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331100000007

第7章 “现代性”:关键词界说(3)

卡林内斯库的续写行为显示出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期迅猛的发展势头,尽管有关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合法性的争议从未间断过,但其影响力的扩大表明了西方世界在此阶段发生了不容忽视的转变。在社会层面,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被理解为“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社会、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到全球的大众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变化。在文化范畴中,后现代主义则包含着一种对现代文化及以往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态度。比如在其发轫的建筑领域,体现为以追求复杂性和趣味来对抗现代主义建筑的纯粹、单调和贫瘠;在哲学领域,以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观点直接质疑现代性的元叙事(meta‐narratives)基础;而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意义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诗学则挑战了现代主义诗学中的象征主义。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还体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上,如游戏化的生活态度,强调“不确定性”、“不可表达性”的表达方式,悬置真理的心态等等。

以上是对“后现代主义”所指对象的笼统描述,可以看到,这一概念所涉范围极广,且内涵模糊混杂。学术界始终无法为“后现代主义”清理出一个明晰的轮廓,相关探讨繁复异常,充满争议。而另一方面,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语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泛滥。在90年代的中国,“后现代主义”同样迅速成为一个热门标签,被任意粘贴到各种文化现象之上。

后现代主义的庞大课题在此无法展开探讨,以下只想就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一简要交代。思想界有关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观念的论述,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逐渐成为西方学界的一股主要思潮,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福柯、海德格尔、德里达、利奥塔、鲍德里亚及众多门徒。后现代主义者虽然立场观点各异,但都将矛头指向了现代性启蒙话语,以此来反思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陷入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坚持认为,现代性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应当彻底抛弃启蒙运动的这一方案。他们宣告启蒙式的现代性已经终结,人类业已或即将进入一个后现代社会。

西方学界中的另一类看法以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未完成”理论为代表。哈贝马斯认为,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理想虽有缺陷,但仍不失为一个富有解放力的方案,其本身并没有完成,而且它具有开放性,不但没有结束,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持类似意见的学者们,如列维纳斯、阿伦特、罗尔斯、德沃金等等,分别从伦理学、政治哲学、义务论自由主义等方面,重新清理现代性危机的症结,并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试图为现代性重建合法性基础。

概而言之,两种意见的分歧在于,前者将矛头指向启蒙理性本身的致命缺陷,而后者则归因于历史发展对其缺乏恰当的运用。前者彻底否定现代性理想的价值,而在后者看来,应该将现代性方案与实际的现代历史过程区别对待,历史并未完整实施这一方案,相反,其过程中充满了对这一方案的歪曲、异化和压抑。

双方观点针锋相对,构成了当今西方学界的一个中心论争话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强调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者,也不否认后现代主义包含在现代性之中。如利奥塔所言:后现代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自身状态的冲动。……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

由此可见,利奥塔的后现代观念所质疑和颠覆的是现代性的启蒙话语基础,而当他将现代性视为一个不断超越自身的动态过程时,他所坚持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便成了现代性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不是处于终结状态的现代主义,而是处于新生状态的现代主义”,因为后现代主义所体现的反叛、革新精神,正是极盛时期现代主义的品质。

类似的观点出现在许多学者不同角度的阐述中。伊夫·瓦岱在探讨“现代化”、“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三个词中,哪一个能和前缀“后”相匹配时指出:只有“后现代主义”一词是恰当的。因为他认为“现代化”和“现代性”都仍在进行中,而“作为一个总是处于迅速变化状态的世界的公民,我们总是身处现代性之中”。尽管吉登斯对“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用法加以区别,但他同样把后现代性看成“现代性开始理解其自身,而不是对其本身的超越”,因为“我们不但还没有超越现代性,而且正在经历着它的激烈化阶段”。鲍曼的阐述更为详尽而生动,他将后现代性视为现代性对自身的反观: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现代性的拒绝。后现代性不过是这样一种现代的心态:它远远地、凝神地和清醒地注视着自己,审视着自己的状况和过去的工作,它并不喜欢所看到的一切,并感到变革的迫切要求。后现代性是成年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就是向其自身的不可能性妥协的现代性;是自我监督的现代性,是有意识地抛弃以前那些无意识所为的现代性。

