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利用现代化手段构建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之外,浙江的党员教育培训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浙江省2001年提出了农村党员培训5年计划,提出在五年之内将全部100多万农村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普及,提高党员的“双带”能力。
二是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省里利用农函大、电大等途径,对农村优秀党员进行不脱产的学历培训,全面提高这部分党员的学历层次。三是推进“培训券”制度,在培训中注重保护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扩大培训方式、场所和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培训效果。“培训券”就是党员用党组织核定的记载有培训学时、培训费用等内容的纸券,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凭“培训券”直接向党委组织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结算。
2003年8月,浙江省开始实施“党员人才工程”以来,加快了党员队伍素质的提升和优秀人才向党内集聚的进程。全省各地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取得不少成绩。比如,湖州将“党员人才工程”与“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相对接,在农村培养1万户党员“创业中心户”。“创业中心户”的基本标准是有“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有创业项目,有帮扶意愿,平均每个“创业中心户”帮扶四五户农村劳动力中的党员。对“创业中心户”的培训由财政埋单。
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推向基层领导管理岗位,通过农村党员“创业中心户”的载体,湖州把这一精神落到了实处。又比如,在试点的基础上,宁波2006年全面开展了党员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党员与人才的“递进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作用明显、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以“党性强、带头发展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三强型”党员人才队伍,促进了党员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改善,综合素质能力的改进提高,以及优秀党员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保障党员权利,实现党员利益
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管理的目的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党的组织的存续和发展;二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不断激发广大党员的内在动力,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从而让每一层次的党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浙江各地在党员管理中,适应党建工作新形势和党员自我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逐步把服务理念融入党员管理之中,将关心爱护党员作为凝聚党员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以关心爱护为主旨的党员管理服务机制。
1.推行党员“关爱工程”。传统意识上,对党员强调义务和奉献的多,注重权利和需要的少。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党员当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他们也同样需要关心爱护。其实,对党员的关心爱护本身就是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本方法。“探索建立党内关怀和互助机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浙江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有效的探索。比如,台州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面实施“关爱工程”。全市有3070名党员领导干部与2332名困难党员结对,并结合“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党员电教科技工程”等,开办各类实用技术应用培训班,提高贫困党员的致富能力。台州各地还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党员帮扶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救济贫困党员网络和保障体系。温岭市实行政策性扶贫,逐步把农村贫困党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玉环县率先探索建立“困难党员互助基金”,采取党费划拨、财政补贴、党员捐赠、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方法筹集互助基金,每年为困难党员发放补贴。又比如,杭州市萧山区从90年代末开始探索农村老党员关爱机制,各镇街形成了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对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实行制度化养老。每位老党员年平均补贴达到23363万元。实行普通门诊每年1800元包干,并全额报销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对农村困难老党员实施帮扶机制。区级层面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每年对困难老党员开展帮扶活动,2006年,区一级送出慰问金和慰问品30多万元;各镇街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定期慰问和经济补助制度,对年龄大、党龄长的老党员发放生活补贴,据统计,各镇街2006年累计慰问困难老党员15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60多万元。
2.建设党员服务中心。服务关爱党员需要载体,需要活动场所来保障。
2004年宁波市率先在浙江省内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以强化基层党建服务功能。党员服务中心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开展涵盖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纳群众入党申请、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困难党员生活帮扶等相关内容的“一站式”服务。提供活动场地、学习资料、问题协调等有形服务和思想交流、信仰关怀等无形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关怀党员、服务党员,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温馨的“党员之家”。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克服了基层党组织活动资源的制约,方便基层党组织共享活动资源,促进了党员活动的经常化。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拓展党员服务中心的功能。宁波市江北区党员服务咨询中心设立了党员志愿者工作总站,下设19个工作分站,有1000余名党员报名参加,为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提供了舞台。台州市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深化党内关怀工程,做到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党员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建立了168份信息档案,帮助寻找了3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使广大党员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了党员意识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杭州市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党员志愿服务50余万次,党员主动参与率达到90%以上,接待咨询求助的党员、群众20余万人次,受理解决各类事项15余万件。据统计,目前全省建立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点)9106个,其中县(市、区)党员服务中心67个,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1102个,村(社区)党员服务站7671个。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各级党组织贴近党员、了解党员、服务党员创设了一个载体,也成为发挥党员主体性,党员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党员群众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
3.关爱流动党员。浙江从外出经商办企业的大省,到转变成制造业大省,流进和流出党员频繁,规模日益庞大。人口大进大出,党员大进大出成为基本特征。面对这样的情况,从1995年开始,浙江就开始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党组织更是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了“上级服务基层、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服务理念。认识到党组织在要求党员积极发挥先锋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理应让其充分地享受到拥有的权利,得到组织的真切关怀和温暖。只有了解和掌握党员的各种需求,帮助党员解决各种问题,才能为党员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地普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通过各种组织载体,搭建了各种活动舞台,如提供致富信息岗、维护权益岗、志愿服务岗、关心下一代岗等岗位,使流动党员能利用一技之长,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工作上的标兵、知法守法的模范、联系群众的纽带、沟通劳资的桥梁。在工作上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帮助就业,在政治上信任流动党员,保障流动党员的各种民主权利,在生活上设立各种困难补助金,最大限度地帮助流动党员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比如,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是一个流动党员集中的社区,他们就将党员服务中心变成流动党员的“阳光家园”。建立流动党总支1个,各类流动支部18个,流动党员251人,来自安徽、湖南、我省淳安等地的党员在这里找到了安心的“家”。还有35名外来务工人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流动党员凭“一证通”可以参加“家园”内的所有活动。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和关爱,流动党员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家,也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来自安徽祁门县历口镇的三名流动党员就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在15个社区巡回,为居民提供磨菜刀等服务。正是由于把服务理念注入党员管理过程当中,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也使流动党员在被服务和服务他人当中增强了党性意识,体现了先进性。
二、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中数量最多、党员人数最多的基层组织。
目前浙江省仍有超过1/4的基层组织在农村,超过一半的党员是农民。农村党的建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如何,对于整个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党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各项重要措施,都要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无论从党的建设自身,还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都仍是整个基层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而这一任务的实现,必须要在坚持农村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村党员的主体作用中完成。
(一)整顿基层党组织,保证党员主体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浙江基层党组织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基层党组织基本陷于瘫痪或半瘫痪。到1979年上半年,全省5.6万个基层党支部尚有20%左右软弱涣散,其中,10%左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1979年6月2日,省委批转省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支部工作座谈会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没有建立党支部的生产大队尽快建立,规模较大的生产队要建立党小组。当年,41957个生产大队建立党支部与支部40480个,占96.48%,其中建立党总支62个;有18.66%的生产队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1980年底,有97.55%的生产大队建立党总支或党支部,有21.38%的生产队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
1982年,省委又针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农村党支部茫然失措,放松领导,一些农村党员顾自种地经商,不起作用的新情况,决定对农村党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1985年2月6日,中共浙江省委批转中共天台县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层整党做好准备的报告》,要求各地对党员和基层组织普遍再进行一次教育和初步整顿。到7月底,全省4万多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进行了教育和整顿。9月,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要求继续调整、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到1986年初,有90%的农村基层党支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一批年纪大、文化低、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缺少办法的老党员退出了领导班子,一批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善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党员充实进领导班子,明显提高了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