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 式互动。有时,当链式互动进行到一半时,不同意见随之产生,众多教师纷纷要求发表意见。显然链式互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发言的需要,这就应该改变方式。为了让更多教师有发言机会,可以先分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采用多种互动方法,集纳各种意见,梳理分析,达成小组共识。然后进行组际交流,相互消化吸收。这种富有变化的研讨方式,灵活机动,更利于全体教师参与对话,共同发展。
4.轮式互动。这种互动评课方式是指以一位教师为中心,由他确定对话主题,并组织对话过程,向四面八方传递,四周的教师可以争先恐后地各抒已见,所欲言。这种研讨方式比较适宜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有助于发挥专家、名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是对其他研讨方式的有效补充。
(四)系统反思——反躬才能自省
在校本教研中,最重要的一环无疑在反思。反思的本质就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沟通两者的桥梁,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许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问题。的确,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呢?如何真正做到彻底地透视自身呢?我们提倡教学的“软”设计。课前多预设;课上要灵敏,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勤反思,从“为什么这么设计”、“课堂上我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我做了哪些调整”、“为了改进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什么”等方面来深刻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时可以记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有时可以记教学机智、学生见解。
我们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完善教学工作,使理论扎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每一次翻开《教学反思录》时,不禁会把课堂上的一切在脑海里重放一遍。有时,为自己能恰好地把握教学契机,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而兴奋不已;有时,为自己对学生没有充分信任或充分考虑又懊恼不已。这些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保存和沉淀。‘精彩回顾’让精彩永恒,‘弥补追述’让弥补不断减少。也正因为开辟这种教研形式,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准确地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和需要。”
(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张 丽英 马笑莲)
四、关注教学行为的持续改进
以顾泠沅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对教师研修活动作过深入的调查与跨文化的研究,他们认为,教师研修提高的最大困难在于理论向实践的转移问题,教师在参与传统培训活动后,常会感到难以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克服这一困难,但其不足是缺少教师具体的行为跟进。也就是说,让教师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是有效的师资培训。所以,他们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以“三阶段两反思”为操作特点的基于行动的教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进一步揭示了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应该如何关注后续教学行为的改进,应该如何来完善教学设计的流程,反映了课例研究的核心特征。这一模式在推广中也可以简化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的螺旋式上升。
案例3.4以课堂为中心的“三同六步”研训模式
(一)研训模式的基本构架
“三同”是指“同年级”(指整体水平相同,而个体却不同的学生)、“同学科”(指学科相同,而个性不同的教师)和“同教材”(指课本内容相同,而教学资源利用可以不同的教材)。通常由两名同学科的教师在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中施教相同的教材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置于同一个教研平台,具有横向可比性。
“六步”的操作程序是指:
1.“选课”——要求学科组长与同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和学科的实际提炼出研究的主题,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预期达成的目标,并写出书面报告。与一般的选课有内容上的不同。
2.“备课”——要求施教者根据选定的课题,结合研究的主题,设计出反映个性特长的和艺术水平的课堂教学方案。
3.“说课”——要求施教者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视角阐述自己的教学方案,这是施教者的一次理性思考。
4.“上课”——既是施教者施教的过程,又是听课者验证说课中所阐述的构想正确与否,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
5.“评课”——要求施教者进行课后反思,听课者依据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和自己的理解水平,对“选课、备课、说课、上课”这四个环节作出具体评价的过程,并写出书面材料。这种个体内动和同伴互动式的评课,是参与者资源上的一次共享、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评课有着截然区别。
6.“定课”——要求对所选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作出书面的总结性评定,形成基本结论,为学科组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这是一般意义上教研活动所不具备的环节。
第一次“三同六步”活动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并形成以下资料:
一份选择课题的方案、几份优秀教案、几份优秀说课材料、几篇反思文章,多份评课材料、一份终结性的研究报告。
“选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定课”六个环节顺延推进,目的是让不同水平的教师,在个人研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同学科成员的智慧,围绕研究主题,抓重点、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这种研究具有纵向推进的可操作性,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其生成性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研训模式的发展历程
“三同六步”的“六步”是一个规范的研究程序。考虑教师的研究水平与实际,可分阶段、抓重点、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我校的发展成熟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以“说课”为重点的初创阶段。此阶段为提高“说课”的质量。
我们请名师和专家作理论指导和现场演示,进行说课专项训练和比赛,并由一等奖获得者作现场演说。教师的效仿和赶超行动是很好的,许多教师通过这一环节,提高了教学理论水平,收到了优化教学过程的效果。
