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进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而如何改进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研究活动渗透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案例反思与行动研究便成为教师研究的两种常见形式,两者均体现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研究思路。案例反思侧重在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现象与事件的思考和探索,而行动研究侧重在针对实践中的问题,以较为系统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其研究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反复,是一种“螺旋式的进步”。
专题10 推广案例反思
教师的职业成熟表现在教育知识的丰富积累,以及教学技能的精熟,尤其是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采取的策略与方法。而这些基于情境的策略,源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反思。案例反思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教师学习与研究的重要途径,而培养教师案例反思的习惯却需要一个渐成的过程。
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日常工作整理中的自觉思考;二是基于教育事件的有主题的分析。当反思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方法后,他们就能主动运用反思策略,分析其教学规律,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在日常工作整理中思考
教师研究的基础形态是非常朴素的,那就是养成整理和思考自己工作的习惯,对教育教学活动保持好奇和思索。学会整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议,记录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思想,是当好教师的基本功之一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是他整理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的成果。这样的活动看似平常,但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准备。
譬如教育日志便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形式。大家过去总是将这种形式排斥在研究之外,觉得写写日记、作作记录算不上研究。但是教师研究的本质是对自身实践的持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教育日志是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真实的教育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梳理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进行思考。这样,教师可以定期地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学情境,提高教育洞察力和教学驾驭能力。
教育日志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简单的备忘录,可以是描述性的记录,可以是解释性的说明。可以记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教育事例,也可以记一些名言警句、经典话语和重要的教育理念;可以记录教师与学生交流过程,可以记录对学生的观察,也可以记录从其他教师那里得到的间接经验。教育日志是最朴素的案例,是教师们学会反省的重要方式,更是教师学会研究解决问题的起点。
案例4.1教学日记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将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综合起来,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这门综合性课程,既突破了学科界限,又较完整地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它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习惯于“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的教师面对新课堂,会有些无所适从。即便我们在岗前培训中接受和认同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是进入课堂,也会发现,岗前培训学到的那一套理论不管用了。
为了让教师跟上新课程的步伐,我们确立了以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反思为核心,以“教学日记”为媒介,以“叙事的行动研究”为研究方法,以教研组为主阵地的校本教研模式。所谓教学日记,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教学日记是把反思这一单纯的内省活动外化,通过不断地分析、回顾和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二)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日记
如何指导教师学会撰写教学日记是工作的第一步。撰写教学日记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从叙事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对教师撰写教学日记提出了如下要求:
1.教学日记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则教学日记必须蕴含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教学日记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不同于“教案”或“教学实录”)。
4.每则教学日记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学日记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学日记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自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三)利用教学日记开展教学反思
写成教学日记,如果只是把其束之高阁,则与平常大家所写的普通日记无异,根本就不能起到通过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效果。只有把教学日记当作进行教学反思的媒介,教学日记才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教学反思日记”。我们采用了纵向教学反思、横向教学反思与网络教学反思等三种教学日记反思法对教学进行反思。
1.教师自身的纵向教学反思
纵向的教学反思,即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学日记对于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两大优势:首先,教师撰写日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再发现的过程;其次,利用业已存在的多则教学日记,教师可以进行综合的分析思考,从中挖掘出长期性的不足或规律性的好经验,并 进而扬长补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如何引导教师利用教学日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高质量的反思?我们采取了“同一主题下的档案袋式反思”,具体做法是:
(1)在一段时间内,关注1~2个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勤写同一主题的教学日记,形成系列化的同主题教学教育日记。
