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98200000025

第25章 媒介反思:几个隐痛的揭露(1)

引言 环境的虚构描绘

毫无疑问,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

我说的虚构并不指制造谎言。我指的是对环境的描写,而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  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人们环游世界就必须要有世界地图。但他们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那就是弄到一些不再标有波西米亚海岸的地图。

——[美]沃尔特·李普曼

李普曼,美国着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是世界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对于学术最大的贡献在于《公共舆论》一书以及书中所提起的“外部世界”和“脑海图像”间的关系,即所谓“虚拟”。

何为当下社会的“虚构”呢?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由媒介描述、解释和呈现周遭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接触、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必由之路,因而,媒介对环境的呈现和重构,在我们与真实的现实环境之间架构起了一个屏障,李普曼把它称为“虚拟环境”(pseudo environment)。这个虚拟环境一旦建构,便开始日复一日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对环境的理解和看法。

一、虚拟VS 现实——洞壁景象

经典案例:《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引起恐慌的广播剧

1938年10月30日,万圣节的前一天,亨利·布罗文斯基正在去华盛顿与女友会面的路上。他的女友住在华盛顿的亚当斯·摩根公寓。

在路上,当他打开收音机的时候,这位当时25岁的法学院学生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巨大的陨星落到了新泽西的一个农场里,纽约正面临火星的进攻!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恶作剧。”现年92岁高龄的布罗文斯基回忆道。

但是其他的人并没有这样想。当他来到公寓里的时候,他的女友“吓坏了,相信广播里说的一定是真的”。成千上万的人相信,他们正在面临来自火星人的攻击,人们惊恐万状,向报社、广播电台和警察局询问该如何逃生,该怎样预防来自外星人的袭击,电话都打爆了。

“我的天,有个东西正在爬出太空船!”

其实,当晚人们听到的这个消息是假的,它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改编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

只不过,广播剧运用了逼真的音响效果,被一个名为奥森· 威尔斯(OrsonWelles,1915-1985)的演员和他所在的水银剧团(Mercury Theater group)演播得绘声绘色。

通常,广播剧播出10分钟之后会播放一段音乐休息一下,但是,当天的音乐被“突发新闻”取代了:一个天文学家(由奥森·威尔斯扮演)证实,可以观测到火星上有几个很显眼的爆炸产生的“白色炽热气团”。

紧接着,新闻称:一个“巨大的燃烧的物体”已经降临到了新泽西附近的一个农场,播音员还以记者的口吻描述说,他看见了火星人正从一个太空船里爬出来。

“我的天,有个东西正在爬出太空船!”播音员在做“现场报道”:“他身上闪着光泽,就像湿漉漉的皮毛发出的光泽。啊,他的脸,……简、简直是难以形容!”

1938年,全世界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里,而《火星人入侵地球》所用的手法——急促的、喘着气的报道,同一个月前报道“慕尼黑危机”时的方式一模一样。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传播学教授麦克尔·赫密斯说道,“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年代,人们会想,‘战争的威胁可以来自各个大洲,当然也可能来自太空。’”

恶作剧成了头版要闻

第二天,这个节目成了报上的头版新闻,把希特勒也挤走了。请看如下标题:“电台制造战争,惊动全国”;“电台宣布‘火星人进攻地球’”;“全国大恐慌,有如狂潮突起”。

而《纽约时报》在头版的报道中描述了头一天听众的恐慌:“极度恐慌的听众塞满了道路,有的藏在地窖里,我在枪中装满子弹。”

在纽约的一个街区,20多个家庭中的人们都冲出房门,他们用湿毛巾捂住脸,以防止吸入来自火星的‘毒气’。

据事后调查,整个国家约有170万人相信这个节目是新闻广播,约有120万人产生了严重恐慌,要马上逃难。实际上,广播剧播出时,开始和结尾都声明说这只是一个改编自小说的科幻故事,在演播过程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曾四次插入声明。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该节目会对听众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这个闹剧的始作俑者、时年23岁的奥森·威尔斯自然备受谴责。后来,他通过新闻媒体向全国公众道了歉。

