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育方法远远不够。“锁”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如今不仅要根据千千万万种“锁”铸造形形色色“钥匙”,而且即使是面对一把“锁”,也可能需要多把不同的“钥匙”。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寻求不同学科知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工作方法的共振和整合,实现方式方法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媒介和手段,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手段。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将越来越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一项历史性的重大决策,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此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篇“旗帜论”,其最大特点和突出贡献,就是在关于我们党的“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第一次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把党经历的新考验、获得的新经验、引发的新觉醒集中起来,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继往而又赶上时代、与时俱进的深刻联系,进而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战无不胜的伟大旗帜来高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最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把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来坚持,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对于进一步抓住21世纪上半叶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进一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乘胜前进,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就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应该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充分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必须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这样的道理: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任何理论能够指引我们党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实践;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任何理论能够振兴中华民族、造福中国人民。
二是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深入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系列新的结合,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些宝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概括,它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实践、发端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丰富在世纪之交的严峻考验之中、深化于世情国情深刻变革之际,其根基之厚实、内涵之丰富、理论之深刻、意义之重大、实效之明显是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思想学说和理论体系都无与伦比的。
三是要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实际出发,突出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特征、突出理论重点的关键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眼于新的实践,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一切条件,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普及活动,使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入耳、入眼、入脑”。
四是要利用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一定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走入社会才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威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二、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公民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说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要求,深刻地展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对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期望和要求,集中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现实需要。
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表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先进生产力的要求。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为643万人,毛入学率为9%;2002年,我国的毛入学率已达14%,接近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2004年高等学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7%,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重新修订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固然提高了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给高校教学、管理等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方式等有了较大改变,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有了极大扩展,甚至发展为不可控性。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弱化了传统的以班级为核心的“校、系、班”纵向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势。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意味着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及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进程,传统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及后勤管理等这几个并行的管理系统不能适应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织多型等特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导致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扩大招生导致生源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毕业生人数年年增长,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存量不断增加,使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酷。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关键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具体要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新概括,在教育的性质和目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任务和功能上都增添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内容,充分反映了开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要求,包含着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容,为加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要全面把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含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题中应有之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的基本策略,我国也是如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教育。江泽民同志从党的十四大起就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和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多次强调,“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把这一要求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这既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维系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必须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和发展,着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