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68700000059

第59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6)

一阐提能否成佛,似乎也是一个神学问题。但是它的论辩背后隐藏的问题,却很有价值。譬如,物种或人性是永恒的,还是变化的?物种之间能否互相转化?种姓制度、等级现象是永恒的,还是变化的?种姓或等级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由此涉及,事物是由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是内因起决定作用,还是外因起决定作用?如此种种,《佛性论》虽然没有展开讨论,但在逻辑上取肯定态度,说明其在思维深度上已有明显突破。

(2) 破“外道执”。此处的“外道”,指“胜论师”和“数论师”。在印度,此两者是批判佛教的主要“外道”,也是大乘论师们的主要论敌。其实,“外道”是不讲佛性的,但他们的主张不利于佛性论的确立,所以《佛性论》要单列一项,让他们认识佛性;而在清理外道的主张中,也巩固了佛性论的地位。所以说,“为外道不识佛性故,彼立义应知”。

首先,该论谓:有外道说,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等有不空,性各异故。若诸法悉空,无自性者,则水火、色心,生死、涅槃,并无自性。自性既无,应可转火为水,转于涅槃更作生死。何以故?等无自性故。现见火性定热,不可为水;水性定湿,不可为火;涅槃生死,亦复如是,不可互相转作。如此二法,并有自性故;若互可转,则修道无用。故知诸法各有自性,是故不空。论中所指持此说的“外道”是胜论师,本论作“鞞世师”。此师先以“六句义”概括他们的学说,将“实、德、业、同、异、和合”作为决定一切法之实体、性质和变化的元素;其后,此派又在六句义基础上增加“有能、无能、俱分、无说”四句,成“十句义”,以解释世界现象和说明解脱之道。总括这些说法,核心是主张“自性”实有的。《佛性论》即抓住这一核心,将他们的思想体系如上地介绍出来,以便破除。具体论辩颇繁,简单讲来就是一句话:汝说诸法各有自性不空、性定异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自性决定不可得故。大乘讲“诸法性空”,主要理由是“法无自性”;“无自性”的主要理由是“性不决定”。“性不决定”是中观学派“诸法性空”的主要证明。论辩的最后,引《中论》中偈言:一切处诸法,从自不得生,从他二亦尔,从无因亦然。这个译文不如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的文字流畅。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由“自性”产生,也不是“他性”所生,更不是“自他二性”共生,但也不是“无因生”。此四句偈很有名,由此说明般若的缘起“无生义”,被佛教各派广泛采用。据此,论文批驳了胜论师有关“自性”论的众多观点,在此处就是用于维护“如来藏”的“人法二空”一面。

胜论师的著作有汉译介绍,即唐玄奘翻译的慧月造《胜宗十句义论》一卷,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关于此派的思想,在《佛性论》的批判中也保存不少。

论文接着考察数论师。此师亦作“僧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二卷,是其代表作之一,此论亦作《僧佉论》,是大藏经收入的两种“外论”之一。而《佛性论》对此派的批判尤其细微,也是研究它的重要资料。

按佛教观点,此师属于“因中有果”论者,认为一切世界事物都隐含在最初因中,是最初因自我开展转变的结果,此因即是“自性”。“自性”是一种未显现的隐在物质,它与它的转变物由“三德”构成,所谓“萨捶”(喜与照明)、“罗伽”(忧与冲动)、“多磨”(迷暗与抑制);“自性”首先转变为“觉”,继之而成“我慢”,开展为“十一根”(眼耳手足心等器官)和“五唯”(色香味等五境)、“五大”(地水等四大与空),总称“二十五谛”,由之形成差别万千的世界。此外,还另有一个独自存在的“神我”(无上我),是“神我”与“自性”结合引起“自性”的变化;在与“自性”物质结合中的“神我”是不自由的,只要“神我”摆脱了自性物质,那就是解脱。因此,数论师就成了“自性论”者的另一种典型。