至此,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等概念作了一个大致的描述,但在具体的论述中,本书对“后现代”概念的使用持谨慎态度,理由如下:

首要因素在于后现代概念的内涵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含混性,并且在大量质量不高的学术文章中,对此概念的跟风滥用混淆了视听。佛克马指出:“即使在最容易获得支持的文艺批评领域,‘后现代’的意涵仍然颇受质疑。”卡林内斯库认为:“文学中,在广泛基础上取得一致意见的后现代主义定义尚属缺如,而且可以预见将会继续如此。”由此,考虑到论述的严谨性及清晰度,本书的表达将避免对这些概念的松散使用。

另外,“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指向十分庞杂,并呈现不同的倾向。霍尔·福斯特(Hal Foster)曾在《反美学:后现代文化论文选》的序言中区分了两种基本对立的后现代主义:一种后现代主义解构现代主义,并对现代予以抵抗;另一种后现代主义则通过批判现代主义来赞美现状,他称之为反抗的后现代主义(the postmodernism of resistance)和保守的后现代主义(the postmodernismof reaction)。尽管卡林内斯库对此生硬区分提出异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现象中存在着许多截然相悖的价值取向,可表现为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消解,同样也可体现为对一切价值的放弃,走向世俗化、虚无化和游戏化。由此可见,笼统地使用“后现代主义”概念将无助于观点的表达。

事实上,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同样涉及“后现代”的文化课题和理论,但对相关概念的使用并非必需。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术界公认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大师,如福柯、波德里亚、德里达等,在他们的着作中同样很少使用“后现代”字样。本书的处理方式是,借助上文所述的观点,视后现代主义为现代性发展的延伸及反观,以现代性概念的贯通使用来涵盖后现代概念的意涵。尽管韩少功在90年代作品中的观点和立场,富有后现代意味,但本书避免因此冠以“后现代主义”之名,而造成与其前期创作的割裂印象。相反本书着重关注的是作家几十年来创作内在延续但不断自我突破的线索,侧重于他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维度,而在我看来,这些正体现了现代性自我反观的特质,都可包容到“现代性”概念丰繁的内涵中。

三、现代性与现代化

在很多时候,“现代性”与“现代化”两词被混同使用,但两者的意义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念支撑,而现代化则是现代性理念的现实实践。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化”可表现为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社会的城市化、宗教的世俗化、观念的理性化、教育的普及化等等,而其中许多“化”的程度可以由各项指标来衡量。

这里借哈贝马斯的一段阐述来进一步探讨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这个词是在50年代作为专业术语被引进来的。从那时候起,它标志着一个理论上的开端,即人们已接受了马克斯·韦伯的课题,但是人们是以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作手段来探讨这个课题的。现代化的概念涉及一系列积累起来的、彼此之间不断强化的过程:资本构成和资源转化为资金;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治中心权力的实施和民族认同性的培养;政治参与权、优雅的生活方式和程序化的学校教育的扩展;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等等。现代化理论在两个方面提取了韦伯的“现代性”概念,它把现代性与其现代欧洲起源分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对一般社会发展过程来说在时空上都中性化的模式。此外,它破坏了现代性和西方理性主义历史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至于现代化过程不再被作为一个合理化过程(即理性结构的历史客观化过程)来把握。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获知以下几点:第一,作为专业术语的现代化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提出来,晚于现代性概念的出现。第二,现代化概念也是在韦伯的思想背景中形成的,但却被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加以探讨和发展,这一点导致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的分离乃至对立。第三,现代化的种种表征。第四,现代化理论的功能主义阐释,使现代化概念的内涵脱离了现代性的起源语境及其理性主义传统,成为一种中性化的模式,适用于描述一般社会发展过程。

