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
岳飞(1103-1142),河南汤阴人,出身雇农,他是绍兴年间杰出的抗金将领,也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二十岁的岳飞应募从军,曾参与镇压过农民起义。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他怀着“尽忠报国”的思想,在相州再次从军,积极投入河北的抗金战斗,从此踏上了民族战争的最前线。
岳飞先在河东参加抗金,后投奔在相州的武功大夫刘浩,以功补承信郎。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相州开设大元帅府,命武显大夫陈淬为帅府都统制,下置前、后、中、左、右五军,刘浩出任前军统制。刘浩的军队跟随赵构退至大名府,后来又随副元帅宗泽南下,救援汴京,岳飞也就成为宗泽的部将。岳飞与金人战于开德(河南濮阳)、曹州(在山东菏泽南),屡立战功,迁秉义郎(从七品)。不久,隶中军统制张俊(刘浩为中军副统制),扈卫赵构至应天府。赵构即位不久,岳飞不满黄、汪的逃跑路线,因“越职言事”而被革去军职,从此种下了高宗对岳飞的不信任感。
建炎元年(1127)八月,岳飞再往大名府投奔河北招抚使张所,升任统制。招抚司被撤销后,岳飞又成了王彦的部将。王彦正确地估计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稳扎稳打的作战方针,但岳飞报国心切,主张以速决战取胜,擅自率部孤军奋战,结果遭到失败。岳飞因违反军纪,被迫离开王彦部,于次年春天渡过黄河,再次投奔已成为东京留守的宗泽。此时金兵已大举南下,自开封至洛阳一线的城镇,成为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金人犯泛水关(在河南荥阳泛水镇),宗泽命岳飞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与金兵发生遭遇战,岳飞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被宗泽提升为统领。不久,又参加了保卫滑州(在河南滑县东)的战斗,也取得了胜利,升任统制,“飞由是知名”。
宗泽病故后,杜充继任东京府留守,岳飞成了杜充的部将。在以后的一年左右时间里,他除了继续在河南战场打击金人外,还参加了剿灭过去曾是宗泽麾下的义兵、后因受杜充排挤而被迫成为游寇的张用等部。建炎三年(1129)七月,岳飞随杜充撤退到建康,参与长江一线的防御。金兵渡江,岳飞在都统制陈淬的率领下,在建康城外拼死守御。由于陈淬壮烈牺牲,其他各路军队溃散,岳飞只得引所部退屯钟山。杜充战败投敌后,岳飞集合余部转移到了宜兴(今属江苏)境内,再归张俊节制,并在广德(今属安徽)、常州至镇江一带,不断袭击金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建炎四年春,宋廷趁兀术军队撤退之际,调动大量军队,准备收复建康,命令张俊具体负责指挥事宜。但是,怯于抗金的张俊,却始终逗留浙西不敢前进。五月十一日,金人焚建康府,掠人民、掳财物后,开始渡江北去。岳飞闻敌退,不等张俊命令,主动向集结于静安镇(在江苏南京西北)的金兵发起进攻,歼敌数千人。接着,又与原建康通判钱需所率领的乡兵配合,乘胜收复了建康城。
五月下旬,岳飞押解战俘到行在越州,受到高宗的嘉奖,不久被提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直接担负起防卫长江以北、建康到镇江一线周边的重任。
自绍兴元年(1131)到三年,在东南战场上,宋、金战争的形势稍有缓和,在这段时间里,岳飞也和韩世忠、张俊等人一样,主要任务是消灭游寇和镇压农民起义军。
三、张浚经略关陕和吴玠、吴璘领导的抗金斗争
建炎三年(1129)五月,南宋政府在平定苗、刘兵变以后,为防止金人由陕西入侵四川,任命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经略关陕,并给以“便宜黜陟”的大权。七月,张浚离开建康,调集王彦领导的八字军随行。临行前,他还向朝廷要来了致夏国书两封、致大金国表两本,并表示“所有礼物,俟到司相度”,这表明被后人誉为抗战派首领的张浚,自始至终都为求和作好了准备。
张浚并不懂军事,但他一旦大权在握,一路上便不断指手划脚、发号施令,直到是年十月,才来到兴元府(陕西汉中),进而抵达秦州(甘肃天水)置司,宣布节制鄜延、环庆、熙河、秦凤、泾原五路军马,并对五路统帅作了全面调动。十二月,张浚任命关陕抗金名将曲端为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辟知秦州刘子羽为参议军事,在刘子羽的推荐下,又任命泾原都监吴玠为统制,其弟吴璘掌帐前亲兵,继擢吴玠为权永兴军路经略使。
吴玠(1093-1139),德顺军陇干(甘肃静宁)人,父死后,迁居水洛(甘肃庄浪)。未冠,以良家子从军,通兵法,善骑射,抗夏御边,屡立战功。他与弟吴璘(1102-1167)后来相继成为南宋初年保卫川蜀的主帅。
建炎四年三月,金朝侵掠江南的战事一结束,便将用兵重点转向陕西,并派右副元帅粘罕去陕西督战。九月,粘罕坐镇洛水,以娄室军为左翼,兀术军为右翼,两军并进,再次入侵陕西。
就在这个时候,吴玠收复了长安,环庆路经略使赵哲收复了鄜延诸郡。