《佛性论》对数论师的破解,是从一个具体事例开始的——一切事物都有自性,这是个全称判断;论文举出,“声”也是一类事物,是否也有“自性”?于是“内学”(佛学)者问:汝义云“声有自性,与自性不异故”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声有自性,则声应为耳本故;若说声是耳、耳即是声,可说自性即声、声即自性,若不许耳即是声者,亦不许汝声即自性。若汝说声是所闻,耳不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声与耳为一为异?若汝说声是所闻与耳异者,已所闻故,与自性亦异;若说声与耳不异者,何故不说声能闻耳!若汝说德如耳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声灭时,耳应俱灭,声耳是一故。如耳声一物不成例,余成不成亦尔。故知诸法决无自性,悉皆是空。就“声”之“无自性”一例,足以破你一切诸法皆有自性的全称判断。但是,这一破法如能成立,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只从“声”与能闻的“耳”之关系上,限定在声与耳的关系范围对声进行考察:没有耳,即听不到声,所以声即以耳为“本”,此“本”即是“自性”,于是声的自性即是耳,结论当然是荒唐的。这一结论的得出,不在于推理本身,而在于那个没有说出来的前提——可这个前提,即眼耳等与色声等是对应的概念,“能”识与“所”识不可相离,这是佛教也是古印度哲学普遍承认的一种思想,因此“内学”者可以这样驳难数论师,而没有对“声”本身的物理性质作探讨。

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反证“法无自性,悉皆是空”是正确的。在这里,需要逻辑。数论师是古印度哲学中很重视逻辑的学派,他们在立“自性”有时,就运用了逻辑,名之为“量”。由于他们的逻辑与认识论紧密关连,所以“量”分三类,即“证量”(现量)、“比量”和“圣教量”。《佛性论》也因此采取了“量”的论辩方式,我们只看它所作的“证量”:今我立证量,显了二空: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如见幻事。幻物者,证量所见,不如实有。诸法亦尔,不如所见而有所见。由体不实故不有,由证量故不无。由体无故,空义得成,以证量故,假有不失。所谓“证量”,指的是感官直觉到的认识,是绝对不经理性思维而对对象的直接感受。例如眼见色,如果中间不经思维分别,唯有眼根与色相的直接相触,由此得出的眼识就是证量所得。《佛性论》开出的证量,是“幻事”,幻觉中感知的事物,例如快速转动手中火炬能够见到一个火圈,夏日可以于田间见到的“野马”之类。这火圈和野马都是“幻化物”,它们是“不如所见而有所见”的现象——就其为证量直观所见而言“不无”,以区别于兔角、石女儿等之纯无;就其“体不实”而言“不有”。据此证明了“性空假有”般若空观的基本论点,驳斥了数论师的“自性”说。

