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运动医务监督概述
一 运动医务监督的概念
运动医务监督是运动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体育运动对机体的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等医学保健问题,以及运动训练中的特殊的医务监督问题。具体来说,是指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运动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督导和协助科学的运动锻炼,使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的发展规律。
二 运动医务监督的基本任务
运动医务监督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相关的体育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及有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保健监督和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订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三 运动医务监督的工作内容运动医务监督是促使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机能状况的评定。这是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状况的基础,只有在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性别、年龄的特点,才能确定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2.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医学观察。主要通过生理负荷量和一些主客观指标的观察和测定,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训练水平和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为改进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比赛时的医学服务。进行赛前体格检查及对场地器材、饮食卫生、生活制度等执行情况的检查,组织场地急救工作。
4.运动性伤病的防治。主要是研究运动性伤病发病的原因、机制、规律,并制订其预防和康复措施,特别是病后的运动安排。
5.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监测,并制订合理的食谱。
6.建立自我监督制度。
7.宣传工作的开展。进行经常性的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开展体育卫生保健咨询,指导体育运动参加者从事科学的锻炼。
第二节 自我监督
一 自我监督的概念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是指运动参加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自己健康状态、生理功能变化和运动成绩作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于锻炼日记中,供本人、指导者和医师参考。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的发生,以有利于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自我监督是运动医务监督的一个补充方法,是指导者和医师作为掌握和评价运动者情况的一项依据。经常性的自我监督对于增进信心、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运动过量或不足、提高锻炼效果和养成运动卫生习惯等都有重要意义。指导者和医师应经常检查自我监督记录表,必要时进行重点检查,采取相应措施。
二 自我监督的主要内容
自我监督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个方面。其结果记录于自我监督表中。
(一)主观感觉
1.一般感觉
一般感觉反映了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状态。身体健康者表现为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但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就会有身体软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易疲劳、易激动等不良感觉。在进行自我监督时,可根据自我感觉记录为良好、一般、不好等。
2.运动心情
运动心情即运动欲望,是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程度。经常参加运动的人一般是愿意参加运动的;如果方法不对或过度疲劳,则对运动不感兴趣或产生厌烦。记录时可根据个人的心情记录为渴望训练、愿意训练、厌烦训练等。
3.睡眠情况
经常运动的人其神经功能比较稳定,一般睡眠良好。良好的睡眠应该是入睡快、睡眠深而少梦,早晨起床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全身有力。如果晚上失眠、易醒、多梦,早晨起来没有精神,说明训练方法不当或运动量过大,就要检查运动量是否合适。记录时应写睡眠的持续时间和睡眠状况是否良好。
4.食欲情况
参加体育锻炼能量消耗大,所以食欲好,饭量也较大。如果运动后不想进食,食量减少,表明运动量安排不当或身体健康状态不良。此外,运动刚结束后马上进食,食欲也较差。记录时可写食欲良好、食欲一般、食欲减退、厌食等。
5.不良感觉
参加剧烈运动后,由于身体过度疲劳,往往出现四肢无力、肌肉酸痛等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休息可以恢复。训练水平越高,这些现象消失得越快。如果运动后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腹痛等,则表示运动方式不当、运动量过大或健康状况不良。记录时可写头晕、恶心、气短、心慌等。
6.出汗量
其他记录包括运动时出汗的多少与气候、运动程度、衣着、饮水量、训练水平、身体素质和神经系统的状况等有关。如果突然大量出汗,特别是有自汗和夜间盗汗现象时,表明身体极度疲劳或有其他疾病。记录时可写出汗适量、出汗增多、大量出汗、夜间盗汗等。
(二)客观检查
1.脉搏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由于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安静时脉搏频率较缓慢。在自我监督中,可用早晨脉搏来评定运动水平和身体机能的状况。一般在早晨醒来起床前测定脉搏,若脉搏逐渐下降或不变,说明身体机能反应良好;若每分钟增加12次以上,说明身体机能反应不良,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若早晨脉搏连续保持较快的水平,可能是过度训练所致。如果发现脉搏节律不齐,需采用心电图等方法进一步检查。测量脉搏时,一般测10秒内的跳动次数,再换算出1分钟的数值,然后记录下来。
2.体重
参加体育锻炼后,体重一般有下列变化:刚参加运动的人,由于身体里水分和脂肪大量消耗,体重可下降2~3千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体重比较稳定,运动后减轻的体重能够完全恢复。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肌肉逐渐发达起来,体重有所增加,而且保持一定水平。自我监督时,每周可测1~2次,只要按照这三个阶段发展,即为正常情况。如果体重持续下降,表明有严重的疲劳或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