“我们再也不会这样做了,”他说,“我们原想,听到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消息后,人们一定只会感到无聊。”这一事件成了新闻史上一个有名的事件。

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广播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社会的主导媒介所发挥的神奇力量。它能够把120万平日精明强干的人,变成愚昧轻信的人,能够把一个子虚乌有的科幻小说变成一个惊世骇俗的社会事件,制造巨大的社会恐慌。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半个世纪,我们就能看到相似的另一幕。1895年12月28日,巴黎市中心豪华大咖啡店的地下室,卢米埃尔兄弟正在表演他们能够使照片移动的新发明。当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火车进站》。当巨大的火车头轰轰隆隆地朝着观众开过来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死亡就在眼前。于是,无数的观众惊慌起来,有人尖叫,有人甚至躲到了椅子下面!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电影时的场景。

如果说第一次看电影引发的恐慌,源自人们对新技术的不了解和观影经验的缺乏,那么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引发的社会动荡,则足以表明,当受众对新媒体的陌生感和好奇心消失之后,成熟的大众传媒依然具有干扰现实的强大力量。

因此我们相信,任何力量都与客体相关,当客体具有某种特征的时候,力量的强大才能得以显现。所以当我们探讨媒介力量的时候,除了探讨媒介本身的特性之外,还不得不与受众接受的心理机制联系起来,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媒介这份神奇的力量所在。

(一)受众对媒介的心理需求

1.人类是害怕孤独的动物

心理学家阿伦森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一个个体都必须或多或少地与其他个体发生关系,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社群,进而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心理学上把人类的这一属性又称作人类的群集性,它是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有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

社会性植根于人类三方面的需要:

首先,社会性源于人的生存需要。人在出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依靠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那里获得食物、衣服和保护等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才能存活下来。所以,人在生命的早期,为了生存必须是群聚的。

其次,社会性源于学习的需要。人要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的一员,必须要学习能够使自己融入这个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文化习俗以及相应的人际交往规则。而这些知识能力的获得,本质上都是和他人发生互动,并且模仿和学习之后的结果。

最后,社会性源于人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着名的需求层次论里,提出过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无论哪种需要的满足,都必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中实现的。尤其是后三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性需要。

因此,人是不可能脱离开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的。也只有在相应的社群中间,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找到确认自己的社会坐标和实现自我的方式。

2.人类是随大流的动物

除了社会性之外,人类普遍还有一种随大流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与社会性属性相关。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遵从或从众,这是一种根据社会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心理。

从众心理的产生,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信源压力。由于人类的社会性本质,使大家总是倾向于把多数人的意见当成优势意见,认为多数人都赞同的观点总是具有更高的正确率,所以容易把多数人的意见当成信息来源而否定自己的判断。特别是在对情况不明晰的情况下,由于自信心的缺乏,人们更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其次是群体规范的压力。任何社群都有要求其成员必须遵循的规范,一旦成员发生越轨行为就必然遭到社群的惩罚,甚至被抛弃。为了避免因与其他成员意见不一致而被群体抛弃的后果,人们往往选择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

心理学上的相关研究表明,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中成员的一致性越强,人们越容易对该群体产生从众心理。那么反过来说,由于从众心理普遍存在,所以社会的主流意见往往成为个体选择行动方案时的重要依据。