继之,论辩进一步涉及了“量”自身的性质问题。数论师认为,由于“量”由“能量、所量二法成就,所以诸法各有自性故不空”。论文驳道:是义不然。何以故?量从自生故不缘所量境而能量智自成者,无有是处。既无所量,能量之名,对何而立,则量何所量耶?若汝说由观所量故得成能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前境未有即量何所缘?所量者是所缘境,能量者是能缘智。若所量已成,能量何用?“所”本由“能”故得“所”名,若能量未有,已成所量,则能量无用;若所量不关能量自得成者,有何能所?此处关系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所谓思维对存在的统一性问题:能量与所量,能知与所知,略称“能”、“所”,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还是互相分离,而联系只是有条件的?这对整个唯识家来说都是个要害问题。《佛性论》主张,“能”、“所”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它这里讲的是认识论范围内的主客关系,离开任何一方,认识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因此,数论师说“量从自(性)生”,等于说认识从认识的自性生,是荒谬的;说“不缘所量境而能量智自成”,等于说无需客观对象就会产生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同样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超出认识论范围,讨论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即思维对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时,性质就变了:认为“‘所’由‘能’得名”,就不是正确的;所谓“所量已成,能量何用”的提问也就没有意义。唯识家的错误不在于承认认识论范围内“能”、“所”的不可分离性,即思维对存在的统一性,而是超出了这个范围,把这一原理运用到解答思维与存在孰是第一性的问题上,这成了他们形成唯识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量”以及“能量”和“所量”是否具有“自性”的问题,《佛性论》记载的论辩还有很多,此处不拟细谈。针对数论师运用“比量”对“自性有”的证明,《佛性论》也作了具体驳难,由于牵涉数论师自身的观点很多,也不适宜于此处详说。总而言之两句话:由证量故有比量……证既不成,比譬、圣言等量皆失。故知一切法如实无自性,唯真实空是其自性。(3) “破大乘见”。这里的“大乘”,明显是指大乘的中观学派;其所谓“见”,是指此派“学有所执”部分,即“二谛”说。论文首先以答问方式陈述论敌一方的基本观点:若汝说一切有,皆由俗谛;一切无,皆由真谛。应作此问:善友,何者是真实?何者是俗谛?答曰: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是为真实;于无自性法中说有自性,是名俗谛,以于无中假说有故。关于“二谛”的这一解说,可参见鸠摩罗什译的《中论》中的“三是偈”。问难由此开始:问曰:是执无有自性,为当依世俗言故有,为当唯是语言(故有)?若依世俗言有此执者,此执则不可说。何以故?执是无故——若此执唯是语言则无所诠,世俗语言不成就故;若不成就是世俗者,是义不然。又,若汝谓于无自性中执有自性,是名为俗——若执有者,云何是无?答曰:为颠倒品类故,故无中说有,乃至于无常乐我等诸法,说言皆有;常等诸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如此执者,为四倒摄,是故虽执是有,而得是无。《佛性论》认为,说“一切诸法无有自性”,并非真实,而是一种偏执;“于无自性中说有自性”,则不能成立。因为所谓世俗有,指的是什么?按《中论》的解说,即是“假名有”。那么此“有”是指某物依赖语言而有,还是语言自身即是有呢?若是前者,则某物无自性亦即是无,因而是不可说,何来世俗有?若是后者,语言没有了诠释的对象,那就什么用处都没有;没有用处就成不得世俗。

这些论辩太嫌抽象,一旦用以解释“常乐我净”涅槃四德,就变得非常具体——依中观派说:“常等诸德,其体实无,但假说有”;认为它们实有,即是“颠倒”,“虽执是有而得是无”。《佛性论》由此总结说:若无性中执有自性为俗谛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二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有非无故。真谛不可说有不可说无者,无人法故不可说有;显二空故,不可说无。俗谛亦尔:分别性故不可说有,依他性故不可说无。这里提出的见解,是标准的瑜伽行派的“三自性”说。它用“三自性”批判“二谛”说,重新解释“二谛”说,反映了此派与中观派的主要分歧之一:依“二谛”论“无”说“有”,自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不论真谛或俗谛,都不可以用“有”或“无”来界定,两者的本质都是“非有非无”,亦可说既“有”既“无”。瑜伽行派称“真实”为“圆成实”,它的含义是“无人法”——对人我、法我二执的否定,故“不可说有”,亦即是“无”;它的另一个含义是“二空”,乃“无我”所显,“不可说无”,亦即是“有”。“俗谛”也包含这两层含义:“分别”世俗现象执以为实,属“遍计所执”,其性本无,故“不可说有”,但其所执之现象,由因缘所生,属“依他起”,故“不可说无”,亦即“假有”。

《佛性论》诠释瑜伽行派的“三自性”学说比较简洁明确,不是这里考察的范围,只是说明,其在“破大乘见”中,是从“三自性”出发反对中观派的“无自性”,从而捍卫“有自性”,尤其是“大般涅槃常乐我净”这一重要理念的。

以上三破,破有破无,核心是在确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存在无佛性的“一阐提”这种例外。这样一来,它也为“如来藏”的“清净”内涵增加了更丰富的规定。

二、 “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

何谓“如来藏”?论文指出三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以下分述之。

(1) “所摄藏”,意即“所摄名藏”。论云: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

同类推荐
  •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为学做人之道最大的障碍是固执、排斥,故学习初步就是要一入门,一切都要放在门外,如此才能过得安然自在!
  •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Ⅱ

