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到了今天,我们对于力量的迷信程度依然令人吃惊,总是喜欢迎难而上,因为我们坚定地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解决那些难题的,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此感到无能为力,我们需要新的方法、新的道路、新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案。这并非是我们不愿意相信智慧,而是我们不愿意轻易去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习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力量决定一切,这就使得我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去想一些更为便捷的方法。而这也导致了我们一再地在困难面前遭受挫折,直到意志消磨殆尽。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墨守成规注定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点。我们足够倔强,但是更要足够灵活。
在美国动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莫过于迪士尼,不过当初年轻的迪士尼来到堪萨斯城时,一贫如洗,尽管他一直都希望能够为好莱坞制作漫画,但是他的画作根本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每次投出的画作都被他人否决。最后他在废弃的车库里和那些老鼠相依为命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并获得了灵感,既然那些卡通人物一直不受欢迎,既然自己没有能力画好卡通人物,那么为什么自己不尝试着画一些可爱的动漫老鼠呢?这个奇怪的想法很快被付诸实践,而此后,迪士尼和他的米老鼠走向了世界舞台。
到了今天,我们无法去猜想迪士尼如果当初能够坚持为好莱坞画那些卡通人物,他是否还能够获得成功,但是至少从现在来看,迪士尼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动漫形象,甚至开拓了迪士尼系列的卡通形象,并使得这些形象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可以说正是因为迪士尼善于另辟蹊径,善于变通,才获得了新生。
年轻一代的人并不缺乏机会,但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也不可忽视,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困难,如何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何种方法,这些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成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更加机智和聪明一些,需要懂得变通,毕竟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热血,不在于我们的冲动和激情,而在于科学的合理的方法。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无论做什么事,永远不要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选择上。
—哈佛法则
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丘吉尔曾经想过成为一名外交家或者数学家,但是他的外文和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父母努力让他往理想这方面靠拢,但他显得很吃力。不过丘吉尔却在政治和写作上表现出了极高的天分,因此他改变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方法不止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必定会有第二条、第三条通畅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寻求新的道路,完全可以寻找新的方法,因此我们没有理由非要在某一条道路上执着坚持下去,只要找到更具优势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其道而行。死守某一种方法,只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一旦这种方法失效,我们就可能走向失败。
保持选择的多样性,以及思维的开放和活跃,这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将成功寄希望于某一个点上,这的确很冒险。我相信没有人愿意一下子花几百美元买同一个彩票的号,也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只尝试购买某一个号,多数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形势变化来制定新的策略和方案,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典型的保守派,这些人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渴望找到更好的工作,渴望去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渴望寻求梦寐以求的爱情,但是到了实际生活当中,他们却陷入泥潭之中,不愿意轻易做出改变,他们仍然会干着周薪200美元的工作,依然会和那个与自己不对路的女友吵吵闹闹,依然会在自己固有的生活模式中拖泥带水。
我们容易习以为常,容易被环境改变,当生活给予我们一种选择的时候,我们轻易就抓住这个选择的机会,而且无论好与不好,都不愿意轻易放手。哈佛大学的导师史派克先生认为很多人对于生活过于依赖,一旦自己做某件事,就不会轻易去做出改变,这是一种惰性,这种惰性迫使我们放弃对生活开创性的追求,迫使我们失去新的选择权利。
史派克发现当一个人在某个工作岗位上超过10年,那么他最后选择新工作的概率只有3%,哪怕他在这项工作上依然毫无起色。史派克还发现尽管美国并不是一个过分崇尚政治权力的国家,但是在公务员群体中,真正实现跳槽的人几乎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出什么改变,改变意味着承担新的风险,意味着承担新的责任,多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时时提醒自己:“就这样吧,反正日子还能过下去。”我们对于未来的兴趣似乎要远远小于维持现状,而对于未来的恐惧则要大得多。
这些现象并非只集中于某一些部门,而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随着生活的深入,我们日益疏于对新路子的探索,我们越来越依赖自己原有的模式,并且丧失改革的意志。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它导致我们创新思维的下降,导致我们失去生活的幻想。即便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太过固执守旧的人,会在日益开放性的社会潮流中被淘汰出局。
正因为这样,史派克发起了“从今天开始做出改变”的行动,但效果并不那么明显。为什么要改变?改变之后不会变得更糟吗?改变是否有必要?我现在似乎还不错,我没有任何冒险的必要。这些是绝大多数人的心声,即便是陷入困境的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尝试新路子,因为失败和痛苦的折磨已经消磨了他们的意志,他们不愿意再次承受失败的打击。
哈佛的校长曾经说过:“不要为了上哈佛而上哈佛,上不了哈佛你还可以成为其他大学的优秀才子。”这句话实际上恰恰显示出哈佛对于求新求变的要求,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呆板笨拙的书呆子,只有变通才能开辟出新路子,才能创造出新机会,也才能够躲避更大的风险。
而掌握这个道理并将其运用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恐怕非华尔街的投资家莫属,你可以去看看,华尔街上的投资者几乎从来不会将赌注押在某一个项目上,他们的投资可能会比较分散,投资方式也多样化,这样才能避免将鸡蛋砸在一个篮子里。而且一旦投资失败或者遇到困难,他们会很快转移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对所有投资者的警告,同时对我们日常的行为活动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英国作家维克在《卑微的生活》这本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如此卑微地屈服于生活的脚下,在生活所指定的旧模式下日益沉沦,有一天当我们偶尔想要寻求改变,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无能为力。我们渴望成功,却缺乏改进的勇气,我们对于生活的依赖程度之深,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做出第二次抉择的能力。”
无论怎样,变通都势在必行,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拥有新的思路,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也拥有更多破釜沉舟的勇气,因此年轻人是善于改革并引领改革的人。这就是天然的优势,我们要懂得利用这种优势,尽量多做一些新的选择,只有用更加灵活开放的眼光来对待生活,我们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