3.部落新酋长的诞生

人类特有的社会心理需求,决定了即使在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时代,也同样需要群体的归属感和能够获知主流意见的权威。而人们对社群和权威的感觉会因为社会形态及其主导媒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是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之一:媒介即信息。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技术的变革改变了延伸了人体的各部分器官,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的部落社会,口语是当时的主导传播媒介。由于受到听力的局限,人们必须生活在狭小的部落群体里,相互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此方便信息的及时传播。部落酋长成为这种社会的天然权威,掌握着规则制定和信息发布的权力。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之后,由于信息传播不再以空间接近性为前提,所以社会成员的分散程度越来越高,自主性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所以部落社会发生了解体。在这样的社会里,掌握着文字书写和解释能力的人,比如教师、牧师和教皇等人成为社会的权威。而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低廉的获取途径和丰富的信息把遥远的世界变成咫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得以大大缩小,人们在彼此感兴趣的信息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在这种人为中心逐渐弱化的社会,大众媒介扮演了部落新酋长的角色。

因此,人类的社会性和对代表主流意见的权威的心理需求,是传统的部落社会和以个体的人为中心的社群状态解体之后,人们接受和依赖大众传媒的首要原因。

(二)大众传媒——温和而有力的领袖

大众传媒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一方面是受众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和大众传媒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

1.新闻面目:提供事实

大众传媒一直以来倡议的自身职责,就是公正客观和真实地报道事实,而新闻是大众传媒这一功能的重要载体。时至今日,客观性报道准则已然成为各国新闻记者们必须遵守的一项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

早在1855年,提倡“独立新闻学”概念的第一人塞缪尔·鲍尔斯(SamuelBowles)就明确提出,应该在事实(fact)与意见(review)之间划清界限,分清“思想与情绪,事实与感觉”。新闻应该提供读者最原始的材料,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正是“客观报道”的精髓所在。而在日后的发展当中,客观性报道原则更是以分条缕析的操作规则确定下来。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引述当事人的话;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记者不得在报道中发议论;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正是因为记者们遵循着这样的写作规范,所以新闻总是让人觉得平衡客观,并且可以相信,大众传媒因此获得了被受众认可和接受的基础。

2.传媒力量:公信力

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是其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根本,而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正是通过对新闻事实日积月累的正确传播而实现的。

1999年,黄晓芳在《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中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较早提出媒介公信力概念的文章。从此以后,真实、高尚和权威成为影响传媒公信力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毫无疑问,拥有公信力的大众传媒自然能够拥有受众。比如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有着极好口碑的《南方周末》,打的就是公信力这张牌。它力图做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科学与民主的启蒙,现在已经形成了“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独特风格,并以“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赢得众多读者,从而一纸风行,独步报林,成为立足广东覆盖全国的大型综合性周报。

同类推荐
  • 树人文库-改变一生的寓言故事

    树人文库-改变一生的寓言故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本套图片共分为:妙语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义勇故事、智慧故事、历史故事、知识故事、妙答故事、成败故事、中药故事、破案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哲理故事、亲情故事、处世故事、战争故事、发现故事、伟人故事,在各方面论述了树人实践的内容和方法论。
  •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做的数学游戏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在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学科,一些同学却视为畏途,兴趣淡漠,这使一些教师、家长乃至专家、学者大伤脑筋。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学习钻研的冲动,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中小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体会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奇趣和美妙。
  •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罗以澄自选集——新闻求索录

    新闻传播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门类中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新闻学的研究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传播学的引起关注和广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由于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努力,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已经由被某些业界人士妄自菲薄的“无学”,变成了“显学”。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从无到有,由附属在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变成了独立门户的一级学科。
  •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翻译领域,她提出了非凡的翻译思想和策略。但在我国,因其作品理论晦涩难懂,把她作为翻译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更是如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从她复杂的学术背景入手,研究她翻译理论的观点,希望推进翻译理论的纵深发展。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热门推荐
  • 尊贵庶女

