜,禅位于他。鳖灵继位后国号开明,但他没也像禹一样,没有禅让,而是传位于子孙。传到第九世时,也即是开明九世把都城从郫县迁到成都,后为秦所灭。
望丛二帝的碑石下都有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书”。在1969年时,该碑被红卫兵拆毁,仅存残块。今天我们看到的碑是复制件。原墓碑是民国8年(1919年)由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是由他手下的高级将领但懋辛所写。他们二人都是四川人,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后来熊克武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在望帝、丛帝和蜀民的努力下,农业迅速发展。望帝、丛帝“功在田畴”,被尊为“天府之师”“蜀中先导”。而蜀中自战国伊始就以富饶著称天下,后被秦国征服,凭借关中和蜀中的富饶,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关于望丛二帝的历史功绩,1985年在成都举行的“都江堰兴建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认可了史学家喻权域的观点:“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说明了现有开明王之水的成功例子在先,李冰在这个基础上集大成,终于成就了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平原。“一年成聚,两年成市,三年成都”,今之成都由此得名,反映了良好经济背景下的快速的城市建设。
这祠堂园区内,水池环绕,碧波荡漾,这些池水是不是非常清澈,用手触摸,还可感觉异乎寻常的凉意,因为它们全是汲取自岷江的活水,岷江水多是由高山雪水融化而成。这也是用以缅怀古丛帝的开凿玉垒山、分江水、治水患的卓越功绩,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祠堂内的建筑物多与农事有关,反映的是我们蜀人祖先重视农业,视之为国计民生根本的精神。大家看到的这个建筑物是“听鹃楼”,听鹃——就是聆听杜鹃鸟的鸣啼,其实就是为纪念望帝所建。相传望帝禅位后,退隐西山,魂魄化为杜鹃,每年春天飞回故土,昼夜啼鸣,催农春耕,直到啼血而死,鲜血滴在花上染红了花朵,后来蜀人便将这种被鲜血染红的花称为杜鹃花。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稻生楼”,因天府四川盛产水稻,尤其以郫县产量极高,想是受到望丛二帝的庇佑。故有“稻生楼”之名。(作者余志勇)
十七、天府之国(四川概况)
各位朋友:
大家好!当你们走下飞机旋梯,便踏上天府之国的沃土。这里山川秀美、地灵人杰、热情好客。现在请允许我代表巴蜀儿女为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让我们一道走进天府之国,回顾巴蜀悠久的历史,品味四川多姿多彩的现实。
1.四川及天府之国的由来。四川简称川或蜀,历史上又称“天府之国”,是中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的“资阳人”曾在这里生息,商周时期,建立了巴、蜀两国。公元前316年,秦将司马错灭巴、蜀,设巴、蜀两郡。北宋初置西川、峡西路,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将川、陕二路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世祖忽必烈取“川峡四路”一、三字,颠倒过来正式设置为四川行省,这就是四川省的由来。四川不是因为境内有四条大江(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而得名。
四川美称“天府之国”,(“天府”,在古代是朝廷中司掌库藏的官衔),最早用这个美称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战国策.秦策》中记载,苏秦在回答秦王如何富国强兵统一中国的策略时说:“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以后《汉书张良传》里正式出现了“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美称。更为确切的说,四川成为“天府之国”是在都江堰修成以后的秦汉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劝刘备夺取四川作为统一中国的根据地,其理由就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晋代常璩著《华阳国志》称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效益时写到:“灌溉三都,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饿,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所以历史上有了“天府美自古堰来”,“得蜀者得天下”之说。
2.四川现状。四川省位于中国西部,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属四川盆地,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西部属青藏高原的边缘和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全省分为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共181个县(市、区),全省总人口为8750万,其中汉族约占96%,少数民族14个,人口约占4%。
四川地形复杂,东、西地势高低悬殊,东部盆地,海拔在160至700米之间,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盆地四周环绕着山地和高原:北有米仓山、大巴山,西北有龙门山,西有岷山,西南有邛崃山、大凉山,东有华蓥山,南有大娄山,盆地四周山地海拔多在800至1000米,西部山地及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至4000米以上。
四川境内气候差异明显,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以成都为例,夏无酷暑,冬少冰雪。盆地降雨量丰富,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毫米左右。西部高原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降雨少,太阳辐射强,有的地区几乎终年积雪,有四川极寒之称,甘孜县城年均日照小时数仅次于拉萨,有四川“日光城”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