(2)教学日记的主题重点是反思成功之处、失误之处,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处理等方面。
(3)写教学日记前,先要回顾前面同主题的教学日记,思考这一次与前几次相比,有哪些新的现象发生,有哪些新的经验可以总结,有哪些新的思路因此产生。
(4)当关注的教学主题基本得到解决后,再一次梳理整个系列的教学日记,思考这些变化是如何一步步嬗变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否隐含着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上述四步体现了“发现问题——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一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对同主题教学问题思考的深化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对于教师在短时间内成为某方面教学问题的“专业权威”很有效果。如执教初三《社会》学科的教师,自学期初就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先学后教’”的问题,在一个月之内撰写了8篇同一主题的教学日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的做法在同年级组进行了推广,效果十分明显。
2.教研组集体的横向教学反思
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方法的交流、碰撞和冲突,是非常宝贵的。利用教学反思日记进行教研组集体的横向反思,就是要创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营造求真、求实的教研氛围,提倡教师之间开放、合作、协调、支持、共享的专业对话,达到同伴互助、经验分享、学术互助、专业共生的目的。
具体做法:
(1)建立教研组集体教学反思制度,创设“互助合作”平台。由学校教科室牵头,教务处协调社政组教师的课务,把每周二下午的最后两节课确定为社政组集体教研、学习、交流时间,为社政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提供时间保障。
(2)加强集体教学反思力度,走“集团作战”共同提高之路。集体反思可使教师走出“单兵作战”的小圈子,走向师师合作大舞台。这样,既能“优势互补”,又能“博采众长”,还可以为教师打开多种思路。一般的程序是:先由教研组长挑选一篇本组教师撰写的、价值较高的教学日记,打印成文,下发给本组各成员;接着由撰写者介绍这篇教学日记的来龙去脉;然后由其他本组成员发表对教学日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的看法;最后由教研组长做总结。如教师在教学日记中提出的“初三学生惧怕写社会小论文”这一问题,迅速引起了其他教师的共鸣。大家纷纷出谋划策,创造性地提出了“邀请语文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论文写作常识”这一建议,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施“五段式”案例反思研究,实现专业提升。所谓“五段式”案例反思研究,即以社政教研组为单位,以教师在教学日记中所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内容,采用“个人设计——个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不断进化的教学日记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在“五段式”案例反思研究中,教研组内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是参与者,在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4)将“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实现反思内容的系列化。教师在教学日记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组活动就能全部解决。教研组便将一个个教学日记中反映出来的、认为有价值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分配给相关的教师,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实现反思内容的系列化,使教学反思逐步走向深入。如针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先后进行了“主问题的设计与实施”、“问题展示时机的选择”、“问题的评价艺术”等多个相关内容反思研究。
3.网络日志(Blog)的教学反思
网络日志(Blog)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交流平台,将传统的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与他人一起共享彼此的思考。Blog教学反思改变了传统教学反思相对的封闭性,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中,而是开放的、活跃的、互动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回复而得到教学启发,也可以在其他人的Blog上找到更加有效、简便、科学的教学方法,还可以与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有效的交流。
具体来说,我们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网络日志(Blog)工具,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经常浏览优秀的Blog教育网站,了解人家是如何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们在互联网上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心贴心。一起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2)鼓励教师在知名Blog跟帖或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Blog,发表自己的教学日记,接受同行、专家们的指导。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1.容易产生轻视理论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实践中,这一活动的媒介主要是教师自己撰写的教学日记,突出以经验与问题为中心,采用的手段主要是教师自身以及教研组集体的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会出现排斥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吸纳,对于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可能会有负面影响,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就会带来不利。
2.该模式基本是在学校以内进行的,所以它就难以摆脱群体意识的困扰。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水平不高,就很难有较大的突破。
3.该模式注重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缺少了纵向的引领。
我们的校本师训局限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仅仅体现为一种集体的协作,由于理论的缺乏,就可能导致教学反思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很难走向深入。因此,如何解决普通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之间通道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寻找一条更加切实有效的途径。
(海宁市钱塘江学校 沈伟强 付靖翀)
(二)基于教育事件的反思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更是给出了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其实,在以时间为“线”的日常整理中,串着的是一个个教育事件的“珠”,引导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便是教师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