    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Ⅱ

    忙碌的都市中,如何找回宁静的心灵?在烦乱的生活中,怎样拾起幸福的感觉?用佛法照亮心灵,用智慧梳理生活。这是一锅专门煲给都市忙碌人的心灵鸡汤,滋润你的心田,化解你的烦恼,消除你的疲惫。《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2》通过一个个启迪心灵的小故事和隽永清新的点评,引领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学会放松心灵、找到真正的快乐。
  •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这本日记以朝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以及有关朝觐的教法规定、有关伊斯兰的历史。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禅宗的基本常识

    禅宗的基本常识

    本书主要介绍了禅宗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禅宗的创建发展,还介绍了许多为禅宗作出贡献的高僧和一些著名的丛林清规的知识以及阐述禅宗文化的各个方面等同时还精选了历代许多富含深刻哲理寓意的禅宗公案。
热门推荐
  • 九州逸闻录

    九州逸闻录

    在汉朝最为鼎盛的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为将,领汉军铁骑,马踏匈奴,横扫大漠。而武帝在晚年,醉心长生之道,于方士处得到羊皮古卷“长生诀”,其上玄文无数,如同天书一般,武帝遍求四海方士而不得破解。在一次攻打塞外古国楼兰之时,霍去病从好友洛无情处意外得知了“长生诀”的勘破之法,可其后不到两年时间,霍去病便暴毙而亡,武帝伤痛之余,为其修建了祁连山一般的坟墓以彰其功,而那“长生之法”则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见踪迹,,,数百年后,中原大乱,胡人趁机南下,掳走二圣,汉家朝廷避走江左,偏居一隅,长江以北的万里河山尽在胡人铁蹄之下破碎,皇室遗孤乐正天,于兵荒马乱之中流落江南......
  • 超能武侠之魔刀天下

    超能武侠之魔刀天下

    一个没有过去的男人,一个潜藏人心的魔鬼,一把神鬼莫测的魔刀,掀起了一段腥风血雨的江湖传奇。
  • 校园幻想日记

    校园幻想日记

    萧逸尘在职高的两年,本应该是人生的一段普普通通的经历,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可歌可泣的爱情,同生共死的友情,血浓于水的亲情。高兴,悲伤,淡漠。他能否堪破命运,突破世俗的枷锁,走向属于自己的道路。
  • 凤祭:神医凤九

    凤祭:神医凤九

    三生情缘,三世劫情,三生三世只为与你你共享这盛世繁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商女王妃翻身记

    商女王妃翻身记

    前世,不顾家人反对,平京富商嫡女嫁与那穷酸秀才。哪知那秀才一朝得势,变成了负心汉。抢了她的家产不说,还弄得她家族覆灭。重生归来,她不仅要守护自己的家人,还要那薄情郎身败名裂,仕途尽毁。家族后继无人,她便勇挑大梁,专心致志谋发展。有人想要刺杀她?放心,有王爷替她挡暗箭!没有本金做生意?放心,有王爷替她筹巨款!“这位王爷,你我素不相识,不知为何这般帮我?”“我的好王妃,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的就是你的!”小女子大怒:“还请王爷慎言!”邪魅王爷:“救命之恩,当以身相许。本王爷已经是你的人了,王妃看着办吧!”这......什么时候的事情?那......小女子就勉为其难当个王妃试试看吧!
  • 那年高三,勿忘心安

    那年高三,勿忘心安

    恋人情深,兄弟义重。三人的感情纠葛究竟因何而起?昔日最好的兄弟为何一夜之间反目成仇。又因何冰释前嫌。相识,相知,相爱,相杀。亲情,爱情,友情穿插其中。不一样的故事,演绎着青春校园里独有的精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苍劫记

    苍劫记

    为了拯救面临天灾人祸的世间,失传数千年的天剑榜第一位神剑苍劫创世回归。乱世当道,匹夫有责。征战天下,无上巅峰。且看琼宇幻世魔云现,苍劫天念斩前缘。红颜逍客惜樽酒,无奈当道扬奉先!
  • 噬仙记

    噬仙记

    情缘难测,良缘天定;爱恨情仇,仗剑难断;曲折宿命,狗血淋漓。噬仙灭神,纵横天地。且看一个山野村夫走上一条什么样的修炼之路...