哈贝马斯有关现代化理论分离作用的观点,可为我们提供一条线索来思考“现代化”概念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现代化一词的中性化和普泛化过程,使它在使用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意味。比如,对于非西方国家的适用性。卡林内斯库指出:“现代化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发展在社会学上的对等物,而且往往是非西方或反西方国家趋向西方式工业化的一种委婉措辞。”这一隐含意义同样被包含在中国语境对该词的使用中。在80、9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话语中,“现代化”一词是相关“现代”概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四个)。现代化被官方制定为国家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该词的内涵已经与其西方源头拉开了距离。

另一方面,这种使用同样体现出一种功能主义的态度,现代化的方向和范围被加以限定。《现代汉语词典》对“现代化”的解释是:“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这一注释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化规划的偏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所偏倚的现代化方案,进一步加大了现代化实际过程与西方现代性理念的差距,有关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潜藏在现代化口号之下。而同时,现代观念割不断的西方渊源又使得像中国这样“被迫现代化”的非西方国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其现代化过程中彰显的冲突和问题错综复杂。

以上从意义分层、内在特征及与相关概念的辨析等三个方面试对“现代性”一词的多重内涵加以厘清。综上所述,西方源流中的“现代性”概念可以指“现代”社会的特定历史状态及其特征,由此分离产生出“现代化”的社会学概念;也可指人对自身处于“现代”的经验描述,与之伴随的是“现代主义”的思潮及创作;而其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含义是作为一种价值规范和理想,支配着“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概而言之,这套被逐步绝对化标准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了:第一,直线向前的进步历史观,引导了人们对未来的乐观信念,以及对传统的否定态度;第二,对理性和个体自主性的张扬,而这一倾向的过度膨胀,反过来制约了“现代性”理想的实现,构成了“现代性”内在无法克服的矛盾结构;第三,反思性的持有,这成为“现代性”得以缓解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动力机制,是自“现代”以来,人类及社会发展在深刻悖论中仍保持活力的秘密源泉。

在把握概念的基础上,来关照本书的研究对象——韩少功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其作品对于“现代性”的阐释同样是多维度的。如果说身处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现代性经验的书写是作家无法回避的主题,那么韩少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持久的热情和韧性关注着中国变动不居的现代性状况,三十年来坚持以小说的叙事方式记录下自身的思考与感受。更为重要的是,透过对当下社会的贴近体察,他的小说不仅揭示出各个时期中国特有的现代性问题,更进一步向“现代性”的理念本身探询。在犹疑和彷徨中,在质疑和反思中,韩少功对这种外来引进的价值理想不断发出疑问,同时也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态度和立场,他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现代性的心路历程。

如果将韩少功的小说创作看成是一种独特的发言,那么这种发言便不是形影相吊的独白,而存在于整个当代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话语相互应和。因此,在倾听韩少功的声音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些语境和话语的特征作一考察,这样才能使我们更为真切地体会其发言的境遇及其思考的独异之处。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楚辞)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楚辞)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为民所想:农业部正式启动菜篮子工程

    为民所想:农业部正式启动菜篮子工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 老人仓

    老人仓

    《老人仓》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大胆地触及了当代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小说的主人公、退居人大主任的原西峰县委书记郑江东是一个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生的老干部。当年他雄心勃勃、以雷神爷的脾气和铁一般的党性原则在全地区县委书记中闻名。为了解决西峰县的旱情和一百多里外的海滨城市的供水问题,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在西部山区修建了老人仓水库。他也做过错事、冤枉过一些好人。也受过“左”的影响,在“文革”中也吃过苦头、遭受过挫折,渐渐地,他的党性原则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尤其是从县委书记退居人大主任以后,他觉得自己老了,该以真正老人的标准重新判断世界上的一切。
  • 田野的深度

    田野的深度

    经历了十余年的户外游逛后,很难笼统地热爱一片葱茏了。曾经这样表达作为江西人的骄傲:江西的每一条地平线都是绿色的。无论冬夏,无论去哪个方向,公路两侧的田野都是绿汪汪的一片。江西的森林覆盖率已达63%以上,和多年排名全国第一的福建不相上下。大概从2002年开始,我增加了田野漫步的频率,由一个月一次,到半个月一次,最近两年,几乎达到了一周一次,只要有时间,就往城外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跑。时间多就待三四天,时间少,住一两夜或当天赶回。
  •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