3.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呼吸功能的好坏,运动能使呼吸功能显着增强。经常参加锻炼,能使肺活量增加,但在过度训练时,肺活量就会减少。有条件时,应在运动前做一次肺活量检查,参加一个阶段的运动后,肺活量会增加一些,如持续下降则表明肺功能不良。
4.肌力
训练状态良好时,握力、背力均增加。如肌力持续下降,应引起注意。
5.运动成绩
坚持合理锻炼,运动成绩会逐渐提高或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如果运动水平没有提高,甚至下降,可能是早期过度训练的状态。应找出原因,适当休息或调整运动量。
6.血压、心电图
在有条件时,或对某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锻炼者,要定期检查,并做运动前后对比的观察。
7.其他记录
缺席情况、受伤情况、中断运动时间和气象条件等。另外,女性还要记录月经的情况,如运动后月经量多少、经期长短、有无痛经等。
第三节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指对身体的外部形态、姿势和各器官系统机能进行的一系列医学检查,目的在于了解身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及机能水平等情况。体格检查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基本情况是医务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 体格检查的内容
体格检查的内容很多,应当根据体检的对象、目的进行选择。一般综合性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史、运动史、体表和肌肉骨骼检查、人体测量、临床健康检查、各器官系统机能检查及特殊检查等项目。
(一)一般史及运动史
一般史中包括病史和生活史。病史,主要询问既往所患的重大疾病,特别要注意询问影响内脏器官机能和运动能力的一些疾患,如心脏病、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结核病、肝炎、肾炎、癫痫等,以及有无脑震荡史、昏厥史,是否有疾病或外伤的后遗症,过去查过心电图是否有异常,心脏是否有杂音,是否做过手术等。还应询问父母兄弟姐妹的健康状况,了解有无传染病以及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例如,有50岁前发生心肌梗塞的家族病史,应当引起注意,因为这是一种家族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剧烈运动可增加其危险性。生活史,主要询问工作性质、生活制度、营养状况,有无饮酒、吸烟及偏食等不良嗜好等。对女性需询问月经史,月经期间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月经期是否参加训练和比赛等。对已婚者要询问妊娠和生育史,以及避孕的药物等。
运动史,要询问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如是否经常参加运动、系统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和成绩,有无过度训练或其他疾病的病史,以及运动损伤史等。
还应询问近期及前一天的训练情况,因为近期及前一天的训练往往影响检查结果。
(二)体表和肌肉骨骼检查
体表和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提供的资料对评价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运动水平以及选择运动项目和咨询有重要帮助,是体格检查的一个重点。包括检查皮肤黏膜、肌肉发达程度、肌肉弹性硬度、肌力的大小、脊柱的外形、上下肢及足弓的形态等,并判断人体直立位的姿势是否正常。其中下肢肌肉和骨骼检查尤为重要。
(三)人体测量
要严格遵循测量学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客观性原则,做到测量的方法和仪器的统一,在使用前应先经校正。一般在早晨空腹时进行测量,同时在测量过程中每测100人左右要重新校对一次仪器。测量的内容主要有体重、身高、胸围、颈围、腰围、四肢围(上臂围、前臂围、大腿围、小腿围)、四肢各环节的长度、肢体宽度、胸廓的前后径及横径以及皮褶厚度等。其中身高、体重、胸围三项是评价发育程度的基本指标。在利用测量结果进行身体发育程度的评定时,一般常有指数法、平均数表格法和体型评定法三种。
(四)临床健康检查
临床健康检查主要有神经、五官、内外科、血液检查等,一般采用视、触、叩、听等手段来诊断身体有无疾病。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医疗仪器和化验等手段进行。一般需要依靠有经验的医生来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五)各器官系统机能检查
包括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功能检查,如肌力、定量负荷实验、五次肺活量、最大摄氧量、PWC170试验等。其中重点放在检查心脏血管系统机能上。
(六)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包括X 线、心电图、肌电图和脑电图等。
二 体格检查的方法
(一)体表检查
1.检查皮肤和黏膜是否苍白,有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有无皮炎、疖肿、癣病、湿疹等皮肤疾病;皮肤有无瘢痕,手足有无胼胝,有无下肢静脉曲张等。
2.当发现甲状腺增大或任何部位的淋巴腺增大时,均应作进一步的问诊和检查。
3.腹股沟管内、外环(鼠蹊环)扩大者或咳嗽时有明显冲击感者,一般不宜进行举重、摔跤等力量项目的训练。
(二)肌肉骨骼系统检查
1.握力
用握力计进行测量,每侧测3次,取最大值。
2.背力
用拉力计进行测量。拉力计的握柄高度应与被测者的膝关节水平。测定时,膝伸直,缓慢用最大背伸力上拉。不要骤然用力,以免损伤背肌。
3.腹壁肌力
可采用仰卧起坐进行测试。被测者双手放于枕部(亦可放在胸前或身体两侧),以均匀中等速度进行。评定腹肌肌力时,按所做次数多少为依据。
4.肩部和上肢肌力
可采用单杠做引体向上和手持哑铃侧平举等进行测试。
5.直立姿势检查
它是在直立位时对人体标准姿势的判断。人体直立位的标准姿势:从后前位观,头颈、脊柱和两足跟间应在一垂直线上,两肩峰、两髂嵴应各在一水平线上;从侧面观,头顶(其水平延长线上)经耳屏前、肩峰、大转子、腓骨头前和外踝尖的各点,应在一直线上。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在标准姿势时,身体前后左右的拮抗肌处于最省力的平衡状态。
6.脊柱形状检查
正常的脊柱从侧面观,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段向前凸,胸段向后凸,腰段又向前凸,骶段又向后凸。颈段和腰段弯曲的最大垂直距离应为3~5厘米,胸骶弯曲略小些。脊柱的每一个弯曲都有其机能意义。颈曲支持头的抬起,腰曲使身体重心的垂线后移,以维持身体前后平衡,保持直立姿态,加强稳定性。从后前位观,各棘突应与人体中心线一致,最大偏离不超过0.5厘米。
侧位检查可采用脊柱弯曲测量计进行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令被测者脱去上衣,背靠测量计柱站立。头部保持正直,两肩胛间、骶部和足跟部紧靠立柱。检查者站在侧方,移动测量计上的小棍,使之与脊柱上的棘突接触。
根据测量计立柱与脊柱间小棍的距离可以测出脊柱各段前后弯曲的程度。正常情况颈弯和腰弯的深度约在3~5厘米范围内(颈弯3~4厘米,腰弯2~2.5厘米)。若无测量计时,可让被测者靠墙或靠门站立,头后部、背、臀部、脚跟紧贴墙,然后用手指测量被测者颈部和腰部与墙的距离,脊柱正常者颈弯处为3横指,腰弯处为2横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