    尊贵庶女

    蓝霏琳,定远侯府庶女,空有一副好面容,胸无点墨,依附着嫡母和嫡姐生活。心里爱慕着三皇子,因此遭到了嫡妹的不满。最后却因嫡妹的谎言,身亡。再睁眼,不堪的高门庶女却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灵魂。既来之,则安之,且看她如何让在这个充满算计的后院之中保全自己,并为自己谋得一生的幸福。嫡母狠毒,那就绝对不要手下留情,废了她。嫡姐想要陷害她,那就让她自食恶果。姨娘懦弱,那就好好调教,绝对让她脱胎换骨。且看一代庶女如何在这风波诡异的后院之中混的风生水起,又是如何觅得如意郎君,一步步成为全天下女子羡慕的对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之崛起战图

    三国之崛起战图

    如果你看惯了魏蜀吴三国争霸,那就快来些不一样的吧!秦汉楚三国征战,结局到底如何?魏蜀吴联军抗宋,草原可汗虎视眈眈……白起VS韩信VS项羽,曹刘孙家族VS梁山好汉,各路反王相互征伐,张良计斗诸葛亮,谁能更胜一筹。不一样的三国,无比精彩绝伦的盛世,尽请期待!
  • 格列佛游记(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格列佛游记(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一部远远超过“儿童读物”范围的奇书。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酷爱航海旅行的英国人,他年轻时学医,后来在轮船上担任外科医生,多次参加航海旅行。这本书记叙了他在四次航海途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荒诞故事:在小人国,他是力大无比的巨人,可以轻松过海将敌国的舰队拖回来;在巨人国,他又变成了矮小的宠物,成为了别人的玩偶……书中描绘了一个奇幻、滑稽的童话世界,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叙述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青少年在感受经典的同时,还可近距离地接触大师,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 宫廷细作

    宫廷细作

    皇宫是什么?每一个进来的女人,可以看到东西都不一样。有人看到了满城的金屋玉栏;有人看到了遍地的华服玉食;有人则看到了无所不在的金泥珠海、奇珍异宝。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出息的人,她还会看到金辉熠熠的凤冠,以及那个唯一至高尊贵的男人。每个进来的女人都奢望得到这个男人。因为依附于他就等同于依附于他的权势与地位,在这个偌大的金曌宫,只有借助他的手,才能真正做到唯心所欲,才能将这里面其他所有的女人踩在脚下,才能傲视众艳,拥有尊严。只可惜——有些事,她们要在进入这金曌宫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其实,也有人早在宫外就已经看透这些。所以,她们选择逃避,选择远离。若万千不幸真的进来了,她们宁死不从这个金曌宫的游戏规则。于是,这些女子或冷遇,或死去……但是,至少干净。
  • 重生香江之金融帝国

    重生香江之金融帝国

    一个二十一世纪平凡的个体户,重生到上一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香江那个充满各种机遇的大时代中,踏足娱乐圈找找女神,投资金融圈赚赚钱,然后再到国外转一圈,在药物、高科技领域里抢得先机,从香江到国外慢慢的布局,最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实现梦想,再塑一个传奇人生的故事。郑重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纯属娱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本书是一本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励志书。南怀瑾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讲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古人生存智慧,对现代青少年有指导作用。
  • 演绎游戏

    演绎游戏

    这个时代,人类的寿命被药物延长许多倍。这个时代,人类已经研究出人造资源。在这个无须为生命而担忧的世界,科学家研制了一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扮演他人来和其他玩家杀戮吧。完成游戏里的任务,得到更多的精神满足吧。为了减少日渐增长过多的人口,科学家们选择了这种方式。“如果说获胜了,能够获得一段崭新而美好的人生。”“那么,你会选择留在游戏中吗?”
  • 慢慢喜欢你陈立农

    慢慢喜欢你陈立农

    尝试写作,爱农农,写写同人文,可以想象,但请勿上升至个人,会持续更新的,大家不要捉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自北境来

    我自北境来

    九州大陆上,天才当世,强者纵横。本是北境王府三公子的楚嬴,幸得上古传承,荡绝万敌。年少轻狂,举泰山以为肉,鲜衣怒马,倾东海以为酒。“此生只求随心所欲,天下好恶,皆由我心!”——楚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