    《罪与文学》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触及中国文学根本的文学批评力作,相信它将给整个中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发现和直面这样一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根本缺陷——缺乏“忏悔意识”,即灵魂论辩的维度;而且以“忏悔意识”这个特殊的视角进入,深入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思想深度;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检讨中国文学的旧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学的新传统。
热门推荐
  • 末班车来的有点晚

    末班车来的有点晚

    [杀了他!杀了他!杀了他!]高城下,无数人群齐声大喊!他是全人类的公敌,引发无数次的灾难!因为他!世间如今混乱不堪,充满着颠覆人们认知的一切![我明明是英雄好吧!]朝着城下所有人大喊![是我!是我改变了世界,是我带来了一切未知,是我!!!给你们带来了无限可能!]对天狂啸![历史因我而改写,我将永存于历史之上!我!乃!英雄!!!]颠覆思想的生物,颠覆世界的知识,颠覆认知的世界!生与死,生物与非生物,未来与过去!乃至神与魔的传说重新演变!“人终逃不了一死!”
  • 忘之泪

    忘之泪

    原本是一丝的怜悯,守护,却成伤痛的永恒,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起,而记起,也是为了更好的忘记,忘记,不是最洒脱的绝情,而是最伤人的痴情。
  • 樱花逝

    樱花逝

    当宣扬“以暴治暴”的暴力女从天而降遇上从“天树而降的寂寞却温得似水的耀眼男”,她的反应竟会是用美腿圈住别人的腰想要看清别人的长相,以便自己在不爽的时候随时攻击别人,结果却害得自己和耀眼男被自己的天敌在这羞愧难当暧昧的关头捉个正做!!于是乎,帅气得俊美邪恶滥情男、当短胖脑袋绣豆女做为第三、四者插足,一段带着六月飘雪之冤的清爽、凄美动人的N角恋爱情故事便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 神秘复苏之记录档案

    神秘复苏之记录档案

    神秘复苏配角故事,我们不是主角,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故事。
  • 破土重返

    破土重返

    穿越到平行世界的陆川,凭借“独一份”的游戏系统,开启登顶异界强者王座的征途!ps:本书小名《穿越之独自升级》
  • 青芜纪事:恋上腹黑小国舅

    青芜纪事:恋上腹黑小国舅

    文艺版介绍:一次不可思议的穿越,一场痛彻心扉的背叛,一段生死相随的爱恋。脱线版介绍:原配太子爷,奴婢和太子妃哪个算是小三儿?竹马三殿下,奴婢脑子不好,记不得以前的海誓山盟!妖孽国舅爷,您如此贱贱地喜欢奴婢,奴婢担当不起!准备好了随清清再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穿越之旅了吗?————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封魔少年白一眉

    封魔少年白一眉

    操控所有生命掌握所有空间、宇宙、星球的掌控者白羽与赵星月生下一子--白一眉,白一眉没有强大的能力,却有着驱魔的魔力,开始在三度空间做起了驱魔的买卖,回忆魔鬼?能操控影子的少年?拥有鬼眼的女学生……一个个离奇的事件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阴谋?因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
  • 非正常的世界

    非正常的世界

    世界已经被遮掩,掀开这张遮布,便能看到那些被隐藏的东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九异世

    十九异世

    游戏是个古老的概念,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存在,从来不觉得新鲜。有人觉得它好玩,在里面翱翔自我,寻求被现实压进泥土的自己。有人玩游戏就是为了获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游戏怎么样无关紧要,只要能赚钱。有人在虚拟的现实里挥金如土,一掷千金,有人厌倦,拂身而去,觉得也只不过游戏而已四个字。可当游戏不再是游戏,又该如何?历史的车轮重启,诸神斗兽场临世,满场喝彩的观众雷声喝喝,勇士提起手中的战矛锋利逼人,野兽猩红着双眼摇晃参差不齐的牙齿,恶臭的哈喇子流了一地,人类从开始,就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个孤王站上白骨,自立为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