张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金兵主力尚滞留在淮东,想趁机在关陕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反攻,以减轻金兵对东南地区的压力。当张浚将这个计划征询曲端意见时,遭到曲端的反对,他说:“平原广野,贼便于冲突,而我军未尝习战,且金人新造之势,难与争锋。宜训兵秣马,保疆而已,俟十年乃可议战。”张浚又问吴玠,吴玠亦以为宜守要害,以待其弊,然后可以徐图。然而刚愎自用的张浚,不仅听不进他们的意见,反以为曲端是蓄意阻挠自己的计划,于是制造借口,罢去了曲端的兵权,并将他投入秦州(甘肃天水)监狱。
南宋无名氏所作的《西事记》对此有一段公正的评论,他说:“张浚之至陕西,易置诸路帅臣,权势震赫。是时五路未破,士马强盛。加以西蜀之富,而贷其赋五年,金银粮帛之运,不绝于道,所在山积。浚为人,忠有余而才不足,虽有志而昧于用人,短于用兵。曲端心常少浚,故夺其兵废之,西人为之失望。”这对以后关陕地区的抗金战争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建炎四年九月十四日,张浚率领的五路宋军计四十万人,与兀术、娄室率领的金军大战于耀州富平(今属陕西),宋军大败,物资辎重尽失,金兵乘胜进军,陕西五路尽失。张浚听说军队溃败,一时竟不知所措,他以“擅离所部”的罪名处死了赵哲以后,不仅不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反而命令各路宋军皆散归本路,“令方脱口,诸路之兵已行,俄顷皆尽”。张浚大为恐慌,急忙从邠州(陕西彬县)退至秦州。金兵长驱直入,张浚又退至兴州(陕西略阳),仅有千余亲兵自随,情况非常狼狈。在兴州他仍然感到不安全,便再退至阆州(四川阆中),真是一溃数千里。恼羞成怒的张浚,为推卸战败的责任,竟然迁怒于曲端,不惜制造文字狱,说曲端作诗“指斥乘舆”,将他杀死于秦州监狱。“时人莫不冤之,军情于是愈沮矣”。张浚的错误指挥,给南宋在川陕的防御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局面,他一方面上章待罪,另一方面却力图掩盖失败真相,迟迟不肯奉诏返回临安。
绍兴元年(1131)六月,吴玠出任陕西诸路都统制,负起了保卫川蜀的重任。在那里,吴玠“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当年十月,金人为了打开进入汉中的门户,以进一步入侵川蜀,向和尚原(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关东,两地同为控扼川、陕交通的要地)发动进攻,结果被吴玠率领的宋军打得大败。杀俘以万计,兀术身中二箭,仅以身免。这是金军南侵以来所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大败仗。据《金史》卷七七《宗弼传》说:“及攻吴玠于和尚原,抵险不可进,乃退军。伏兵起,且战且走,行三十里,将至平地,宋军阵于山口,宗弼大败,将士多战没。”和尚原之战,被宋人誉为十三处战功之一。
绍兴三年正月,金兵打败了王彦部的抵抗以后,占领金州(陕西安康),并直迫汉中。二月,吴玠得报,立即赴援。宋金双方遂大战于饶风岭(在陕西石泉西北,上有饶风关),经过六昼夜的激烈战斗以后,饶风关落入金兵之手。饶风关之战失利后,吴玠退保仙人关(在陕西略阳北,甘肃徽县境),金兵攻占兴元,并进兵金牛镇(在陕西沔县西南),企图从那里进入四川。张浚听到宋军在饶风关战败的消息后,大为恐慌,又想从阆州远遁潼川府(四川三台),因刘子羽的劝阻而止。
十一月,兀术再度西侵。金人为保障供给,就近入蜀,再次选择和尚原作为进入汉中的突破口。金人为表示必胜的决心,自兀术以下,都带来家属,企图在攻下川蜀后,作永久居住的打算。吴玠及时调整防御部署,他鉴于和尚原离蜀地远,粮饷不继,为集中兵力,就让吴璘的军队作好退守仙人关(在陕西略阳北,甘肃徽县境内)的准备。为此,吴玠在仙人关右侧筑起一个营垒,取名“杀金坪”,以便让吴璘的军队在必要时转移到这里驻守。绍兴四年二月,稍事休整以后的金兵在兀术、撤离喝、韩常的率领下,以十万之众,进犯仙人关,吴玠仅以一万军队首当其冲,吴璘率领由和尚原撤退的宋军,火速前来支持,终于赶到仙人关,与吴玠军会合。金兵先攻吴玠军,被击退,于是就转攻“杀金坪”。双方在那里激战三昼夜,金兵终于溃败。“杀金坪”之战,被宋人誉为十三处战功之一。
仙人关大捷的奏报从前方传到临安,南宋政府授吴玠为川、陕宣抚副使,吴璘为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七月,再进拜吴玠为奉宁、保静军节度使,此后,吴玠一直为南宋坚守川、陕之地,功勋卓着,史言如果没有他“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绍兴四年二月,张浚从四川返回临安,廷臣纷纷上书弹劾他的罪行。殿中侍御史常同以为:“浚五年于外,误国非一,用李允文、王以宁、傅雱诸小人,为荆湖害。以曲端、赵哲之良将,皆不得其死。以至擅造度牒,铸印记,赐赦减降,出给封赠磨勘绫纸之类,皆有不臣之迹。及被召,尽掠公私之财,选精兵自卫出蜀,虽膏斧钺,不足以谢宗庙。”于是,张浚被免去知枢密院事,以本官提举宫观,福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