2.以“上课”为重点的导向阶段。此阶段根据教学理念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确定某阶段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指导和鼓励施教者大胆创新教法,提倡个性、有特色地进行教学。同时听课者验证说课教师的构想与实际进程的变化差异,寻求静态方案与动态课堂承接与演变的一般现象,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评课”做准备。
3.以“评课”为重点的完善阶段。此阶段我们要求教师用实践智慧写出“理论+实践”、“共性+个性”,不拘一格评亮点、实事求找缺点的评课文章。为使评课落到实处,除分组评课,还适时举行评课现场会和评课比赛。
4.以“重两头,带中间”为重点的提高阶段。所谓“重两头,带中间”就是把活动的重心放在“选课”与“定课”上,同时,带动中间的四个环节。因为“选课”确定的是研究的方向;“定课”是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也是经验提升和下一轮研究的得失参照,它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滚动研究主题
为避免“三同六步”活动同类反复、落入俗套、流于形式。每次活动的选题应该充分考虑师生实际,考虑与上轮研究主题的传承与发展,尽量使同学科活动主题形成系列。因此,选择研究主题时应考虑:
1.主题的统一性。即各个学科组每轮的选课主题间,具有传承性和统一性。尽量避免同一性或多元主题的出现。
2.主题的方向性。选课主题一旦确定,承担上课任务的教师和其他听课的教师围绕所选主题学习相关理论,熟悉课题内容,进行活动“热身”,打有准备之战。学科组该轮的整个活动均围绕所确定的方向展开研究。
3.主题的针对性。主题的确定是基于教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而有所侧重的提炼,它研究问题的指向范围是明晰的。据此指向范围,研究活动在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环节上都有针对性地关注主题思想的体现。比如课堂环节一般关注: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有效;②提问是否有效;③相关时段学生注意民力水平的效度;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效度;⑤学生成功率及满意效度等五个关键行为。
4.主题的生成性。选课主题的内涵体现着实践性原则,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因此,研究主题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滚动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教师的发展。
(长兴县古城中学)
案例3.5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词的变化并非形式的变化,其中包含着文化的变化,倡导的变化。
(一)观课的要求
1.要求开课教师在开课前一天将教学方案交给学科组长或教研组长,由组长发给听课教师;议课时,开课教师先讲述教学设计思路和组织体会;当组长听调研课时,开课教师要在下课前5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以便对学生课堂检测;按学校规定完成公开课、研究课和展示课的任务,接受不定期的教学检查。
2.要求观课活动的组织者(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做好组内分工,组织教研活动全过程,做好相应记录。对于调研课,组织者要事先准备好课堂教学检测内容。
3.要求观课教师课前作充分准备;在预备铃声响前进入教室;认真观课,做好笔记;积极收集各种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应作为感受的对象。要求观课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只有角色融入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体会学习活动,才能获取真正的感受。
4.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社会政治教师每月须观课6节,其他学科每月3节,及时填写观课表,每学期的前四个月写观课小结不少于3份(就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展开阐述,不要一般性情况的罗列),同时实行组长观课汇报制,每学期安排2次以上。
(二)议课的要求
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有五个要义:①教学是涉及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②它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③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④教师的组织活动有多种手段,包括讲解、指导、辅导、演示、评价等;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因此,课堂教学的分析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把教师的教学行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中来。议课策略应注意:
1.“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议课的关键点。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是一堂很好的课。
2.“直面问题”,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的问题大惊小怪。议课要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关注课堂的生成性,讨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
3.“平等对话”,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对话者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中学 卢献)
专题9 应用课堂观察技术
开展课例研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来研究分析一堂课。
国外有一些学者,将课堂观察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研究开发了许多课堂观察工具,以帮助我们观察、描述、反思和理解课堂行为,从而使课堂研究更为深入。
教师的课堂观察行为从观察心理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自觉的观察,这是一种知觉心理本能的反映。比如课堂中的一些异常现象,总会不自觉地引起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的关注。二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现场感觉来观察、分析、评判一节课。这是我们一直来习惯的传统的听评课。三是有目的,有一定的观察角度,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来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观察。这也本专题试图介绍的研究方法。即“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 ①。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观察计划,选择不同的观察工具,然后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形成观察报告。
目前我们课堂观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课堂观察重视不够,自觉使用程度较低;缺乏有效课堂观察技术的指导培训,操作不够规范;机械使用观察量表,课堂观察准确性、有效性不够;观察形式较单一,缺少有效范例的借鉴。
做好课堂观察的主要要求是观察主题要明确;观察角度要适当;观察方法要简便,特别是要围绕观察目的,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为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有效性评判标准,这是提高课堂观察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